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里金龙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7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观点地理   

在杭州西湖边的浙江省博物馆里陈列着两块银简(刻有文字的银板)与一个黄铜做的小龙,这3件文物是20世纪50年代疏浚西湖时在湖底淤泥中发现的。银牌上刻有满幅铭文,阅读铭文可以知道,它们是五代时期“投龙”活动的遗物。投龙,用今天人文地理的话来说,反映了道教的环境观与环境行为。我们谈论古代的人地关系,关于宗教中的流派,当然也需关注。

“投龙”是道教向名山名水行祈祷的一种形式,名山名水在道教思想中,是神仙“潜遁”的场所,这样的场所有许多,常说的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这些大小洞天、福地的分布,其实构成了一套道教“神”文地理的框架。葛洪《抱朴子》引《仙经》说:“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就是说有一批仙常居地上,道教教徒们都精通这些仙居的地理。所谓仙居的地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可以“藏形”的地方,比如密林高山、深湖水底。高,高得看不见顶;深,深得看不见底。看不见处,才有神仙游。因为仙人为了与世间“行尸之人”划清界限,“遂益潜遁”(《抱朴子·论仙》)。将自然环境中的隐蔽景观解释为仙人洞府,是道教地理的重要特色。在道教的影响下,自然界的隐蔽景观中,产生了美妙的仙气。可以说在中国传统自然美学的发展上,道教是有巨大贡献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