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崇祯传教士的另一面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作者: 陆婉琪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本等待十年才被决定颁行的“历书”,给世人留下了崇祯举棋不定的侧影。这似乎只是一个可以证明这位末代皇帝犹疑性格的小小论据——并不值得被认真审视。然而这便是全部真相吗?没那么简单。它原是传教士为了信仰而在这个东方国度“科学传教”的一把钥匙,却“无意间”见证了明清鼎革,也牵出了无数明争暗斗与抱憾而终。当然,还有谎言。
星汉下的尘世
明清易代,时人谓之“天崩地解”。右页小图即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主持编纂的《崇祯历书》,还未等到真正推行,就已经换了人间,成为了传教士送给新朝的“礼物”(供图/FOTOE)。天上的星辰静默不语,却吸引着人类探寻的目光。图为清代乾隆年间内务府造办处制做的金嵌珍珠天球仪,与星空相互映照(摄影/勇汽水)。

康熙四年(1665年)的一天,在北京的一间屋内,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将一本手稿郑重地递了出去。

老人有两个名字,一个叫约翰·亚当·沙尔·冯·贝尔,还有一个叫汤若望。

责任编辑 / 黄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