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埔板凳龙:最古朴的方式迎新春


发布时间:2017年02月27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卢范经 陈建贞 

标签: 人文照片   风土人情   

为迎接鸡年的到来,在福建省漳平市新桥镇西埔村这片跨越千年历史的土地上,用最古老的方法做“板凳龙”、用最古朴的方式迎新春,这种独具奇俗的民间艺术,汇聚了流淌数百年的情感和思绪。“板凳龙”相传源于明代,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村民们以舞龙的方式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战胜自然灾害,在古老的大地上延绵不绝传承下来,积淀为独特的民俗文化。传说中的龙是由骆头、蛇身、鹿角、龟眼、鱼鳞、鹰爪等等,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龙是一种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驱邪、祭神和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

烟花绽放夜空,游龙点亮乡村。
全村3000多人共舞一条龙,体现了村民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板凳龙”的制作仍延续几百年前的做法,整条龙全部使用木板、竹子、仙纸、浆糊等最古老的方法做成。
传承人正在用仙纸、浆糊装饰龙头。
传承人在检查 制作好的龙头龙尾。
由于龙头要随着龙珠上下左右舞动,三节龙头由大绳相连。
150节龙身是用木樨相连,形成完整的板凳龙。

“板凳龙”关键是龙头、龙尾的制作,由村里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人代代相传,龙头、龙尾由约4米长各三节组成,宽约1米、高约1.8米,龙头由12条直竹篾、24条横竹篾交叉以及365条细竹篾相绕组成,每条竹篾都有它的含义,代表1年12个月、24个节气、365天、天天平安。由五颜六色的仙纸装饰,龙头最有特色的是龙须,有红、白、兰、绿、黄五种颜色,在游龙途中,众人会抢拔龙须以获好兆头,抢拔红色为吉利、喜得千金,白色为仕途、添丁,兰色为健康长寿,绿色为商贸兴隆,黄色为六畜兴旺,白须属少妇争抢拔到的,能喜得贵子。

“板凳龙”由龙头、龙尾各三节及龙身组成,龙身是由村子的大小和村民的参与热情决定, 每节龙长2米、宽1.2米、高1.8米、重约80多斤,龙身是板凳翻过来,用竹篾捆绑成截面直径40公分4个圆圈,由12条竹篾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龙体、两边分三层扎上16个灯笼、代表1年春夏秋冬4季顺顺利利,龙体的前后贴上福字或吉祥画,灯笼上则糊上十二生肖或春字等吉祥物,灯笼的左右和上面扎上五颜六色仙纸做成的鲜花,耗时半月有余,龙共有150节,长300多米,重6吨多,舞龙时每节要6至12人、加上龙头、龙尾以及敲锣打鼓等近3000人共舞一条龙、外加制作和后勤服务人员等,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体现了全体村民的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龙头、龙尾的制作,由村里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人传给年轻一代,心记口传代代相传来制作,第13代传承人卢火德、卢庆木、卢全中等人在制作好的龙头龙尾前合影留恋。
制作好的龙头龙尾放在村里的宗祠里。
用竹篾捆绑成截面直径40公分的4个圆圈,由12条竹篾相连形成错落有致的龙体、两边分三层扎上16灯笼、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要顺顺利利。
农民画家卢国庆在龙体的前后贴上自画吉祥画,在灯笼上糊上自剪的十二生肖或春字等吉祥物图案。

每年制作的“板凳龙”一般舞三次,分别是正月初四晚上、正月初七晚上、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第一次是在自己的村里舞、第二次是镇政府和中学、第三次附近乡村和厂矿企业等,三次中为第三次的闹元宵节最为热闹,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扶老携幼前来观灯赏龙,特殊情况也有增加次数。

龙身灯笼的左右和上面扎上用五颜六色仙纸做成的鲜花,耗时半月左右,村中每户一节,巧妇们会互相较劲装饰骋美龙身,最多一节装起来花费千元以上。
舞龙每晚用时5至6小时,走15公里以上,村民为防止跑动太久腿肚子下锤,正在用红带子绑紧小腿。
放在宗祠里的龙头、龙尾由村里的长者点灯请出来,龙头随着龙珠缓缓前行。
紧跟其后的是龙尾也由村里的长者请出宗祠。

“板凳龙”出游时,全体人员必须统一着装,头带红帽、腰系红绳、身穿黄衣、脚绑红带,放在宗祠里的龙头、龙尾由村里的长者点灯请出来,龙头、龙尾以及村民抬出龙身、节节相连、点上蜡烛,整装待发,随着总指挥的一声“起龙”,响铳三声, 由4位穿礼服的四代公领头,鲤鱼灯、锣鼓队、旌旗为前导,顿时鸣锣喧天、鞭炮齐鸣,参与者随声落,把龙扛上肩,龙头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龙身鳞波闪闪,向宗祠行三拜礼后,伴着夜幕降临威武出游,每节“板凳龙”灯火通红、流光溢彩,五彩旗幡拥随,穿梭于乡村小道,楹联灯、莲华灯簇、火娄、人声鼎沸。组织者为防龙身挤压,龙尾拴3条10米长大绳,由十几个壮汉拉着,通过响铳、锣鼓队前后呼应。

每户村民也在自家厅堂点灯请出龙身。
由于每节龙长2米、宽1.2米、高1.8米、重约80多斤,村民拆墙请出龙身。

最精彩的是舞“板凳龙”了,随着一棵龙珠的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跑,后面龙身随龙头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紧紧地跟着。一条威武、懔然的金龙,张开大嘴露出那尖锐的牙,婉蜒前行、穿梭在村头巷尾,通过拉、推、挤、顶等动作,使“板凳龙”上演时而似“游龙嬉水”,蛟龙慢游, 时而似“蛟龙出海”,威猛锐不可挡。而每到寺庙或单位,龙身随即起舞,设案祭拜、鸣放鞭炮、接龙接福、接吉祥,板凳龙所到之处,炮仗声声、烟花灿烂,观众跟随龙身奔跑、热闹非凡。

经过精挑细选的40多名青状年男子在宗祠里与 龙头合影留恋。
游龙全部使用特制蜡烛点亮照明、配有响铳、楹联灯、莲华灯簇、鲤鱼灯、锣鼓队、火娄等,出游时3000多人肩扛龙体,通过拉、推、挤、顶等动作变换龙的型状,用这种最古朴的方式迎新年。
整条龙除了龙头的龙灯是用电池外,其他全部用蜡烛照明,每节龙点上19根特制蜡烛,整条龙就是近3000根蜡烛同时点上,单蜡烛一项每晚就要花费一万多元。
随着总指挥的一声“起龙”,响铳三声, 由4位穿礼服的四代公领头,鲤鱼灯、锣鼓队、旌旗为前导, 游龙正式开始。

元宵节晚上,游龙结束回到宗祠,用龙身环绕宗祠一圈,行三拜礼后,杀猪祭龙,把点在龙头、龙尾蜡烛灯全移至宗祠的神龛上,拆龙分祭品,龙头、龙尾、楹联灯架、龙珠等安置在宗祠,龙身由各村民扛回,挂在厅堂高处。战鼓、八音、响铳等分别由村民自行保管。

民间民俗活动“板凳龙”或叫“花灯龙”、“彩灯龙”,出龙时,村民们开始放焰火、鞭炮,舞龙时,前有大红灯笼开道,后有五彩旗幡拥随,鼓乐喧天,长号动地。
流光溢彩的巨龙,既舞出了数十代人的甘与苦,也舞出了男子汉们的威武和骄傲。板凳龙每到一地都是人山人海,欢呼鼎沸。
龙头高昂,眼睛炯炯有神,龙身鳞波闪闪,向宗祠行三拜礼后,伴着夜幕降临威武出游。
“板凳龙”出游时,全体人员必须统一着装,头带红帽、腰系红绳、身穿黄衣、脚绑红带,“板凳龙”随着一棵龙珠的上下舞动、龙头跟着龙珠跑,后面龙身随龙头缠绕舞动,龙尾随着龙身摆动,紧紧地跟着。

“板凳龙”是新桥镇西埔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历史悠久,既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一直以来,龙在中华民族代表了吉祥、尊贵、勇猛。人们在喜庆日子里用舞龙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风登、国泰平安。龙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