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进口的地名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0期 作者: 阿笛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符号   

近代中国的老上海,曾拥有许多洋范儿十足的名字。它们是西潮冲击的产儿,是带有殖民色彩的烙印。它们从何而来,又为何几乎一夜间消失殆尽?
洋进士获得“冠名权”
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与小报童对话的雕塑旁,有一块“窦乐安路”的路牌,这是上海文化街多伦路原来的路名。英国传教士窦乐安,曾为中国兴办大学,并主持出版了许多西方教科书,被光绪皇帝授予“进士”称号。为表彰其功,公共租界遂把这条1912年修筑的租界越界道路,命名为“窦乐安路”。
摄影/陶钧

“霞飞路”是中国风?

今人印象中的老上海风情,大概也包括一些耳熟能详的路名。比如繁华的淮海中路,过去叫霞飞路。霞飞,是取自“落霞与孤鹜齐飞”吗?

错。这个“霞飞”,是一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一位喜欢留着两撇八字胡的法国将军。霞飞路之前还有个名字,叫做宝昌路,听着似乎是中国人喜欢用的吉祥字眼。不过,还是错。“宝昌”,同样是一位法国人的名字,是法租界公董局的一位重要人物,曾连任多届董事、总董。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