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眉山到开封:我家江水初发源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10期 作者: 陶襄 

标签: 历史拾遗   

离眉山,过成都,进东京。生长于四川天府之国的青年苏轼,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藏龙卧虎的北宋文坛,即将迎来最璀璨的一颗明星。是家教,才华,还是有贵人相助?
苦读岁月,石砚做伴
苏轼12岁时,在住处附近的空地上凿出一块质地极好的石头,制成砚台,命名为天石砚。天石砚陪伴苏轼度过寒窗苦读的少年时代,又跟随苏轼走南闯北,成为其传家之宝。图为故宫博物院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中展出的明代李宗谟绘《东坡先生懿迹图卷》局部。画中少年苏轼正在刻苦攻读,其右手边正是那方天石砚。
摄影/泓伊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5年),四川眉山的乡学讲堂里,教书先生正和友人一起,赏析着一首享誉京城的奇诗——由国家高等学府国子监的主讲教师、大儒石介撰写的《庆历圣德颂》。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先生,这诗里颂的十一人,都是什么人啊?”原来是个在乡学读书的小男孩。他站在一旁偷偷观看,竟也把这首长诗读完了。

教书先生笑道:“你是个孩子,用不着知道。”可男孩却不肯罢休:“他们若是天上的神仙,那我不敢打听;但他们要和我一样是普通人,我为何不能知道呢?”教书先生被男孩的聪颖打动了,于是一一讲解诗中提到的人物,并说道:“韩琦、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四个人,是当世人杰。虽非天人,亦不远矣。”先生的话,深深烙在男孩心上。

责任编辑 / 周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