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叙永“龚砂锅”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0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杨涛 

标签: 叙永县   纪实照片   风土人情   

泸州市叙永县两河吊洞“龚砂锅”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龚开贵,在传承砂锅的路上,运用传统技术,创新制作烙烤锅、茶壶、酒局等沙器。2014年,“龚砂锅”的“黑砂野人”工艺品在湖北神农架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展出并被收藏。

吊洞龚砂锅发源湖北孝感。龚家从明朝末年就开始从事砂锅制作,延续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湖广填四川”时,龚家祖先带着烧锅技术来到叙永两河吊洞一带。那里喀斯特地貌下的溶洞内储藏的粘土是制作砂锅的优质原料。

四百年传承,传至龚开贵已是第七代。“龚砂锅”从选材到制坯,从煅烧到出窑,有75道手工工序。“原来吊洞旁每家每户都在烧锅,基本都是汤锅和药罐,现在就剩我一家了。”龚开贵告诉记者,“烧锅很繁很累,年轻人都不愿学。”

四百年守候,“龚砂锅”成了一个品牌;四百年传承,“龚砂锅”成了一种文化。为保护和传承砂锅烧制技术,让祖传砂锅技术不失传并发扬光大,龚开贵潜心摸索,利用传统的砂锅制作技术,制作酒杯、酒壶、花瓶等工艺品。2014年春节前夕,远在神龙架景区销售工艺品的弟弟回家,带着“龚砂锅”的工艺品回景区,这批工艺品很快就被游客一抢而空。

弟弟打来电话,要龚开贵制作各种形态的神农架“野人”工艺品。“为了塑造神农架的‘野人’,我一个正月都没有出过门,每天都在思考揣摩野人的动作形态。”一个多月下来,100多件或嬉戏,或进食,或有“身孕”,或在争斗的“野人”工艺品运到神龙架景区。因为数量少,以黑砂为原料制作的“野人”工艺品被景区方作为展品长期保留下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铁锅、铝锅取代了砂锅,“砂锅煲汤”已经不能再适应现代的农村和繁华的都市,对砂锅的需求日渐减少。龚开贵觉得:“这是老祖先留下的,不能丢啊!”他在忙着砂锅烧制同时,也开始忙着奔波呼吁修建砂锅博物馆、传习所,让人们体验砂锅制作,传承砂锅技术。

龚砂锅运用喀斯特岩缝的粘土进行制坯。 摄影/杨涛
龚砂锅运用喀斯特岩缝的粘土进行制坯。 摄影/杨涛
龚砂锅为准备烧制的砂罐上釉 摄影/杨涛
龚砂锅用专制的长钩从窑炉中把通体红透的砂锅出炉,然后放入设置在地下的“闭炉”。 摄影/杨涛
龚砂锅掀开窑炉盖子,炉内砂罐通体红艳,像似在燃烧。 摄影/杨涛
编辑的话:相比于其他材质,砂锅有一种粗糙的沧桑感。这份历经400年的工艺,仍有人在默默地传承,并将它以工艺品的形式展现。看上去不那么精致的砂锅,却要经过75道的手工工序的加工。一道道程序背后,是匠人独具的慧心与考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