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最重“宜子孙”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10期 作者: 张震 

标签: 文物故事   东城区   

天下收藏,经明末丧乱几近毁佚。康乾盛世的文治武功,使书画珍品自江南民间回流清廷,至乾隆时期达于顶峰。乾隆帝对书画的狂热嗜好和收藏欲望背后,是否有更深远的谋虑?让我们从一枚他常用的收藏印玺说起。

中秋帖
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里,藏有晋代书圣王献之(传)的《中秋帖》手卷,它纵27厘米,横11.9厘米,行书3行共22字,运笔如火箸画灰,字势连绵不断,极备法度,被誉为『一笔书』。帖正文右上有乾隆御题签『晋王献之中秋帖』一行。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北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清内府等鉴藏印,表明它为历代皇帝和藏家所宝爱。

收藏怎如“烟云过眼”?

曾以假画进上的康熙宠臣高士奇,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时候,撰写刊行了一部叫做《江村销夏记》的奇书,专门著录其家藏及寓目的书画名迹。在这部书中,高士奇流露出他对于书画,好之笃、嗜之深、患得患失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或许是出于慰人慰己,他在自序中写道:“世人嗜好法书名画,至竭资力以事收蓄,与决性命以饕富贵、纵嗜欲以戕生者何异?览此者当作烟云过眼观。”其意是说,书画收藏,当有“烟云过眼”之心,不必苛求永远占有。

高士奇可谓言不由衷者,他曾把访求所得的一些价值连城的真迹据为己有,而进贡给康熙不值几文的赝品;在为家人存留的家藏书画底账《江村书画目》中,于私藏的书画真迹上,留下大量“子孙永宝”的字样。这与前面所持的“烟云过眼”心态绝然不同,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矛盾。

责任编辑 / 朱竞梅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