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百年盐田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6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蒯乃品 

标签: 海岸   响水县   专题摄影   

编辑的话:作者用一个见证者的视角,真实记录下了即将消失的苏北盐田和盐工的劳苦生活,质朴的文字里透着对古老文化与劳动人民的歌颂与重视。

苏北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分布着不少优质的盐场,盐城灌东盐场就是其中之一,曾是江苏最大的海盐产区,有100多年历史,盛产黄海最纯净的淮盐。这里的盐工生活在陆地的最边缘,因为工作环境的偏远、身份的平凡而鲜为人知,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专注盐业题材拍摄的缘故吧。

产盐是靠天"吃饭",天气越晴朗也就越能产到粒大色白的海盐。
没有这黝黑却又勤劳的双手,又如何能产出这硕大的海盐结晶体。
这叫“地笼”,盐在这里经过沉淀,卤水通过“地笼“排掉,干盐方可运出。
夕阳西下,盐工干得正酣。

每次行走在盐田间,我仿佛是一“独行僧”,听产盐的人们讲述海和盐的故事……

盐“花”伴着盐水,还有正在劳作的盐工的身影。
用盐工的话叫"活碴",就象农民在田间翻耕,这样盐的长势会更好。

盐工的活十分辛苦,用产盐人蒋道来的话说:“大雨临盆前,当人们纷纷逃进屋内避雨时,而盐工无论是什么时间都要大步流星的奔赴盐田抢扯硕大雨布盖盐池。有时海边狂风大作,卷起盐像石子似的炸在脸上,火辣辣的钻心疼痛。卤水腐蚀性非常高,鞋子稍不留意被扎破伤及皮肉,被卤水浸泡后,长时间不愈合,即使伤好之后也会留下黑色的疤痕。”

盐工没点强体力干不了,瞧,就连他们挥盐的姿势也是那样轻松和自如。
卤水潺潺,盐工身影倒映之中,恰似一幅秋收图。

没有到过盐田的人,可能真的无法想象海盐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无法体会盐工这一职业特别的酸甜苦辣。

每到收盐时节,都要24小时“歇人不歇机”连续抢收作业,当然雨天除外。

晒盐是一项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工作。每年七、八、九月,是盐业生产的黄金季节,也是盐工最辛苦的时期。盐工们每一天都劳作在盐池里,泡在那苦咸的卤水中,机械地重复着一些常人看来很原始和落后的固定程序。

晒盐工们的皮肤大都被晒成古铜色,成为了盐工最具特色的标志。

盐工的古铜色的脸上粘着的盐霜,掩饰不了他们收获的笑颜,看来又是一个丰产年。
盐场的女工总是把脸裹得实实,这样能减少海风吹和太阳晒。
汗水湿透的衣衫,还有那挂在颈上的毛巾,盐又怎能不是咸的呀!
海盐也叫生命之盐。盐工收盐,就像“战士手握钢枪”冲上战场。

在晒盐这个岗位,年轻人却很少,大部分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其他室内的工作岗位。

偶尔劳作间隙,工友们聚在一起搞点笑话,疲劳也就很快减缓散去了。
盐池扒出的垄沟,不正是沧海桑田的真实写照吗。
一家盐工的“全家福”,因行业的特殊性,盐工的生活很枯燥。

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加快,大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使得盐田逐渐消失,加之现在盐场已经可以直接用地下卤水来生产精制食用盐,同时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晒盐工人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晴空,盐山和海水。
为了确保市场供给,一边是收盐,一边是运盐。今年又是个俏销年。
运盐河畔,皮带机送走的不光是白花花的海盐,还有盐工的祝福和企盼。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盐田的面积正在逐年减少。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