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拒绝融化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3期 作者: 王牧 

标签: 气候地理   哈尔滨市   

冬天的哈尔滨城具有一种冰雪之美,这里的一切都在零度以下的低温中凝结成一种独特而神奇的冰雪文化。通过这篇报道,你一定会发现这个冰雪之城有一个拒绝融化的灵魂。
夜幕下的哈尔滨
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驰名中外,饮誉华夏。哈尔滨大规模有组织地制作和展出冰灯始于1963年,当时我国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振奋精神,由园林部门组织力量,利用盆、桶等简单模具自然冷冻了千余盏冰灯和数十个冰花,于元宵佳节在兆麟公园展出,轰动全城,形成了万人空巷看冰灯的盛大场面。至今许多老哈尔滨人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图为哈尔滨2001年冰雪大世界的大规模冰灯游园会。
哈尔滨的黄昏
从冰封的松花江江面上眺望黄昏中的哈尔滨城,几幢高层建筑在黄昏中恍若积木一般,极目所见仍是横卧在江面上体积庞大的冰块,冰和哈尔滨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的时候,此地的渔民就用天然冰块储存食物。据说哈尔滨这个地名就是满语“晒网场” 的意思,也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地名源自女真语,是天鹅的意思,在哈尔滨市区及近郊区的金代墓葬和遗址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天鹅玉雕及天鹅佩饰,为这种天鹅说提供了实物证据。另外,还有说哈尔滨是蒙语“黑色的河滩”的意思,也许这里实在是生活过太多的民族了,所以会有这么多说法。而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大城市了,惟一不变的是哈尔滨人与冰的深情。

飞机逆着猛烈的寒风朝正北方飞行了两个多小时后,开始转弯、下降,我透过狭窄的舷窗,看到了完全冰封的松花江那辽阔而壮丽的江面,在岸边散落如积木般的银白色的城市就是哈尔滨。关于哈尔滨,除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城市的冰与雪。

直到上午9点,柔和的阳光才缓慢地照射在了空旷的哈尔滨人民体育场上,远方的楼群在一团薄雾中渐渐变成了剪影。39岁的工人王立广正慢慢地推着浇冰用的爬犁车走在空无一人的体育场上,从爬犁车上的铁皮大水箱中滴出的水珠在地面上迅速结冰,王立广的身后留下了一层晶莹的冰面,这是他今天早上浇的第10桶水了。“把这么大的体育场变成一个标准的滑冰场一般要像这样浇15桶水,浇出的冰面才能够彻底平滑,哈尔滨人爱滑冰,这是冬天最好的运动,再过一会滑冰的人就要来了。” 王立广边说边用一壶开水去浇爬犁上的水箱出水口,要不然就会冻上了,他干这个工作已经21年了,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哈尔滨才真正地美丽起来。这里的人和冰的确有着特殊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冬天的哈尔滨的存在,在东北,有一种说法叫“猫冬”,意思是说冬天不是干活的季节,应该窝在家里,而哈尔滨人却正好相反,零下20度的低温正好能激发人们的灵感。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