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
穿越南岭的奇思妙想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5期 作者: 覃妮娜 

标签: 运河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水文地理   兴安县   

这条运河虽然短小却极尽精巧,她的开凿,打开了一个广袤的神秘世界,把秦代中国的版图扩大了将近一倍。她有一种柔媚的女性美,和北方长城的粗犷雄性交相辉映。本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回顾了她工程史上的重要人物和片断,并引领我们紧随这条曾经流淌着无数诗篇的运河,去追寻遥远的记忆。
大小天平是灵渠的核心。斜向南渠的叫小天平,长127.0米;斜向北渠的为大天平,长343.3米。大小天平截断海洋河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水库潭,解决了两大水系的高度差问题。铧嘴是大小天平的辅助设施,最早记录出现在唐朝。其前锐后钝,呈不等边的四边形,顶部形成尖角,可以起到平顺水流、分水导流、导航等作用。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这不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当年郭沫若参观灵渠后发出的感叹。但不熟知历史的人很难对郭老的看法产生共鸣。

我第一次造访灵渠已是20年前的事情了。走马观花的人群中,我听到的关于灵渠用得最多的不屑之词是:“一条水渠而已!”灵渠确实太小了,迂回曲折不过36.5公里,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就像漓江与湘江之间一个小小的连字符:“-”。这个连字符的宽度甚至不足以标注“灵渠”这两个蝇头小字。那时年少的我也开始沉吟:这规模完全不对等的两项工程怎么能被学者相提并论?……这条毁誉参半的运河,从此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

责任编辑 / 尹杰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