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南京伊村的毛泽东“专列行宫”(下)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17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徐俭 

标签: 纪实照片   文化苦旅   世事杂谈   

在建设这条专用线的同时,依照地形还配套建设了3幢住房。其中离站台最近的叫“1号楼”(其实是平房),是专为毛泽东下榻的。上面照片是它正面的局部。你看,近半个世纪的建筑,饱经风雨沧桑,但是依然坚固。墙上的石刻铭牌共有五行文字,不妨实录如下: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伊村饭店、南京市人民政府、二O一二年三月公布、南京市人民政府立。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专用线站台与“1号楼”的关系位置,即透过两棵柏树和带有扶手的楼梯,所看到的平房就是“1号楼”。它共有九个房间和一座防空洞,砖混结构,青砖青瓦,坐北朝南,外观看起来很普通,里面的格局则是按照当年东郊宾馆1号楼的标准装修的。铁轨一直向东的尽头,就是上篇说到的专列防护坑道。

怎么确定“1号楼”的坐落位置呢?还有一个故事:当年许世友为了主席驻地的安全,专门叫来一个战士,站在站台下的铁轨处,向北投掷手榴弹,然后测量铁轨至落弹点之间的距离,而后才确定了“1号楼”的具体坐落。


“1号楼”在专用线站台的北边,地势比站台要高出许多,并建有护坡式围墙。在围墙的中间位置,开了一个口子,是通往站台的楼梯,楼梯两边还有钢管扶手。我想,这个位置,应该是专列中毛泽东的那一节车厢,在停车时所对应的位置。上面这张照片可以看出,毛泽东从专列车厢下车后,由此台阶上来,然后向右拐百十米,就是下榻的“1号楼”了。


还是老规矩,M9 35mm的低调配置。为了呈现“1号楼”的全景,我退到围墙根,拍了3张接片。


这是从西向东拍摄的“1号楼”的东半部分,也是最主要3个房间。从照片的左边起,第一个窗户是小会客室、第二个窗户是书房兼办公室、第三个窗户就是下榻的卧室。


还是从西向东拍摄,这是建筑的西半部分,有餐厅等房间。照片上看到的突出部分,是正门和缓冲间。

打开正门,可以看到缓冲间和二道门,然后里面就是大会客室。门的木质非常好,大门表面经过40多年风雨侵蚀,虽然已经退色斑驳,但是仍然结实在用;而大门背面油漆基本完好。铜制的把手开始锈蚀,水磨石地面看起来还是那样精细。

缓冲间也是衣帽间,这是它的西侧。照片左边是大门,右边是二道门和大会客室。

进入大会客室,我由北向南拍了一张,可以看到二道门和缓冲间。

再由南向北拍摄一张,你看,大会客室里的大沙发有四个坐垫,很气派。

上面照片显示的是大会客室东北角的门,出门一条走廊向东,通往小会客室、书房、下榻的卧室。

这就是卧室,是整个建筑最东边的第一个房间。我是从南向北拍摄的。往上一看,房间很高,墙皮有点儿脱落;北面透过门框看到的毛玻璃大窗户,是卫生间。照片左边的门,是通往书房的。也就是说,必须经过书房,才能进入卧室。

关于毛泽东最后这次到南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71年9月11日上午,毛主席在上海紧急召见许世友等人,秘密谈话近两小时。下午,他突然发车离沪北上,并决定经停南京。许世友又赶紧从上海急飞南京,并于16时左右抵达南京后,立即赶往伊村的专列站台,恭候毛主席的到来。毛主席再次接见了许世友,密谈约一个小时。由于当时的局势,毛主席并没有住进专门为他准备的“行宫”。专列在伊村停留不长时间后,便连夜直开北京了。另一种说法:许世友从上海赶回南京,然后到车站接毛主席。专列18点35分抵达南京站,停车15分钟。不过,专列并没有开往伊村。毛主席让汪东兴见了许世友,并说:“毛主席昨天晚上没睡,现在休息了。毛主席还说,到这里就不下车了。”......

由南向北拍摄,这是书房兼办公室。它是东边的第二间,与下榻卧室有一个门相连通。它的北边偏西有一个门,出门就是走廊。

从书房出来,站在走廊向西拍摄,照片左边的双开门就是小会客室,它是这栋建筑东边的第三间,东边是书房,西边紧挨着大会客室。可以看见,走廊向西,正对着大会客室东北角的门。远处屏风遮挡的门,是大会客室西北角的门。

在走廊的北边有一个门,这是向北通往防空洞的通道。上面照片黄色的门,就是防空洞入口。下图是防空洞里面的阶梯通道和防护门。


照片上屏风遮挡的地方,是大会客室西北角的门。进门左边一间,就是餐厅。

这是屏风的局部,题款有:画于扬州,甲午......。今年正好甲午年,那么,这屏风的年代,应该是36年或者48年前的甲午年吧。

我们再到“1号楼”的背面看看。这是从东向西拍摄的,照片左边第一个窗户就是下榻卧室的卫生间;有台阶的铁栏杆处就是通往防空洞的通道。

烟囱处是冬季烧暖气的锅炉房间。据说,夏季用的空调系统是当年从美国进口的。


------------------------------------------------

我还记录一些感兴趣的细节:

双层钢窗,铜制把手。

室内木门上部的气窗也是铜制的插销。

主卧床垫上的印记,还标有一九七三年......。

建筑一角的现状。

标有五角星的雨水设施。

从上图可以鸟瞰全貌:从下往上,第一个黄色标记是沪宁铁路,第二个标记是专列站台,第三个标记是“1号楼”,第四个标记是专列的防护坑道口。

这是整个“专列行宫”大院的进出大门,“伊村饭店”四个大字不知出自那位名家大师。大门只有牌楼,没有实体大门,现在畅通无阻。

从312国道(玄武大道)下来,一路都有指向牌,这是进入伊村饭店的三个指向牌之一。现在饭店的餐饮住宿都对外开放了,您不妨周末去一游,在享受森林呼气的同时,感悟历史的遗存,感悟那个年代的故事。

是啊!走出伊村,蓦然回首,随着岁月的变迁,“专列行宫”原来那神秘的面纱已经不复存在,当年戒备森严的军事禁区也变成了文物保护单位,而上个世纪的那段历史,连同它的建筑遗迹,却令人遐想---探秘......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