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蜮的伎俩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2期 作者: 盛文强 

标签: 历史拾遗   

古时山深林密,登山涉水之际,多有毒虫猛兽害人性命。“蜮”便是一种令人生畏的水怪,它生长在南方的山溪中,口中能射出毒沙,只要这毒沙碰到人的影子,轻则生疮,重则致死。“含沙射影”一词即由此而来。

以怪为食
怪物难缠,却也有除怪的克星。在《山海经》中有一个域民国,其国人常常以箭射“蜮”怪当做食物。上图为清刻本《山海经绘图广注》中的射域图,其所射之怪像狐,历史中“含沙射影”的蜮,还曾经被想象成龟鳖、黄蛇、飞蝉、三脚蟾等版本。

蜮怪异的行为,引得古人争相传说,它的样子如何呢?《诗经·小雅·何人斯》云:“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意为鬼模怪样的蜮,面目不可预测。按西晋人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江南山溪中,水上弓虫,甲类也,长一二寸,口中有弩形”,与龟鳖相像。东晋葛洪撰写的《抱朴子》,却认为,蜮是形状像蝉的飞虫:“吴楚之野有短狐,一名蜮,一名射工,一名射影,其实水虫也,状如鸣蜩,状似三合杯,有翼能飞,无目而利耳……”蜮的形貌不一,但他们认为其毒沙射人的特征几乎是一致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