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昭陵 在地下拱卫皇帝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1年第04期 作者: 咏萍 

标签: 古迹探秘   历史拾遗   

一代英主唐太宗,设计了一个近乎完美的陪葬制度。不过,这个建立在君臣情谊上的理想国,注定昙花一现。
“真山”与“假山”
昭陵陪葬墓的封土形制各不相同。比如同样是“山”,上面大图的韦贵妃墓为“真山”(摄影/冯方宇),封土本身就是山,即“依山为墓”,高大雄伟;
李勣墓为“假山”(摄影/一介),用三个大土堆代表三座大山,即“像山形”封土,以旌表这位开国名将的赫赫战功。

生前相知,死后陪君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正月某日,唐太宗李世民率左右骑马出宫,匆匆前行。年近半百的皇帝看起来十分悲伤,他将前往太子太傅高士廉的府上,为其哭丧。不想行到半路,却迎面遇上了大舅子长孙无忌。原来,此时的太宗刚刚大病新愈,不宜哭丧,为此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大臣百般劝阻。最终,长孙无忌跪在道中,涕泪横流,太宗这才返回东苑,南望痛哭。

太宗所做的一切,皆是发自肺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高公非徒君臣,兼以故旧姻戚”,二人关系非同寻常。高士廉乃唐太宗爱妻长孙皇后和宰相长孙无忌的舅舅。长孙皇后幼年丧父,高士廉把她和母亲、哥哥接到家中,厚待照顾。后来,又是高士廉慧眼识珠,把外甥女嫁给了尚未发迹的毛头小伙李世民。除了姻亲关系,高士廉更是太宗倚重的大臣。他曾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又在贞观一朝累任要职,功勋卓著。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