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探秘:寻访林间的动物


发布时间:2016年07月22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张语克 

标签: 动物照片   动物主题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正好是青藏高原往四川盆地过渡的中间地带 ——迅速的海拔变化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孕育了许多种类的野生动物。

海拔变化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环境。

走进这里的森林、草甸、高山和海子,去寻访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斑羚、雉鹑……,记录它们的踪迹和生境,防止人为的干扰,就是我们这些保护区野保人员常年开展的工作。

斑羚

阳光穿透林冠,在厚厚的苔藓层上照出一块块亮斑,气温开始上升,我们的手脚也开始有了暖意。尽管已经进入六月,海拔两千多米的森林还是有些寒气。我和同事肖哥一早出发,今天要走最远的动物监测路线。照例,我们背着干粮和罗盘、GPS、表格等工具,一路观察林子里各种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随时记录发现的大中型兽类。这不,路边的地上就有一堆橄榄形的粪便,每颗约两厘米长,哈哈,上周有豪猪经过,粪便已经干了,我说。肖哥又在周围找到了一个东西,长长的,两头尖,白底黑斑,正是豪猪身上掉下来的刺。做完记录,我们继续前进。

忽然,小路(实际上是野生动物惯常行走形成的兽径)上的一坨动物粪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就在它前面几米的地方还有一坨同样的东西。毕竟是粑粑专家,山里常见兽类的粪便长什么样,我们都了然于胸,可这个粪便却不常见。它带着青草色,既没有食肉动物粪便那样尖尖的尾巴,也没有牛科动物的花生米状,而是算珠状的几颗连在一起。近看,上面还有黏液。很明显这种动物就在今天早上经过这里,而且不止一只。循着这条小路我们继续往前走,一路还有掉落在地上的树枝,散落的枝叶和断了的松萝。正当我们仔细辨认断枝上的痕迹时,远处传来了闹哄哄的叫声,像一群遭到惊扰的鸡类,又似乎夹杂着几声狗的吠叫。于是我们相互示意保持安静,然后慢慢向声音的方向靠近。突然,就在前头不远的一棵树上出现了一只金丝猴,它身着漂亮的金黄色长毛,坐在枝干上,头朝一边望着。紧接着,猴群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大大小小的金丝猴,相互打闹着,欢叫着。我们也高兴极了,这是我们保护区多年来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测到金丝猴啊。 

发现了漂亮的金丝猴。

因为要深入原始森林,我们一行四人昨天就背着帐篷睡袋和食物,来到这个山谷中地形略为开阔的草地,在离河边不远的地方扎营。

河漫滩上有不少之前被大水冲下来的木头,已经晒得很干燥,成了我们最方便的柴火。我到林子里去找了些桦树皮和松脂来点火,肖哥和另外两个同事就去劈柴、淘米和洗菜。为了给肉保鲜,肖哥想了个好办法——吃不完的肉先用塑料袋包起来,然后用绳子捆好放到冰冷的溪流里,再用大石头压住。绳子的另一头就绑在岸边的树上,这样肉就不会被冲走。炊烟升起的那会儿,炒菜的香味也飘起来了。心情一下子从白天的忙碌紧张中放松了下来。月亮爬上山头,给寂静的山谷洒下一片银光。

我们吃了饭,围坐一起,望着跳动的篝火,开始讲故事。从小在这里长大的肖哥,是当地的藏族人,以往过着农牧生活,夏天他们把牦牛赶到高山草地上去吃草,冬天他们把牦牛赶回家。这一个来回,就伴随着四季的更替,伴随着草木鸟兽的生长繁殖和迁徙。山里的生活充满动植物的故事,甚至当地人在传统春耕的时候跳唱的锅庄里,还描绘了动物的习性和四季的物候,歌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邂逅野生动物的机会并不少,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惊喜。因为这里是大熊猫保护区,我们需要对大熊猫99%的主食——箭竹,进行监测。

 
大熊猫的主食——箭竹。

记得有一次,我们随身带了几个梨,口渴了就咬一口,然后继续测量箭竹的高度、基径等生长指标。这时,那些平时东藏西躲的江湖朋友就悄悄地出来打劫。有一只松鼠在悄悄地靠近我们的梨,看它那精明的样子,似乎心里在笑着:哈哈,你们两个笨蛋,还在那里傻傻地量什么竹子,瓜西西(地方俗语,意思是笨)的,看我不把你们的梨子给吃了。然后它一边盯着我们一边吃起来。

悄悄靠近我们的松鼠。
吃相可爱。
它发现我正看着它,“刷”的一声就溜掉了。我们还以为它跑走了,不曾想,我一转身,天哪,它又来了,而且这次它已经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了,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害得我们只能眼睁睁地在那里流口水。

冬天的时候,森林里万籁俱寂。大雪封山,没到膝盖,脚踩上去咯吱咯吱地响。时而有鸟扑腾扑腾地从枝头上飞起来,上面的雪花就簌簌地飘落到雪地上。

雪枝上色彩艳丽的黄颈拟蜡嘴雀。

不过,冬日的森林一点都不枯燥。快看雪地里,动物们的脚印一条一条地在林子里穿梭,彼此交织在一起。

动物们的脚印。

血雉的脚印清晰可辨,偶尔还留下一根带着红色边缘的羽毛;蓝马鸡则是成群结队地扫荡过去,用脚爪把雪刨开,寻找下面的食物, 它们粗哑的叫声远远的就能听到;毛冠鹿留下轻轻的两行小足迹;鬣羚则是相对粗大的脚印,根据粪便的大小、形状以及粪堆的分布就很容易区分它们;豹猫则喜欢沿着小路走,不管是动物们走出来的还是夏天人们走出来的,它们都喜欢,那慢慢悠悠的梅花印不知要一直走到哪里。

正当我专心记录着这些动物的行踪时,耳边传来一阵诡异的大笑:哈哈、哈哈哈哈哈,……”我顿时警觉起来。我想不起来什么动物的叫声竟然是这样的,莫非真的有鬼?这么想着,地上那两列宽大的脚印 还真有点像是什么怪兽的。忽然,又是哈哈哈地一阵大笑。我循声过去,发现林子不远处出现了湖面,一群绿头鸭正在水里嬉戏,有的在飞落到湖面之后,竟然凌波微步起来,一边优雅地着落水面,一边得意地哈哈哈哈哈地叫着。原来是它们啊,我这才恍然大悟,心想着:太棒啦!

绿头鸭

为了更好地了解野生动物的分布和习性,掌握物种动态的科学数据,近几年很多保护区开始大范围使用红外相机。顾名思义,红外相机,就是安置在野外特定的地点,利用恒温动物的红外辐射触发开关,自动拍下野生动物活动照片和视频的工具。有了这个得力的助手,我们见到野生动物真面貌的机会就多了。

瞧,一只长着两只大圆耳朵的毛冠鹿,朝着镜头走过来。
这只喉部带着“白围巾”的斑羚正要从一边走过,刚好发现了这个古怪的东西就侧过头来看了一眼。
这群身材魁梧的羚牛实在太喜欢这个地方了,它们一家子在这里吃饱了饭就躺下来休息,慵懒地晒着太阳,任凭相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就是不想走。
再看这只小野猪,瞧它呆萌的样子和肉嘟嘟的鼻孔,你根本想不到它长大后竟是森林里最不好惹的兽类之一。

在岷山山系,最具神秘色彩的就是大熊猫了。尽管早已声名远扬,野外的大熊猫却极难让人一睹尊容。大熊猫作为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让保护工作能够惠及同一区域的其他野生动植物,因而大熊猫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保护一个物种这么简单,其背后不乏科学的规划和决策。

于是,大熊猫的粑粑顺理成章成了野保工作者长期梦寐以求的宝贝。每隔十年,国家林业局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大熊猫调查,来自各个大熊猫保护区的野保工作者们就会聚到一起组成调查队,深入高山峡谷,爬山涉水,寻找和记录见到的每一处大熊猫痕迹。

有时候,为了调查,我们的队员要背着大包,乘船进入人迹罕至的陌生地域。

第一次发现大熊猫足迹的情景依然记忆深刻。那天我在雪地的竹林里调查,不断地用双手去拨开竹丛,勉强才能前进几米。手上的雪融化了冻得手指连相机的按键都按不进去。突然,前面的雪地上出现几只浑圆的脚掌印(图18)。哇,这极有可能是大熊猫哦!我一下子麻利起来,循着脚印四处寻找。

大熊猫浑圆的脚掌印。

啊哈,找到了!两团热乎乎的大熊猫粪便!再一找,周围还有很多呢。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可以拉100团粪便,这点数量不过是小意思,应该是同一只大熊猫的。不过大熊猫行动比人敏捷,又怕人,早就跑远了,看不到。

“鲜嫩欲滴”的大熊猫粪便。

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给我们艰苦的野外工作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欣喜。与野生动物的邂逅,成为我们这些野保工作者最可骄傲的福利。而它们也在用最真实的生命场景,向我们昭示着大自然的波澜壮阔和万物共生共荣的智慧。

大自然用多彩的生命演绎着她的波澜壮阔。
编辑的话:这些身居密林深处的动物给保护区野保人员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欣喜。每一次与它们的邂逅,都成为乐这些野保工作者最可骄傲的福利。也正是野保工作者的艰辛付出,我们才能看到和了解这些美丽的精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