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饼”谜踪—— 不光是饼,还有谜般身世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24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蔡榆 

标签: 人文照片   风土人情   人文主题   

清明节将至,儿时的回忆又像电影一样在脑际闪过:随着阵阵鞭炮声的响起,一群群孩子满山岗地循声寻找扫墓人家,向他们讨要“坟饼”(亦称墓饼),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他们,用两个小手掌围成兜状以盛放坟饼、糖果等食品。尽管口袋里不时地掉出坟饼,但嘴里还嚷嚷嫌主人分得不够多……

只是,这亲切的一幕,已随着如今扫墓人家以五角或一元不等的现金替代“坟饼”而渐行渐远,但坟饼的主角——“咸光饼”(亦称“光饼”、“继光饼”、“肚脐饼”)却还在浙南闽北的一些乡(镇)村里存在,绵延好几百年。

至于扫墓时分发“咸光饼”的原因,我们从台湾省每年5月的一次城隍祭典中似乎可窥一斑。据载,台湾省的这个民俗活动中,也会在游行队伍里出现“光饼”,他们以此分发给小孩子,以保佑其平安长大。据说讨坟饼的人同样也是图讨个利市。

 一、光饼:与戚继光有关?

对于光饼的历史,还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不巧,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这种叫法如今在福建省福安等地依然保持着。

还有一种说法,称“继光饼”是闽东南民众为戚继光军队预备的干粮。关于这种说法,浙江慈溪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说倒是能提供一点佐证。

据说,戚继光率领士兵追杀捕剿倭寇,贵在用兵神速,但行军过程中,架锅烧饭拖延不少时间,戚继光又想不出其他好点子。有一次,行军至慈溪龙山东门外,一老农为戚家军献上许多中间小孔、外置芝麻的咸饼以作慰劳,并对戚继光说,这饼光光的,用绳子穿上带在身边,饿时即可充饥。消息传开后,沿海各地的百姓争相为军队做“光饼”。“光饼”名称从此流传开来。由于助戚家军平倭有功,据说明嘉靖帝赐名曰“继光饼”。也因为该饼略带咸味,又称“咸光饼”。

再一种说法,戚继光解放了被倭寇关押的百姓后,把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充饥。于是百姓称之为“继光饼”。

二、光饼:“汉堡”的雏形?

尽管起源有几种说法,尽管当年的刀光剑影也成了一种长满锈迹的回忆,但在那场战事中散落在民间的继光饼,其外形、口味、制作工艺等方面,在浙南蒲城、福建福安等地均有着很大程度上的相似———一个“咸”字,一个“光”字,已经把这种饼的外在与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

咸光饼,原料以面粉为主,佐以盐巴、芝麻,揉匀敲成扁圆状,碗口大小,中间有一小孔。饼坯经炭火烤制而成,外表光滑而内层如絮,略带咸味,十分可口。

据说,“咸光饼”在蒲壮所城(在今苍南县马站镇蒲城社区)建城(1387年)前就有了。如果这样算来,有600来个年头了。据《苍南县文史资料》(第二十辑)上的记述,苍南金乡亦有此民俗,原料也是以面粉为主,揉匀,加红糖做成,圆形,中间有小孔,可穿成一串,便于戚家军行军携带食用。金乡人称其为“肚脐饼”。但同在苍南、同为抗倭故地的蒲城,这种称呼却不曾有过。据说在台州、义乌一带倒是有同样的叫法。

据蒲城当地年届古稀的华玉绪先生回忆:以往岁月,每当到了清明节前后,也是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咸光饼便在当地的摊点上出现。他称自己年轻,当地还生产一种叫“甜光饼”的,制作方法基本一致,只是“甜光饼”的光滑一面还涂上鸡蛋清,这与“咸光饼”面上抹水,用材不同。老人说,“咸光饼”在以前还有一种叫“老虎衔猪”的吃法,将“咸光饼”横切剖开成半两,内置熟制的猪头肉,再加几滴酱油。据称这种吃法在以前一般是当地有钱人家才能享受的。

看到这里,你是否想起了城市中流行的洋快餐麦当劳、肯德基的汉堡包?能说清谁是谁的翻版吗?

“咸光饼”在蒲城的历史,目前尚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这种饼在当地的生产,是有季节性的,一般从正月末开始生产,到端午节前结束。似乎还成了一个传统。

陈立茂是蒲城当地从事糕点生产不多的几户人家之一,他称自己从事这个行当20来年了,以往这行当,一天收入还是不错的,如今生意大不如从前了。

由于当地社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少民众携家带口外出经商,这饼的市场也清淡多了。作坊数量也从原先的10余家变成如今仅陈家继续操持这个营生。

陈立茂认为,蒲城“咸光饼”制作手艺,应该是从福建省福安传入的。

事实真如他所说的吗?此后,笔者前往福安一探究竟。

三、光饼:炒着当菜吃

福安是名闻遐迩的“闽东电机”的故乡。位于“闽头浙尾”的福安,系“四固之地”,历史上曾是“陆行非重冈叠嶂,则傍水临崖;舟行非曲流百折,则长江一望”。明朝嘉靖年间,这一区域也是倭患的重灾区。

多年以前,笔者在当地找到颇有口碑、据说“继光饼做得最好的”一家作坊。主人叫黄益铃,从小身患疾恙的黄师傅从事继光饼的生产已有30余年光景,但他的子女均未继承他的衣钵。

黄师傅用极不标准的普通话说,年轻时由于身体原因,他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于是经常会在当地的一些“继光饼”作坊里看人家操作,后来就干脆替人家干义务工,“吃自己的饭干人家的活”,慢慢地也掌握了一些技艺,于是自己就张罗开了。

他的作坊位于福安市阳头办事处阳下村的一条小街上,店面系搭建的棚屋。店里除了一台揉面的机械外,没啥现代化的机器,纯手工操作。 在分布当地大街小巷的二三十家作坊中,当地群众对黄益铃的“继光饼”评价很不错:饼的上层表面丰满光滑,呈古铜色;饼的内层柔软如海棉;底层则硬如铁却不焦。

在采访的那天,据现场观察,从上午8时30分至8时45分这一段时间里,出炉的近百个“继光饼”便卖个精光,上门购买者中有男女老少,其中有两人开着高档轿车来的。据黄益铃称,福安市当地的一些政府官员也会上门购饼;甚至有北至北京、南至厦门等地的人慕名上门。黄益铃夫人的一句话更令人玩味,她称人家上门来买饼时都问,“你家的‘(继)光饼’没脚,咋到处跑啊?”

“继光饼”在当地的食法,可谓发扬光大到极致:当地民众会将“继光饼”放入水中泡得发胀,接着将它切成块状,然后同芥菜梗、肉片等下锅烹炒。据称这还是当地的一道名菜。这样的吃法至今还在进行着。有意思的是,当地人还称长期食用这种只有一点咸味的饼,对于胃病等还有一定的疗效呢。尽管有点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呢———对于有胃病的人来说,少食多餐也是一种疗法,而“继光饼”恰恰是绝好的“少食多餐”的对象,饼个儿不大,且随时可以食用。

与蒲城咸光饼的季节性生产不同,福安的继光饼常年生产从不间断,在清明节前达到高峰。而在那一段时间,黄师傅则是通宵忙碌,而他的徒弟们也会来帮忙,因为当地人在清明节祭祖扫墓时,几乎每家都要带上一二百个继光饼,用于分发给前来讨墓饼的孩子或成人。这种习俗也是延续至今。据当地一位年逾古稀的先生称,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年跟着奶奶上坟,也都发这种饼。

四、光饼:谜般身世

浙南金乡、蒲城等地,在明朝也曾是抗倭的前沿阵地。但在这些地方,如今对这种饼的叫法不同,有称“肚脐饼”,也有叫“咸光饼”,而福安更接近历史原状,叫“继光饼”。

据了解,做这种饼的饼炉是用缸制成的,这个缸与日常用的水缸区别不大,只是水缸的口要大得多,而做饼炉用的缸的口径显得小一些;其二则是水缸有底,而饼炉的缸则是无底的。

饼炉的缸放在一个无底木桶中,然后用黄土伴盐填充于缸与桶之间,这样缸体烧热后才不会裂掉。面粉发酵后,切块揉匀,再搓成条状,然后摘成一个个小面团,经一种状似手榴弹的名叫“饼棰”的工具敲扁弄圆,然后用“饼棰”柄往饼坯当中压一个洞。制作好后,这些饼坯就等着饼炉的合适火候下炉烤熟。

在“咸光饼”作坊里,陈立茂先将饼炉烧到一定温度,然后将饼坯送入炉缸,眼疾手快地排列贴在缸壁上,再洒上一些水,并迅速将盖子盖上。据说这是先将饼坯蒸熟。过五分钟后,他将一篮点燃的松炭火放入炉中,用一把蒲扇摇动,烘烤。这种扇呈倒置的簸箕型,是用蔑条作架,用纸糊制起来的。过了10余分钟,陈立茂用边上镶有把柄的一个小盆子,然后一手拿铲子,从炉壁内铲下“咸光饼”。到此,一炉“咸光饼”就出炉了。据介绍,一般专用的饼炉,一炉可烤制80来个“咸光饼”。

在福安,黄益铃“光饼”的作法、工具与此基本一致。

这种饼的制作方法究竟起源于哪里呢?真是从福安传入浙南一带的吗?在福安,一些熟悉当地历史掌故的老人称,“继光饼”的作法是从福安向外传的。

察阳江夏黄氏宗祠(系福建省文保单位)理事长黄贵金先生这样解释:福安阳头人黄钏,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举人后,出任温州府同知(明清时期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分驻指定地点———据《辞海》),此人“趋向高迈,学识宏深……会逢倭寇之内侵,亟率民众而迎战”于浙闽交界的分水关一带,后来,他“已奋力而破贼,适寡援而殒身”。

据此,黄贵金推断浙南一带的“继光饼”制作工艺系黄钏所传播。

他还说,福安阳头直至解放前还是福建省寿宁、霞浦等地以及温州市泰顺等一带的物资集散地,当年甚为繁华,常有当地做饼师傅应邀外出传艺。

但在明万历《福安县志》中,并未出现有关“继光饼”的文句来佐证这种说法。

据《蒲壮所城文物保护规划》(1999年6月制定)中有如下记述:明洪武十七年,信国公汤和受命,负责建筑全国的防倭城垣。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浙江都指挥李俊奉旨率兵驻蒲壮所城数月。据传,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领数千戚家军,经蒲门入闽追剿倭寇。据温州有关史料记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四月间,浙江巡抚赵炳然、统都指挥晏继芳、把总胡震率兵船配合俞大猷、戚继光,会剿流窜福建倭寇船70余只,斩首数百级,救回被掳女子100余人,自此倭患稍息。

福州当地有相关史料记载,也可佐证戚继光入闽时间远在黄钏来温的时间之后。看来,这一段有关“继光饼”的历史真相,只得留给考古或史学界来解决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