石渠:信仰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文章出自:行天下 作者: 王洪 

标签: 户外天空   

石渠,四川最高、最大,离太阳最近的县。在藏语中,石渠名为“扎溪卡”,意即雅砻江源头。
在这里,我变成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人,只不过我放牧的不是牛羊,而是我的生命与灵魂。

信仰的石墙

雅砻江自西北向东南几乎横贯了石渠全境,造就了瑰丽多姿的自然奇观,也孕育了雪域高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在扎溪卡草原上,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两座古老奇特的建筑,是我此行的重要去处:巴格玛尼墙与松格石经城。

全长1.6公里的巴格玛尼墙据说是世界上最长、最雄伟的玛尼墙,其墙体全部由玛尼石片垒砌而成,石片上刻有六字箴言与佛教经文,每隔一段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墙头挂满了五彩经幡,墙的两面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石刻彩绘的神像与佛像。

面对这座信仰建筑的石墙,我仿佛能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

在巴格玛尼墙附近,我看到了一间临时搭建起来的帐篷,一家人正在做擦擦。擦擦是用泥土制作的小佛像,我在高原的很多地方都见过,但还是第一次了解其制作工艺。

走进帐篷,言语不通,但微笑就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我的到来让帐篷里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制作擦擦的第一步工序有点像我们做饺子时的“和面”,主要由家里的妇女承担:先筛土,然后浸泡,加入一些估计是藏药之类的液体,反复揉打、搓制,让黏土具有很好的韧性与黏性。

男人负责擦擦成形的工艺,制作的模具有锥形和方形两种。先要在黏土上涂抹一些液体,应该是为了让成品表面能与模具更好地分离,然后填入模具,并在木板上夯实,最后把成品轻轻地磕拔出来,

小孩子负责对成品的外观进行修缮,家里的老人则将做好的擦擦放到帐篷外晾晒。这种家庭化制作擦擦的工艺看来是传承已久。(摄影/张勇)

松格石经城

从巴格玛尼墙来到松格石经城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

石经城的外观既像城堡又像寺庙,高约10米,长宽有百米左右,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城墙上也有一排排摆放着诸神像的“窗口”,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也是一层层、一圈圈的玛尼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弯来拐去好似一座迷宫。

由于石块垒得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而下沉,据说地面上的部分有多高,陷入地底下的就有多深,因此,尽管人们仍在不断地往上放石块,可玛尼城并不见明显的增高。

刻有佛像与佛教经文的玛尼石是石经城最小的组成单元。在松格石经城,我与一位雕刻玛尼石的匠人相遇。

他的口中念诵着祈祷词,用祖传的手艺虔诚地雕刻,内容多为“六字真言”,以及格萨尔王与佛像等图案。雕刻玛尼石既是为自己积累善业,更是为了众生的祈祷。刻石的叮当声与六字真言的念诵声相伴,那种虔诚、专注与细致让人动容。

几百年来,松格石经城就是由不知道多少信仰坚定的人们,用自己的手,用信仰的心堆砌起来的。

转经一家人

来石经城的路上,我们的藏族司机,来自新都桥的多吉就告诉我,出门前他的妻子一定要他替家人在石经城转经。

每天这里都有很多手摇经轮的藏族百姓们围着玛尼城转经或磕长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我们和转石经城的人一起走着,他们一边摇着转经桶,一边念着经文或聊着家常,来转经的人们有的就是附近的牧民,有的来自很远的藏区。

这家人已经转了一上午,微笑着跟我们打招呼。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多吉翻译,比画着也能交流。在石经城,像这样一家人前来转经是很常见的事。女人的脸上涂着防晒的药物,孩子累了,就在草原上与别的小伙伴嬉笑玩耍。

与他们聊天得知,转经还是有讲究的,比如转的圈数一定要是奇数。休息得差不多了,微笑着与我们道声“扎西德勒”之后,一家人继续开始转经。看着他们转经的身影,还有那种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性格,以及善良淳朴的心、简朴快乐的生活,感动之余,我不禁心生羡慕。

【摄影师简介】

王洪,爱好广泛,对高原旅行情有独钟,以风景、人文摄影见长。

责任编辑 / 陈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