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的三张脸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6期 作者: 萧易 

标签: 考古地理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近年来,成都平原屡有重大考古发现:2012年青关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掘,被称为三星堆祭祀坑之后的最大发现;2009年开始发掘的宝墩古城,不仅证明了它是孕育三星堆文明的土壤,也有力地说明了蜀地同样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源头;而早在2001年,金沙遗址已被视为三星堆之后古蜀国的又一都邑。从2009年开始,作者萧易和摄影师袁蓉荪持续关注蜀地的这处考古发现,他们的文字和图片为我们揭示出古蜀国生长、消亡的历程,也为我们开启了了解中国文明的另一扇大门。

青关山台地是继三星堆两个祭祀坑之后的最大发现

2014年3月的一个上午,我经过三星堆博物馆大门口,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小学生蹦蹦跳跳走出大门,诡谲、神秘的三星堆,直到今天依旧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再往前,越野车拐进鸭子河畔的一条小路,便再也看不到游客了,这里是三星堆遗址区,也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三星堆。

鼓腹陶罐
宝墩
距今约4500—3700年
宝墩文化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也是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继1995年宝墩古城发现以来,几座新石器时代的古城陆续在成都平原被发现: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温江鱼凫城、崇州紫竹古城、双河古城等8座史前古城,其中又以宝墩古城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由此命名为“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出土发现,证实了巴蜀地区也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一元,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交相辉映,进而说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的多样性。摄影/李绪成
青铜人头像
三星堆 距今约3700—商代末年
1986年,广汉鸭子河畔发现了两个祭祀坑,坑中出土了大量光怪陆离的器物:青铜大立人、青铜人头像、青铜神树、金杖……它们开启了中国青铜文明的另一扇大门,在世界已知的古代文明中,还没看到哪个民族有类似的青铜造型,这就是三星堆文化。在2013到2014年的数次发掘中,古老的宗庙与疑似码头遗址浮出水面,让我们对三星堆文化又有了全新的认识与解读。摄影/李升
金面具
金沙
商代末年—春秋
金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金面具,随同出土的象牙、玉器、金器、青铜器等珍贵文物多达6000余件,这些文物无论形制还是图案,都能轻易找到三星堆的影子。一个西周时期远离中原的瑰丽王朝出现于西南一隅,再次证明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一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李绪成

人们通常说的“三星堆”是指三星堆博物馆,其实,三星堆遗址的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更多的秘密尚隐藏在沃野田畴之下,等待着发掘与探索。我跨过水渠,走过田垄来到青关山。青关山北濒鸭子河,南临马牧河,是三星堆位置最高的风水宝地,站在这里,整个古城尽收眼底。

责任编辑 / 刘乾坤 康静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