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落梅而知时已晚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02期 作者: 王晓申 

标签: 文化符号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老师原是想用一首《关雎》,来让她领悟『后妃之德』,可率真的她偏偏读懂了古人真挚的恋歌。这样的懂得与觉醒,也让杜丽娘在那株『梅子磊磊可爱』的大梅树下,梦见了个秀才。她那时还不知,他叫柳梦梅,也不知他梦梅之名因何而改。梦短梦长具是梦,但梅——却是真真切切的梅。

摽梅实好 过之晚矣

先秦时期,每逢仲春之月,召南地区的媒官便会安排未婚的大龄男女青年,举行类似三月三的相亲集会。此时梅子黄熟,即将落果。一位待嫁女子见此情景,灵机一动。她摘下梅子,在相亲会上唱出了这首流传千年的示爱诗歌:“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当我们读完《诗经·国风》这首《摽有梅》,诗中女子的形象仿佛清晰可见。她明媚的脸庞,一如顷筐中鲜嫩的梅子,她挎着顷筐急切地穿过田野,是渴望能在集会上遇到心仪的男子,那满怀期待的内心犹如小鹿乱撞。她之所以如此情急意迫,是因为当时礼制规定,适龄而未嫁的男女青年将受到律法的处罚。她焦虑于青春流逝,又苦于嫁娶无期。看到梅子黄熟,便借着梅子兴比,通过诗歌委婉地示爱。

责任编辑 / 黄鑫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