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二月二”祭桥煮红蛋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28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陈世权 

标签: 秘境传奇   风土人情   乡村印象   世事杂谈   

在中国农历中,二月初二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说它特殊,是因为相比于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或者二十四节气,它算不上一个重要的、或者说是人们所熟知的节日,但在中国的民间却是一个影响范围甚广的祭祀日子。在北方,民间传说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以在北方把二月二叫做“龙抬头节”,祭龙就成了北方民间最普遍的祭祀活动。但在南方,二月二这天的活动却要丰富得多,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菜节、等等。而在我们黔东南地区,二月二这天最重要的习俗则是祭桥和煮红蛋。

为何黔东南地区的人民对桥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深处,苗岭山脉横贯全境,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为了便于拓荒造地、开田垦土,更为了走出大山、取得与外界的联系,修桥筑路就成了先人们不自觉的行为。最初是一人、一家,然后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寨,从简单的就地伐木为桥,到后来的吊桥、石桥、拱桥,我似乎看到了先辈们的勇气和愚公移山似的执着。随着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时间的推移,修桥筑路的初衷变得不再那么古朴和单纯了,而是带有了更多的封建迷信和功利色彩。


这些遗落在山中的桥种类繁多,象这种石拱桥曾经算得上是“高大上”了,不过由于历史的变迁,如今它只能静静的横卧在山野之间了

中国人自古讲究儿孙满堂,更把“无后”(其实是“无子”)视为最大的不孝,所以那些婚后不育、儿女不全的人家就会选择一个地方架桥,以求上天显灵降儿送女;有的做了恶事后幡然悔悟,为了痛改前非也会选择造桥修路来证明自己;有的女人无儿无女、“克夫克子”,在人前抬不起头来,自认为是前世“作恶”太多,也会找一处行人多的沟坎之地架上简易之“桥”,通过让千人踩万人踏来洗清自己的“罪恶”(这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到庙里捐一条门槛来供人踩踏异曲同工);有的人家时来运转,或升官,或发财,认为这是祖先积德和上天帮助的结果,为了还愿,他们也会建一座桥来方便族民们的出行。这些都被视为“修阴功”的积善积德之举,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客观上都造成了建桥的事实,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所以在黔东南地区,各种各样的藏身于山野间的桥就成了当地农村最多最有特色的“古建筑”了:有一根或几根木头组成的独木桥、小木桥,有就地取材用一块石板铺就的石板桥和一个个大石头串结起的石墩“桥”,有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石拱桥,有凝结了少数民族智慧和美丽传说的风雨桥,等等。这一座座的桥,或平铺在田野,或飞跨在山涧,或横卧在溪上,造型独特,风格各异,不仅体现了黔东南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也是黔东南人民展现给世人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之一。

其实大部分的桥都是这种一块石板铺就的,一般都是一户所有,它虽然不起眼,但由于铺在田间地头和村寨周边,非常方便人们的出行。
二月初二这天,人们纷纷来到野外,来到祖先留下的桥上祭奠祖先的功德。

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各种各样的钢筋混凝土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如雨后春笋般横卧在黔东大地,串起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基本上改变了“地无三尺平”的窘境,以个人和家族式的建桥已变得不再有那么的迫切和需要,但人们爱桥的传统却是亘古不变的,它已经扎根于人们的心底,汇成殷殷血脉,从古到今,直到永远。只不过这种爱已从“建”更多的转为了“敬”和“祭”, 祖先留下的桥成了今天的人们缅怀先辈、感知历史的圣物,即使这些桥大多已经废弃不用,有的甚至成了凄美的“断桥”、残桥。

祭桥缅怀祖先的功德

“二月二”的风俗发源于汉民族,却在少数民族中得到了传承和光大。至于为何要在二月二这天祭桥,如今已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个所以然,但不管怎么说,到了二月二这天,只要到苗族聚居的村寨周边去走一走,随处可见提着盛有香、纸、烛、糖果、腊肉、糯米饭、红蛋等祭品的男女老少们行走在田埂上、小河边或山坡上,他们要循着祖先的足迹,去祭奠祖先不逝的灵魂。

祭桥时要在桥上贴上用红、黄、绿等彩纸剪成的纸符,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红蛋、腊肉、糯米饭是祭桥时必备的三样供品。
祭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仪式简单,这是一位妇女背着孙子来到桥上烧香烧纸后便开心地回家了。

祭桥是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进行的,所祭的对象是特定的,那就是本家或本族祖先留下的桥,不能更不会随意去祭。祭桥的的仪式简单又不失隆重。简单的,在桥上摆上酒、腊肉、糯米饭、红蛋等供品,在桥上填上些用红、黄、绿彩纸剪成的纸钱,烧些香纸烛就算结束;隆重的,是整个家族陆续达祭祀点并以家庭为单位各自完成祭祀后,还要把各家送来的祭品集中起来,就地围在一起喝酒吃饭,共同在喜庆的气氛中缅怀祖先的功德。这样的喜庆场面在二月二这天的原野上随处可见,走近他们,你会深切感受到苗族同胞的那份热情、那份快乐和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你看,现在很少见到的划拳场面在他们与她们之间依然表现得那么的随心所欲,老人们开心的酒歌旋律流行得让你无法相信:“铁路修过苗家寨”和“美酒加咖啡”。

这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祭祀,大家把带来的供品一起放到桥上祭奠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功德。
女人们还在祭祀,男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围在一起开始喝酒了。

祖先的功德值得传颂,祖先的善举更需要发扬。所以“二月二”的祭桥不是单纯的“祭”,还需要祖先留下的东西保护好、整理好、甚至重建好。所以有的地方把祭桥也叫做“禳桥”,禳本身具有修和补的意思。但是禳桥的地点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只能在祖先留下的桥的原址进行。似乎人们已经习惯了并认可了“某某桥是某某家的”,没有人会去打破即成的事实。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会另辟蹊径新建一座桥了,一般都是把祖先留下的桥修补一下即可,如清理一下桥周边的野草,用泥土或石头加固一下毁损的桥身。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适应交通工具的变化,那些处于交通要道的桥不得不进行适时更新改造,因此经常可以看到在同一地点会出现不同的、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的桥的情况。近年来虽然国家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状况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桥筑路,但一些主要用于人行且不再是交通要道上的老桥的改造资金仍然是以自筹为主,由桥所属的家族成员间共同出资。因为在他们看来,如果加入了国家的公用资金,这桥的归属就改变了,今后就不能成为本族成员独享的祭供对象了。

这座杨家桥由于位于交通要道,随着历史的变迁会已经在原地改造了三次,为了记住祖先后人们会在原址上立碑纪念

与这些古老的桥相生相伴的,还有那一块块立于路边的指路碑。这些指路碑俗称“将军箭”,大多是石质的,长方形,一般在0.3-0.5平米大小之间,上面刻有立碑人,简单的弓箭图案和“上下左右”的方向提示,千百年来指引着南来北往的人们走向心中的目的地。它们应该算是黔东南地区最古朴的交通指示牌了,其产生的动机与建桥大体相同,大多被置于曾经的“交通要道”岔口上,更多的就依附在桥的周围。与那些古老的桥一样,随着岁月的变迁,那一块块的指路碑如今也默默地隐藏于草丛中。虽然其功用在降低,但毕竟也是祖先的善举,同样值得后人们的尊敬与怀念。所以在二月二祭桥的同时,指路碑也成为苗族人祭祀的对象。

交通要道上的一株大树下安放了许多的指路碑,平时是人们休息寻路的场所,今天成了人们祭供的对象。
更多的指路碑在那些乡村小道旁,许多都掩映在草丛中,祭祀时需要耐心的寻找和整理。

在黔东南地区,苗家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这在二月二这天同样会得到印证。祭桥时,凡过往的路人都会被邀请喝上一杯酒、吃上一片肉、送上一坨糯米饭、一二个红蛋或几粒糖果,如果你愿意,还可以参加他们的欢庆活动。对他们送来的东西最好不要拒绝,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有人从祖先留下的桥上经过,表明祖先的善举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会为此感到自豪,如果你接受了他们盛情,也就是对他们祖先的尊重,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高兴。特别是新建的桥,主人会把第一个从桥上经过的人视为贵人,会给予最热情的款待。今年的二月二,为了补拍一些祭桥的图片,我连续跑了五、六个点,虽然我不喝酒,但每一次的“舔一舔”也让醇香的米酒搞得我晕头转向,也不知道自己吃下了多少香喷喷的腊肉和糯米饭,整个下午都是嘴上油腻腻的,肚子鼓胀胀的,摄影包装得满满的,心情更是愉悦的。

煮红蛋祝福孩子们茁壮成长

如果说祭桥主要是在苗族人民中进行的话,煮红蛋则是苗汉人们在二月二这天共同的民俗活动。在黔东南地区的黄平县有句谚语,叫做“二月二,煮红蛋”。二月初二这天,凡有小孩的人家都要煮红蛋送给小孩,目的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平安,有如初升的红日般茁壮成长。我不知道煮红蛋的习俗起源于何因和何时,但从老人们的讲述和自己的回忆中,我相信它的历史已经不短,说它是我们这里最早的儿童节一点也不为过。

鲜红的红蛋,清纯的眼神,民俗的传承总会生生不息。

初春的二月,乍暖还寒。每当二月初二快要来临的时候,有小孩的人家就开始准备煮红蛋的相关事宜了。其实准备的东西主要就是三样,一是蛋,二是颜料,三是蛋套。蛋主要是鸭蛋、鸡蛋和鹅蛋,农村人家一般是平时慢慢累积下来的,大都是产自于自家养的家禽,城里人家当然就得到市场上去买了。颜料大都是矿物的朱砂,红色的,这必须得到市场上去买,汉族人家一般都用这种颜料;苗族人家主要用的是植物染料,一般是自制的,颜色要丰富一些,除了红色外,还有绿色和黄色。装红蛋的蛋套一般是用稻草最上端的部分(人们把它叫做米芯)编的,现在基本上都改为毛线或尼龙线之类的了。到了二月二这天,大人们在天还没亮就起床,一边升火将蛋煮熟,一边把颜料倒在土碗里,加上酒搅匀,趁热把煮熟的蛋放进碗里滚动染上色,这样染出来的蛋才不易掉色。然后把煮好的红蛋一个个装进蛋套里,再一个一个地串连起来形成一串串的红蛋挂,等小孩们起床后就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这一天,不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看到胸前挂着红蛋的孩子们那开心和幸福的笑脸。不过这些漂亮的红蛋起初都是舍不得吃的,女孩子们用它来当装饰品挂在胸前前不肯放下来,调皮的男孩子们则用它当成玩耍的道具,互相用来蛋碰蛋、蛋打蛋,看谁的蛋经得住碰而不破破碎,只有经过一番较量碰碎了蛋壳的才会极不舍得地吃掉。稍有不同的是,汉族人家煮的红蛋全部是用来给小孩子们的,苗族人家煮的红蛋还有另外一个用处,那就是用来祭桥。

如今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孩子们玩的内容和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但二月二煮红蛋的习俗这里却一直流传了下来。今天,当我走在乡间,看到那些拿着红蛋的孩子们那开心的笑容,我也仿佛回到了我的孩提时代,真诚、开心、无忧又无虑。祝福今天的孩子们,他们生活在一个富裕、安定、祥和的美好时代,小小的红蛋预示着他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