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红线之 腊子口—吴起 穿越陕甘宁高原区
触摸华夏农耕文明的原点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第11期 作者: 路生 

标签: 基础地理   文化地理   

1935年9月下旬,长征途中的毛泽东写下《七律·长征》时,那支当时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红色军队,并非平白无故地笑逐颜开。过了岷山要塞腊子口,黄土高原近在眼前时,他们进入的不仅是一片黄土地,更是一方孕育新生的摇篮。“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周、秦、汉、唐的成功,都遵循了这一定律。陕甘宁所在的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在这里,红军彻底实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红色的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体验者 路生(文字)
一个生于黄土地上的西北汉子,有作家、记者、编剧、纪录片撰稿人等多重身份。号称“羊文化的写作者和倡导者”,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但要发现过去、认知现在,还要能够预测未来”。游历西部地区十余年,著有人文地理专著《大西北文化苦旅》。
体验者 葛霭(图片)
一个低调的高水平性情摄影人,长居云南的东北汉子。喜欢吃,尤其是大西北的羊肉和大西南的野菜。喜欢自驾或徒步云游四海,跟《中国国家地理》合作了大量重磅稿件。
地点:宁夏同心县石塘岭村附近
从同心县城通往石塘岭,是一条柏油路,但作者和摄影师选择了一条距离较近的小路。路上的车辙痕迹很明显,是一些小型农用车留下的。风只能吹走车辙痕附近的虚土,雨只会让车辙更加明亮。黄土地上的路就是这样的,风雨可以轻易抹掉一个人的足迹,却没有能力改变车辙的印迹和很多人留下的足迹。在这样的荒地上,只要有一辆车通过,就会是一条路,而且走得人多了,就会日日夜夜、年年月月地明亮下去,即使在黑夜里也能看得见,像是会发光一样,总提醒着路人它就是路——这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现象。

进入岷山之前,红军在四川若尔盖刚刚经历过湿润沼泽的挣扎,进入甘南草原后,也许还未有足够的时间喘上一口气,层峦叠嶂的岷山便横在眼前。岷山山脉,跨甘肃西南部、四川北部,南北逶迤700多公里,是川西高原、甘南草原与黄土高原气候的分水岭。

“陕甘宁!陕甘宁!”那片黄土地和红色根据地的存在,坚定了红军前行的步伐。深秋,高原上干燥的风,没花多长时间就吹干了部队身上携带的湿气。黄土高原,这片孕育了炎黄部落,走出了周、秦王朝的土地,向这支来自社会底层、却有着崇高理想的部队,敞开了怀抱。

责任编辑 / 马子雷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