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与乾坤:重庆茶馆里的万千世界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29日 文章出自:用户投稿 作者: 彭怀月 

标签: 风土人情   

十多年前,电影人宁浩在他《疯狂的石头》中,留下了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的一个经典片段:保卫科科长包世宏为了保护厂里翡翠的安全,决定在茶馆里“宴请”周围的棒棒。他们在一家店面破旧、灯光昏暗的茶馆里或蹲或坐,一边喝茶一边吹咵,毫无顾忌地商量着要办的事情,举手投足间的每个小细节都将底层人民身上的江湖义气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人评论这一幕最大的成功就是将场景放在了茶馆里,找到了重庆真正的市井味道所在地。这话说一点也不过分,即便是现在,许多重庆人依然保持着泡茶馆的习惯,没事去坐上三两小时,有事直接一句“我们茶馆见”便心领神会。这也不难怪香港《星岛旅游》杂志曾写道“领略巴黎的风情在咖啡馆,领略重庆的风情在茶馆。写重庆,不可不写茶馆。用盖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谈天,想谈多久就多久。”

天地人和爱喝茶

重庆以“山城”而著称,城里地势陡峭,以前人们出行公共交通多有不便,大部分时间都依赖双脚爬坡上坎。这里的梯坎往往坡度大、路程长,少则数十米,多则上百米,即便是久居于此的本地人爬起来也不轻松。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夏天,一出门便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于是坡顶或街角拐弯处就成了人们歇脚解渴的不二选择。自然而然,这些地方就出现了专门售卖茶水的茶馆。这类茶馆原汁原味、朴素至极,往往就在枝叶茂盛的黄桷树下摆上几方桌子几条板凳,茶馆老板也多为居住于此的居民,摆摊卖茶不求谋利获财,只为方便过路行人和周边的街坊邻居。

重庆自古就盛产茶叶,有足够多而又品质好的本地茶叶作保证,茶馆就避免了花高价钱从外地买入茶叶,大大节省了开支,因此茶馆的消费得以便宜实惠,这也博得了更多底层百姓的欢心和喜爱,反过来又助推了重庆茶馆的兴旺发达。

茶叶在重庆的种植历史已有3千年,不仅称得上是我国茶树的原产地之一,也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晋《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涪陵郡,巴之南鄙,无文学,少蚕桑,惟产茶”。这是我国目前已知记载茶树栽培最早的文字,说明重庆的一些地区在晋代之前就已经开始种植生产茶叶。唐代国内社会稳定,茶叶生产和贸易也逐渐兴旺发展,饮茶在很多地方成为习俗。作为茶树原产地的重庆更是如此,种茶、制茶、饮茶几乎遍布所有区县。有史料记载,当时各州郡有土贡,就是朝廷规定的必须供奉之物。土贡中有茶叶的共17个州,其中就有今天的重庆奉节县、云阳县、巫溪县和巫山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位于四川盆地东部的重庆,有着生产茶叶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茶农有农谚“高山有好茶,平地有好花”,形象的说明了茶叶生长需要一定的坡度和海拔。众所周知,重庆的地形多山地丘陵,地面较为崎岖,这种起伏的地形对于茶树的生长发育和有机物的合成与积累极为有利,能够满足大部分茶叶的生长所需。从气候上来看,重庆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雨集中,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气温春季回温早,夏季高,冬季无严寒,无霜期大多在300天以上。“晴天多云,雨天多雾”的湿润环境也为重庆生产茶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不仅仅地形和气候,土壤也是重庆盛产茶叶的一个重要因素。茶树是典型的喜酸性土壤经济作物,以土壤PH值在4.5-6.5为宜。重庆的土壤多为黄壤、红壤、砖红壤,是茶树最爱的酸性土壤,并且这些土壤里营养物质充足,土质较为深厚松散,为茶树的种植栽培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一般来说,茶叶最适宜生长在海拔500-1000米的低缓山坡地区,而在重庆武隆、奉节、巫山,海拔1200米的地方仍分布有成片的茶园,这种由地形落差而形成的立体气候,将重庆的山、水、土绝妙的组合在一起,使得重庆茶树分布之广、产量之多、质量之好均位于同类型地区的前列。

茶馆处处皆学问

重庆的大多数茶馆装修够不上档次,甚至有些可以用“破旧”来形容,不过这种外在的东西丝毫没有影响重庆人对于茶馆的喜好,相反他们把这当做是一种文化底蕴和人情世故的象征——只有够久的东西才够味。别看茶馆的招牌不显眼,走进去绝对是别有一番洞天,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都把这里当做社交和交易活动的场所。一根长木板凳,一个盖碗或搪瓷缸,就着一壶热茶,他们便能享受一整个下午。

茶馆虽破,却也算的上是江湖之地,在此自然就得讲究江湖规矩。茶客们无论是喝茶还是办事都极为认真、毫不含糊,各路讲究亦是颇多。

重庆的茶馆把水质看在第一位,泡茶的水好不好决定着来这里喝茶的人多不多。过去的茶馆多用长江或者嘉陵江的江水,从太平门等城门到江边取水回来烧开,打起“河水香茶”的茶招儿招呼茶客。现在虽然有了自然水,不用再向以前那样辛苦取水,但制水的工序不敢省略,就像同仁堂的对联所说的一样: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店家将自来水盛进大瓦缸里,放入鹅卵石、棕垫、碳、河沙让水过滤,再烧开泡茶。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清洗一次大瓦缸。这样制作出来的水自然是干净健康,茶客们也就喝的痛快高兴,明日再来。

有了好水,茶客们关心的便是泡茶所用的茶具。尽管现在市面上的茶杯种类越来越多、档次越来越高,但重庆茶馆里最常见的还是“盖碗茶”。这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相传由唐代川西节度使崔宁的女儿发明。盖碗茶设计独特,精巧美观。喝茶时顺手而端其碗,搁茶时方便入其托。看似多于的茶盖却作用巨大,掌控着茶水的浓淡热凉。刚刚泡好的茶浓汁沉在碗底,用茶盖搅动茶叶,便能让碗底的茶味漂浮表面,轻刮茶味清淡,重刮则茶味浓郁。喝茶时不必将茶盖拿开,只需慢移茶盖让茶碗露出一点缝隙,然后端起茶杯细细品味。不喝时便盖紧茶碗,防止茶味外溢。有人说这种茶具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喝茶之时就是在品味人生,感悟万千世界。

茶具在重庆茶馆里不仅仅是盛茶的容器,还是茶客与老板进行交流的工具。老茶客们深谙喝茶之道,他们通过茶具各部分的不同摆列组合,向老板传递着种种讯息,平日里看似不起眼的饮茶动作,倒是处处透着玄机。需要加水时,将茶盖朝下靠在茶杯边,无需大声叫喊,老板看到后便心领神会,提着水壶过来添满茶水;有事需要暂时离开时,就在茶盖上随便放个东西,譬如烟头或打火机,示意老板不要将茶碗收走;若是忘带钱,为了避免尴尬,便将茶盖立着放到茶碗旁边,重庆话叫“楞起”,意思就是以此示意老板,今天茶钱赊着改天补上,而这时老板的会神一笑也将江湖味道放大到了极致。新来的茶客,老板便会风趣地说到:在这里我保证你喝不到“过路黄”和“玻璃茶”。若不熟悉茶馆暗语,新客自然是一脸糊涂,旁边热心的茶友们就会帮忙解释,“过路黄”指的是放在路边让过路人解渴所喝剩的茶,而玻璃茶嘛就是白开水!

茶馆有味是聚散

京剧《沙家浜》中阿庆嫂唱到“垒起七星灶, 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 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 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祥不周祥。”对于重庆的茶馆来说,这段唱词或许就显得没有那么贴切了。重庆的茶馆多,茶客也多,彼此间不管认识与否,只要是坐在了一起,就会百无禁忌大摆“龙门阵”,闲不住的老板时不时还会插科打诨聊上几句,不管是东西南北中,还是上下五千年皆为大家的谈资。若是高兴,即便天色已晚,也不起离去之意;若是不欢,绝不记仇,他日相遇又是无拘无束。茶客与茶客之间、老板与茶客之间,总是有着重庆人的豪爽热情,人情味十足。

十八梯的神仙茶馆,有着和它名字一样的闲情逸致。茶馆的老板是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茶客们都尊称她为张婆婆。张婆婆是十八梯历史的见证者,当这里的一栋栋民居倒在挖掘机下,她依然坚守着神仙茶馆。茶馆的面积不大,一间小屋子仅容得下一个茶台和四张茶桌,要是人多,就在外面的坝子再摆上两张。这里的茶客相对固定,除了误打误撞走进来的外地游客,其余的几乎都是相互认识了几十年的老茶客,他们以前和张婆婆一样都是十八梯的居民,后来因为拆迁而搬离到其他地方,但是大家还怀念神仙茶馆的味道,每天不管多忙也会回来喝茶聊天。这些老茶客把茶馆当做自己的家,再者念及张婆婆年事已高,来到这里都是自取桌椅,自倒茶水,毫无生疏之感。

张婆婆在茶馆开业之时就立下了一个规矩——只准喝茶聊天,不许喝酒打牌。据说但凡是有人提着酒瓶来茶馆,温和慈祥的张婆婆就会脸色立变,大声呵斥“出去出去,要喝酒到对面去喝!敢到这里来!”颇有几分仙风道骨。其实对面一间已被拆迁房子的门口也是张婆婆的“地盘”,但是为了不破坏这边的喝茶气氛,凡是喝了酒要来喝茶的人,全都被张婆婆赶到对面坐到一起。隔着马路,一边谈笑叙旧,一边风言风语,喝茶的和喝酒的各是一堆,泾渭分明,互不干扰。

文章一开头提到宁浩电影中的经典一幕,就发生在黄桷坪的交通茶馆。当时宁浩在这家不起眼的茶馆泡了整整七天,每天就点一杯沱茶,不怎么喝,就看着茶叶在盖碗里面慢慢舒展。到了第八天,他和茶馆老板娘商量:“明天来你这里拍电影。”这个茶馆旁边是大名鼎鼎的四川美术学院,市井元素和文艺气息总能在这里完美协调,茶客中既有青筋暴露的农民工,又有匠心独运的艺术家。当然了,和张婆婆的神仙茶馆一样,来这里的大多是老面孔,大家都是认识了几十年的好朋友,老板娘看一眼便能记得茶客的名字,知晓各自的喝茶习惯。

这么多年来,媒体的报道和电影的宣传使得交通茶馆早已名声在外,甚至有成群的外地游客组团来参观,但是这里的茶价依然很低,花上两三元不等,便能喝得一碗好茶,若是自带茶具茶叶则就更加便宜。现在宁浩早已凭借《疯狂的石头》称为中国电影亿元票房俱乐部的代表人物,而交通茶馆的茶价只涨了两次,每次五角。茶客们端上一碗盖碗茶,坐在老式条凳上,呆上一天无比满足。当然喝茶时少不了市井奇闻,官场秘闻,大至官员下台,小到寡妇嫁人,每个人都说着自己也搞不清从哪里听到的消息。

交通茶馆里有一面柜子,上面几层满满当当的摆着熟客们的旧茶杯,有些茶杯每天仍有茶客来接茶倒水,而有些则再无动静,如同茶馆一样,有人进也就有人出。按照老板娘的话说:“以前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年人,每天一开门就来了,现在差不多都走了。”

山城向来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那些藏在高楼间的老茶馆便是最好的证据。重庆的茶馆有一种魔力,只要走进去,不管有钱没钱、有事没事,总能在这里找到乐趣,换得一身轻松与洒脱。重庆人对茶馆就是如此入迷,在方寸的茶桌上推杯换盏,将平凡日子里的嬉笑怒骂都化作滚烫茶水上腾腾热气,顷刻间烟消云散。曾经少年,也在茶馆的光阴交错中,变作如今的白头翁。这里,才是重庆最真实的乾坤味道!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