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主要栽培的农作物约有50种左右,其中青稞、小麦、油菜是最为重要的农业作物,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年楚河、拉萨河流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切割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的河谷以及林芝南部的低海拔暖湿地区。在西藏的总播种面积中,种植历史最为悠久的青稞分布非常广泛,占到总面积的53%,其分布上限高达海拔4800米;其次小麦占25%,分布上限为海拔4400米;油菜占8%,分布上限在海拔4600米左右。除此之外,豌豆在西藏也有较为广泛的种植,在墨脱、察隅等低海拔地区,一年两季的水稻则是最主要的作物。
西藏农业区划及主要农业播种区分布图。如果给西藏总结几个关键词,很多人马上会想到“雪域高原”、“宗教”、“阳光”、“蓝天”、“牦牛”等等。其实,西藏并不缺乏农业兴旺、人口密集的富饶之地。从图中可以看出,东部和南部的河谷地区便是西藏最主要的农业区,那里也是西藏城镇最密集、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根据农业区划,西藏北部和西部为牧区,东部和南部则主要是农牧交错地区。通常而言,农牧交错带的高海拔地区以牧业为主,而河流谷地等温暖湿润的低海拔地带则以农业生产为主。在藏东南,由于降水充沛,森林覆盖率极高,林业同样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产业。这张图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西藏主要的人口分布区和农业区都集中在东南部,这与全国的人口、耕地分布规律非常相似。于是我们仿照中国的“胡焕庸线”,将西藏的巴青和吉隆连接也画了一条线,此线以西,面积占西藏总面积的60%,人口只占西藏人口的15%;此线以东,面积为总面积的40%,但却集中了西藏85%的人口。
峭壁之上有古堡。江孜是后藏一块富庶的沃土,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是王公贵族们的封地,各路兵家对后藏的争夺无一不是垂涎它的富饶。江孜向北直通日喀则,向东可进拉萨、山南,向西连接岗巴、定结、定日,向南则横穿喜马拉雅山脉直达边境口岸亚东,当年荣赫鹏等便是取道江孜攻入了拉萨。100多年过去后,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英军炮弹在外墙上留下的弹孔。满目疮痍的宗山堡好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随时向接近他的人讲述“红河谷”中的往事。拍摄时间:2009年9月。拍摄地点:江孜宗山堡。海拔高度:4200米。摄影/老鱼
摄影 / 老鱼
窑洞艺术工作室。地点:法国。就像国内很多工业遗产被改造成当代艺术画廊一样,近年来国外的一些窑洞也被艺术家包装,成了艺术作品展览的重要场所。这间窑洞艺术画廊,就是位于法国的理查德泰爱泰窑洞艺术工作室。摄影/Guido Cozzi
仡佬族认定时间:1953年。
仙人造幽谷。从山顶眺望又深又长的吉隆沟,视野远处是湛蓝如洗的苍穹、白皑皑的连绵雪峰;目光下移,一道碧绿的幽谷向雪山深处蔓延而去。这里地处吉隆沟底,冬季短暂且常常阴雨连绵,一年四季不甚分明,温润的气候让这里四季都有盛开的鲜花。四季如春、温润宜人,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拍摄时间:2005年5月。拍摄地点:吉隆沟扎村。海拔高度:3200米。
摄影 / 赵春江
仫佬族认定时间:1956年。
布依族认定时间:1953年。
仫佬族。摄影/王梦祥
摄影 / 王梦祥
美丽蜿蜒的新安江是徽州的母亲河,它曾是这片重峦叠嶂的山国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通道,流淌着徽商千百年的辉煌与悲伤。此外,它还是一条浸透着诗情画意的江河,其水色佳美,四季澄碧,有着“湖经洞庭阔,江入新安清”的美誉和“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清丽。摄影/范胜利
摄影 / 范胜利
峭壁千仞,鬼叫人愁。318国道一旦从喜马拉雅怀中穿过,在周边处处深沟大壑、奇峻无比的悬崖峭壁映衬之下,那国道便细若一条飘带,软软地贴在山峦之腰上。70道班以南至樟木镇西侧山口15公里段是整个樟木沟最窄且坡度最陡的一段。当年驻藏某部在修筑公路时,在这一段付出的代价很惨烈。拍摄时间:2011年10月。拍摄地点:70道班。海拔高度:2900。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尼洋河下游。发源于米拉山的尼洋河一路向东流淌,经过八一镇之后转向南,汇入雅鲁藏布江。在尼洋河的下游,一处处露出水面的沙洲将平静的河水分成辫状的河道,水流忽分忽合,滋润着沙洲上的树木青草,更是灌溉两岸农田的淡水来源。河谷中温暖湿润,这里海拔不过2000余米,与西藏北部和西部寒冷干旱的高原形成强烈的反差。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亚东沟范围示意图。亚东沟这是一条南北狭长的河谷,并且跨越了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度为2400米至4300米(注:有人常年居住,从事生产活动的范围)。其南端在亚东县下亚东乡南方的乃堆拉山口和亚东河出境处的中印边境线上;对于它的北端,学术界一般认为:亚东沟到了帕里镇就停止了。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生态范围上来说,亚东沟一直“走”到了江孜县的年楚河谷地。从这一点上说,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五条沟中,亚东沟是印度洋暖湿气流走得最远的一条。
卡帕多西亚的城堡。地点: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属于土耳其首都东南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这里的沟壑和谷涧之间分布着许多冲天而立的“石柱森林”,它们其实是火山岩浆和岩灰冷却凝固后形成的凝灰岩,再经过年长日久的风吹日晒和侵蚀之后残留的景观。在这些千姿百态的岩石中,密布着蜂窝一般的窑洞教堂、窑洞民居,它们共同构成了气势雄伟的古城堡。供图/Corbis
谢爱临。仡佬族,1959年生。1980年毕业于遵义师专物理系,从事物理教学11年。1991年从事政协文史资料工作至今,现任贵州省遵义市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员会主任。领衔主编 “全国政协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之《仡佬族百年实录》。
吴国富。仫佬族,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8年到广西民族大学工作。2006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现任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广西民族学学会副会长。
周国炎。男,布依族,贵州省贞丰县人。 1987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语言文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民委文献古籍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应用语言学、侗台语族语言文化,在布依族和仡佬族语言文化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长期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布依语、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语言学专业英语、语言与文化专题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9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到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布依族和仡佬族的语言及文化进行调查。
布依族。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沙石丛中生,野花更娇艳。吉隆沟北端的大马拉山下,摄影师见到了一大片从沙石缝里冒出来的粉红色野花——藏菠萝花,它的成长环境最低海拔在4500米以上,种子发芽后钻出沙石就能开花。花朵生得娇美,开得凄艳,成片连天,沿着冰川融水形成的小溪,一直可以开到雪线附近。这种娇艳的花是一种古老物种,或许由于其生长环境的恶劣,后来枝叶慢慢发生了退化。据摄影师观察,这种花在每年的6月23日至30日期间开花,开花期前后相差不超过一两天。在惊叹于它的美丽的时候,我们也不由得为顽强的生命喝彩!拍摄时间:2005年6月。拍摄地点:大马拉山下。海拔高度:4500米。
摄影 / 赵春江
这张地图展示了新安江特殊而重要的地理地位——它支流众多,在徽州地区穿山越岭,如血脉和经络般,将古徽州的“一府六县”揽入怀中,形成独立而统一的地理区域。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它,新安江是一条江河长龙的龙首和上半段,长龙的腰腹为富春江,龙尾则是钱塘江。当年,徽商可以从上游的潺潺溪流出发,一叶扁舟,奔向富庶的江浙甚至更辽阔的海洋。
年楚河上游。悬崖峭壁之上的宗山抗英古堡,让我们不再怀疑这里就是西藏南部海拔4000余米的江孜古城。江孜位于雅鲁藏布江支流年楚河的北岸,每年7月,江孜会因为油菜花的盛开而变得热闹起来。年楚河流域是西藏又一片富饶、繁华之所,本性耐寒的油菜花在充足的日光下生长旺盛,油菜籽榨出的油品质极高。摄影/赵春江
摄影 / 赵春江
边境线上的风景。乃堆拉山口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邦交界处,曾经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等机构,乃堆拉山口由军队把守,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2006年,中断40多年的乃堆拉边贸通道重新开放后,亚东仁青岗边贸市场变得热闹起来,是目前中印边境上唯一的贸易通道。图中负责边防执勤的中国武警和对面的印度执勤人员可以近距离交流。对面印度边防军的装束形似凤凰和鸡冠,成为附近的一道靓丽风景。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乃堆拉山口中印边贸通道。海拔高度:4300米。
摄影 / 赵春江
窑洞酒店。地点:土耳其。位于卡帕多西亚地区的窑洞,除了被建成艺术博物馆之外,还有的被当地人改造成为酒店,用以接待参观考察的游客。窑洞里面设有主卧室,还有中心厨房。这间窑洞酒店的旁边甚至还保留着一个小教堂,到了夜晚,房间里点亮了汽油灯,让周围的一切显得静谧而温馨。摄影/Jonathan Blair /C
范娅兰。汉族, 1958 年11月生于贵阳,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民间美术的教学、创作及研究工作。近年正在研究仡佬族服饰,完成了《贵州省仡佬族代表性服饰(头饰)研究》报告。
仡佬族。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吉隆沟范围示意图。吉隆沟总体上是一条南北狭长的沟。吉隆藏布从北往南沿着喜马拉雅山上的一条断裂带行进,到了热索村又与从东北方向而来的东林藏布汇合,随着河流走向又往东北延伸了很大一块地盘,即原萨勒乡的所在地,呈现出网球拍的形状。如今,萨勒乡已经撤并为吉隆镇的一部分。吉隆沟的核心地段为吉隆镇周围的大片区域。它的形状像一只哑铃——吉隆镇是一端,宗嘎镇是另一端,中间是吉隆藏布。这里的海拔高度为1800米至5380米。
这张图片展示了古徽州的特殊自然环境——多山地,盛产竹木,少田地,山道崎岖,村庄多依傍河流而建。由于很多生活资料必须依靠河流运送,新安江的大小支流便成为徽州人天然的“道路”和生活依靠。摄影/冯健平
摄影 / 冯健平
通拉山口满目苍黄。位于聂拉木县境内的通拉山垭口,是漫长的318国道上最后一个垭口,也是自古以来由西藏通往南亚次大陆的门户,更是青藏高原与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带的分界。通拉山口跟西藏所有的高山垭口一样,远远望去一片的苍黄砾石山。倘使走近细看,细小颗粒的沙石上,或许可见一簇簇高寒地带特有的苔藓类植物,颜色也一律的苍黄。拍摄时间:2008年9月。拍摄地点:聂拉木县门布乡。海拔高度:4600。摄影/赵春江
摄影 / 赵春江
雅鲁藏布江中游。米林一带的桃花,是藏东南春季不可错过的风景。在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宽阔的河谷孕育了沃土良田,这里村庄田垄掩映于桃林之中。有人把这里比作苏杭,殊不知雅鲁藏布江畔的桃树并非人工培育的观赏品种,它们花色秀美,枝干伟岸,一棵桃树要几人才能合抱。桃花盛开的河谷两侧,是海拔5000甚至6000米以上的极高山,云雾间雪峰闪耀。富饶的高山河谷,景色壮美撼人。摄影/杨桦
摄影 / 杨桦
窑洞酒店。地点:法国。这是法国卢瓦尔省一处经过改造的窑洞,它利用窑洞的天然地势,增添了门窗,并用大理石等材料进行了包装美化,窑洞前面还建造了小花园,看起来像一个充满时尚气息的小型度假中心。
在这张航拍片中,新安江水库(即千岛湖)山色空濛,水如碧玉,展示了新安江的地理环境。它是新安江的孩子,承继了母亲清丽的水色,却也大大改变了新安江的模样——随着水位的升高,许多曾经的礁石和险滩没入水下,“一滩复一滩,新安在天上”的情景已不复存在。摄影/童本立
摄影 / 童本立
樟木沟口查炯峰。查炯峰是喜马拉雅山脉山峰之一,位于聂拉木县西侧,海拔6979米。查炯是藏语音译,意为神鹰飞翔,尼泊尔称之为多尔雷峰。查炯峰屹立在樟木沟口,是为流经樟木沟的波曲提供水源的主要雪山之一。峰下就是聂拉木县,也是高原冷气流和印度洋北上暖湿气流的交融处。拍摄时间:2011年10月。拍摄地点:喜马拉雅山脉查炯峰东侧。海拔高度:4580。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边境古刹。东嘎在藏语中是“白色海螺”的意思。东嘎寺坐落于白色的东嘎山上,并因此而得名。东嘎寺由第一世东嘎活佛桑桑邬金大师创建于公元1686年,历史上为当地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1951年7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经印度到达亚东后会见了十四世达赖喇嘛,面交了毛泽东主席给达赖的亲笔信和《十七条协议》抄本,至今寺前尚立有“会谈碑”一块。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亚东县东嘎寺。海拔高度:39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摄影/李仲魁
摄影 / 李仲魁
地下城。卡帕多西亚地下有30多座利用凝灰岩的特殊结构开凿的地下城,其中德林库尤地下城位于地下55米处,大约有8层楼高,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地下城分层设有卧室、厨房、酒窖、储水库,还有学校和军械库。从地面到底层还开掘有50多个孔道,以方便空气流通。但是想进入地下城颇费工夫,因为坑道全是弯弯曲曲的,台阶也是因陋就简,需要猫腰往下走。
高山出奇湖。这是西藏有名的圣湖之一,也是日喀则地区最大的湖泊。这个自闭型的高山湖泊呈南北走向,其湖面轮廓从空中看很像一只蓝色的宝葫芦。远处的雪山是位于聂拉木县境内的希夏邦马峰主峰及其峰群,那里的冰川融水是佩枯错的重要补给水源。湖岸边既有珍稀走兽——藏野驴,也有罕见飞禽——黑颈鹤。此湖还有这样一种奇特现象:南侧是淡水,北面为咸水,淡水里有成群结队的高山冷水鱼,咸水里则几乎没有任何生物。拍摄时间:2009年5月。拍摄地点:佩枯错。海拔高度:4300米。
摄影 / 赵春江
由于古徽州人多地少,为了谋生,徽州人不得不离家经商。在以渔梁坝为代表的诸多新安江古码头上,新婚之别,母子送别的凄美场景曾上演了千百年。他们带着家族的期望和惦念离开,踏上了风雨奔波的商业之路。 绘图/于继东
摄影 / 于继东
油菜和青稞相互交织。一过通拉山口,地势猛然下降,路两边开始变得日渐苍翠葱茏,有草有树了,有农作物了,一块块绿色的青稞田、黄色的油菜花田相互交织。在西藏,收获时间随着海拔的增高而不断变化着。以油菜花为例:海拔3000米到4000米,6月就逐渐开花了,海拔4000米以上,到9月份还有开花的。拍摄时间:2011年6月。拍摄地点:聂拉木县塔杰林村。海拔高度:4000。摄影/赵春江
摄影 / 赵春江
摄影/李仲魁
摄影 / 李仲魁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边境古刹。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东嘎寺是最靠近中印边境的寺庙之一,也是亚东县规模、影响最大的一座格鲁派寺庙,寺内现存有清末文物——晒佛唐卡。这里的壁画雕刻艺术颇为著名,图中的“大放光明”匾为清代驻藏将军所赠。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亚东县东嘎寺。海拔高度:3900米。
摄影 / 赵春江
窑洞旅馆。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地区的窑洞旅馆档次不同,有些完全是按照现代酒店的装饰标准改造,房间里铺设了地毯,接通了网络。不过房间的窗口都是利用窑洞的洞口大小定制的,所以形式上并不规则。
被“切割”的山。几千万年前,这里的地壳处于剧烈运动之中。如今这里有喜马拉雅山脉造山过程中留下来的典型地貌:近处的山体在竖直方向被“切割”过,远处的雪山则有着清晰的横向纹理。地质学家判断,如今的吉隆藏布仍在对周围山体进行着侵蚀,这使得吉隆沟的宽度、长度仍在缓慢地发生着变化。由于这里海拔较高,又处于吉隆沟深处,暖湿气流几乎影响不到,山上山下岩石裸露、一片光秃,看起来十分荒凉。拍摄时间:2010年9月。拍摄地点:“小马拉山”西南。海拔高度:47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歙县城南的渔梁坝是徽州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新安江上最大的古水路码头之一。它横截江河,驯服了汹涌水势,大大改善了徽州的水上交通条件。其上可辐射徽州各地,下则直抵江浙,有着“徽商之源”和“江南都江堰”的美名。摄影/杜成发
摄影 / 杜成发
摄影/杨时铎
摄影 / 杨时铎
摄影/王梦祥
摄影 / 王梦祥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窑洞工作室。积淀了浓厚历史和文化的窑洞,本身就是传承艺术的优秀载体,所以当卡帕多西亚地区的窑洞受到关注之后,许多艺术家把视野投向了这里。摄影师乔纳森和他的作家妻子布莱尔就把工作室安在了该地区的一处洞穴,布莱尔还把他们在窑洞的工作生活经历写成了文章发表。摄影/Jonathan Blair /C
走在徽州的乡村里,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里的乡居生活与河流的密切关系,粉墙黑瓦的徽派建筑倒映水中,明清时代的古建筑比比皆是。当年,徽商就是从这些支流和源头处的村庄出发,闯荡天地。随后,他们源源不断输送回的巨额财富,便成为营造这些美丽村落建筑的重要资金。摄影/范胜利
摄影 / 范胜利
山间到处流水,瀑布悬垂崖头。在6月至9月雨季期间,经过聂拉木县城继续下行,可以看见迎面而来的团团云雾,这是从印度洋远道赶来、带着丰富降水的暖湿气流。随着山势的降低,云量迅速递增,充沛的降水让这里成为一个瀑布的世界。那些蔚为壮观的瀑布就挂在峡谷的绝壁上,隐秘于密林里,超过百米的瀑布比比皆是。从天而降的水流与岩石、朽木发生碰撞,画出一道道白线,在空中溅出渺渺的白雾,随着风向在峡谷里飘舞。有的瀑布就直接瞄准公路的中央,让过往车辆接受一次无法躲避的洗礼。拍摄时间:2010年7月。拍摄地点:聂拉木县樟木镇后山。海拔高度:3700。摄影/赵春江
摄影 / 赵春江
供图/谢爱临
摄影/李仲魁
摄影 / 李仲魁
天然石佛。东嘎寺前,一座天然石佛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婀娜的经幡在微风中飘扬,袅袅的桑烟在晴空中弥漫,人们将一条条雪白的哈达搭在经幡上,献上自己最虔诚的祈祷。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亚东县东嘎寺。海拔高度:3900米。
摄影 / 赵春江
凝灰岩山丘和窑洞群。地点:土耳其。卡帕多西亚窑洞群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在这片以“石柱森林”著称的区域,岩石遍布的灰色山丘分布着许多洞穴石屋,它们有的像巨大的碉堡,有的像高耸的电线杆,随着阳光和云影的变化,这些建筑还会呈现出浅红、赭色、土黄等不同的色调。摄影/Marc Dozier
岩羊与野驴。在藏传佛教中,这里被视为一处“护法神山”。图为成群的岩羊刚刚在吉隆藏布中喝饱了水,然后结队走回高山隐蔽处。岩羊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无林山地,夜间、中午在岩石旁休息,晨昏时间到江边饮水。由于岩羊毛色与岩石极其相近,它们不容易被发现。拍摄时间:2010年9月。拍摄地点:吉隆县查嘎寺东侧山巅。海拔高度:43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村庄中的“水口”极为重要,一脉活水从这里引入,绕村缠绵,是古徽州人生活的重要资源。直到今天,你仍能在诸多古朴的徽州村落的池塘中看到鹅儿戏水、村妇洗衣的生动场景。摄影/范胜利
摄影 / 范胜利
摄影/李仲魁
摄影 / 李仲魁
万木峥嵘,绿波翻涌。这张图摄于亚东沟的核心地带——亚东河谷。从海拔高处走进谷中,先是一片片的紫灰色灌木丛,接着又出现了阔叶林,再往下走就是参天大树了。只见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包围了河谷两岸,林中还有各种珍稀动物,如喜马拉雅长尾叶猴、棕熊、金钱豹、野驴、雪豹、红胸角雉等。亚东河水穿过郁郁葱葱的红松林后,就流向亚东县的所在地——下司马镇。拍摄时间:2008年9月。拍摄地点:亚东河谷。海拔高度:44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柏柏尔人的地下栖居。地点:突尼斯。这是位于突尼斯南部的马特玛塔山区的柏柏尔人聚居地。马特玛塔山区受撒哈拉沙漠的影响,终年酷热干旱,为了应对极端气候,古柏柏尔人在数百年前就选择了这样的居住方式。现在的柏柏尔人居住的“地下村庄”,是利用当地的丘陵地势建造的,他们先是在地上挖出巨大的凹陷坑,然后再沿着坑壁挖出一个个窑洞。这些冬暖夏凉的窑洞通常分为两层,一层是居住,二层用来做储藏室。
岩羊与野驴。这处草场不仅是牧民的家园,也是藏野驴、藏原羚等野生动物的乐园。藏野驴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5400米的地带,多半由五六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有十数头。据摄影师讲述,每年7、8月份是藏野驴交配繁殖的黄金时节,但目前罕有人抓拍到交配场面,因此这张照片显得尤为难得。当一对成年野驴夫妻沉浸于爱河中的时侯,旁边的小野驴似乎被冷落了。拍摄时间:2008年9月。拍摄地点:大马拉山。海拔高度:4100米。
摄影 / 赵春江
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商帮,徽商通过成功的商业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源源不断地反哺桑梓。新安江的航船送来了一笔笔真金白银,也逐渐酝酿培育出了徽州精致而富庶的生活。今天,拜访徽州古村落的人们依然能感受到其文化和生活的雅致安逸之风。图为西递村的一座古建筑内景。 摄影/翟东风
摄影 / 翟东风
赚辛苦钱的尼泊尔“背夫”。樟木镇是连结珠穆朗玛峰南坡和北坡的必经关隘,很多登山者去珠峰大本营之前都会在这里住上一晚,因此这里的很多商店都花花绿绿地粘贴着各国民间组织的登山队会徽。而小镇街道狭窄,人来人往,车流不息,QQ车小且好掉头,从而成为这里首选的交通工具。拍摄时间:2011年6月。拍摄地点:樟木镇。海拔高度:2300。摄影/王宁
摄影 / 王宁
供图/谢爱临
摄影/李仲魁
摄影 / 李仲魁
摄影/欧亚一
摄影 / 欧亚一
宗山堡浴血。宗山古堡屹立在山顶,在此登高可以环视原野四周,是重要的防御堡垒。1904年,一场血腥的江孜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1904年4月,荣赫鹏率领的近万英军攻入江孜,西藏地方政府和十三世达赖下令西藏军民全力抵抗,江孜境内16岁至60岁的男丁被紧急征召保家抗英。他们在宗山堡上筑起炮台,用土炮、土枪、刀剑、梭镖和弓箭与入侵之敌展开了激烈的血战。时年6月,英军用大炮狂轰宗山堡炮台,弹药库被英军炮火击中起火爆炸,藏军伤亡惨重,古堡里的军民仍用石头拼死抵抗了三天三夜。宗山堡失守后,不愿被俘的将士全部跳崖身亡,电影《红河谷》以艺术的形式再现了这段历史。绘图/高泉
摄影 / 高泉
柏柏尔人的地下栖居。地点:突尼斯。这是柏柏尔人窑洞的内部陈设。摄影/Dallas and John Heaton /Corbis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贾而好儒”之徽商的品位和财富带动和提升了整个徽州的文化发展,戏剧便是得到充分滋养的一枝文艺之花,而徽班进京也成为京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图为正在建德新叶村一座古祠堂中演出的戏曲,下方人头攒动,座无虚席。摄影/朱永标
摄影 / 朱永标
赚辛苦钱的尼泊尔“背夫”。樟木口岸边贸繁荣,有专人从事货运、装卸等服务业。在友谊桥中国一侧的联检大厅附近,聚集着许多皮肤黝黑、眼窝深陷的尼泊尔人,其中有年轻男子,也有老年妇女,这就是尼泊尔“背夫”。一旦有货车停靠,他们便会排队等着背运货物步行通过友谊桥,这样一来中国商人可以少付一些报关的税收,而每位尼泊尔背夫也能获得每包10元人民币左右的报酬。拍摄时间:2011年6月。拍摄地点:樟木镇友谊桥。海拔高度:1750。摄影/王宁
摄影 / 王宁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摄影/欧亚一
摄影 / 欧亚一
窑洞厨房。地点:土耳其。这是摄影师乔纳森的作家妻子布莱尔在准备午餐。夫妻二人把工作室搬到卡帕多西亚的洞穴之后,还特意在工作室旁边租赁了一个洞穴做厨房。这样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可以不受任何影响。摄影/Jonathan Blair
章铭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沿着新安江走出家园的徽商们曾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商业传奇,晚清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便是徽商的代表人物之一。直到今天,他创立的胡庆余堂依然屹立在杭州的西子湖畔,与北京的同仁堂齐名。其“戒欺”和“真不二价”的优良商业传统依然如磁铁般吸引着人们。摄影/李俊锋
摄影 / 李俊锋
繁忙的中尼边境口岸。以友谊桥为代表的中尼边境口岸是中尼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几十年改革开放,口岸建设正规,双方往来密切。口岸每日10时开关后,大量尼泊尔人来到中国一侧购买物资。掮客们把货物扛在背上匆匆向前挪动,宁静的山间小镇顿时活跃了起来,樟木口岸一天的忙碌开始了。拍摄时间:2011年10月。拍摄地点:樟木口岸友谊桥。海拔高度:1750。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摄影/林志国
摄影 / 林志国
曲美雄谷战场遗址。曲美雄谷抗英遗址位于雪山脚下的一片宽阔草原上。遗址上原来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土堡,土堡的东侧是大片湿地,西侧为连绵的雪山,因此这里地处险要之地,易守难攻。1904年初,侵略西藏的英军在这里久攻不下,荣赫鹏便以谈判为饵诱使藏军放下武器,然后突然袭击炸毁了土堡,并制造了“曲美雄谷大屠杀”。拍摄时间:2005年4月。拍摄地点:康马县堆纳乡。海拔高度:4600米。
摄影 / 赵春江
窑洞早餐。地点:法国。这是位于法国阿宰勒里多城堡的一个窑洞民居,密密匝匝的绿树和各种植物萦绕在窑洞周围,把窑洞前面的小小庭院变成了花园。每天的早餐时间,通常伴随着阳光和花香。摄影/Marc Dozier
古道残堡。这是唐蕃(唐尼)古道上的碉楼、驿站遗址,曾经的烽燧和碉堡成为了一堆废墟,只留下几片残破的土墙。如今,遗址旁边是牧民的夏牧场,隆起的土堆状物体是牛粪堆——牧民用来过冬的燃料。炊烟袅袅升起,那是牧民在炒青稞。拍摄时间:2008年9月。拍摄地点:吉隆沟“小马拉山”山口下。海拔高度:4300米。
摄影 / 赵春江
建德是新安江的尾声了,再往下游走一段,这条江河的名字将被“富春江”所取代。由于千岛湖大坝形成的高水位,从坝底奔泻而出的湖水如深井之泉。在炎热的夏季,冰冷的江水给这一段带来了“白沙奇雾”的景观和清冽的江风,城镇仿佛雾霭中的海市蜃楼。摄影/麻生炎
摄影 / 麻生炎
樟木开店的尼泊尔人。随着樟木口岸的扩大开放,许多尼泊尔商人直接把生意做到了樟木镇上来,以开商铺经销尼泊尔农副产品和土特产为主。在樟木镇经商的尼泊尔人并不通汉语和藏语,于是,手语加示意成为他们与中国人交流的手段。时间长了,尼商己能非常流畅地与中国顾客沟通交流。拍摄时间:2011年10月。拍摄地点:樟木镇。海拔高度:2370。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摄影/王梦祥
摄影 / 王梦祥
摄影/林志国
摄影 / 林志国
地下庭院赏艺术。这是位于豫西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也称北方“地下四合院”。它的开挖方式是先在平地上开挖出数十平方米、深度达十来米的大坑,然后沿着坑壁开挖窑洞。主卧、次卧、厨房、储藏室一应俱全。跟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相比,这类窑洞民居更规整,院子里也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摄影 / 王立力
修行圣地中的千年壁画。该壁画位于查嘎寺五大建筑群的中段一处护法神殿里,名为“门珍康”。殿内四壁以黑为底色,然后用红、白线条勾勒图案的轮廓;除神像外,其间还绘有狗、豹等动物图案。拍摄时间:2009年5月。拍摄地点:查嘎寺。海拔高度:4400米。
张青松。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摄影/覃明龙
摄影 / 覃明龙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圣湖伴神山。多庆错是摄影家眼中的天堂,甚至有人根据谐音将其称为“多情湖”。丹青、翠绿、蔚蓝构成了她的缤纷多彩。湖水清澈湛蓝,湖边碧草如茵,不远处与卓木拉日雪山相依相伴,从远处望去,二者已经浑然一体。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卓木拉日雪山与多庆错被誉为“神山圣湖”,当地人路经此地时都会献上洁白的哈达和青稞酒。拍摄时间:2009年10月。拍摄地点:亚东县堆纳乡多庆错。海拔高度:3900米。摄影/老鱼
摄影 / 老鱼
修行圣地中的千年壁画。这是噶举派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的修行圣地。相传,米拉日巴在此修行圆满后,“走出乡境,而留连忘返于吉绒(注:吉隆古称)的诸山穹中。普遍传称的米拉六寨也就在吉绒六山中”。据专家考证,此时米拉日巴处在中年时期,即1085至1095年间。完成修行之后,米拉日巴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全藏范围的旅行和传道。查嘎寺在西藏各地以及尼泊尔的僧俗群众中声名远播,每年前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青山掩映下的边陲小镇。樟木镇在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中段南麓沟谷坡地上,依山而建,在当地是一个相当繁华的边贸镇。周围自然环境很美,现代化建筑和一些古老的木结构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盘山而下的公路两侧,高低错落明显,在周围青山绿水和白云的环抱中,显得非常醒目。拍摄时间:2011年10月。拍摄地点:樟木镇。海拔高度:2300。摄影/谢罡
摄影 / 谢罡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主妇巧剪纸生花。地点:陕西。住在窑洞里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创造出了窗花、窑顶花、炕围花等几十种不同形式的剪纸艺术,那些精美的图案和绚丽色彩,装点了原本色调单一而又简陋的窑洞。摄影/房海峰
摄影 / 房海峰
土窑洞前结连理。地点:陕西。黄土高原上的人一生中的重要时刻,大都发生在窑洞里。比如在陕北的婚礼中,公婆会在窑洞新房里演唱“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以及“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养小子,要好的,穿蓝衫,戴顶子”的古歌谣。摄影/房海峰
摄影 / 房海峰
摄影/李贵云
摄影 / 李贵云
后藏“莫高窟”。乃甲切木石窟寺是继拉萨查拉路甫石窟寺之后,在西藏发现的第二座石窟寺,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石窟寺遗址的分布范围。该寺经考证建筑年代为吐蕃时期,证明石窟寺在那时就已经是一种重要的宗教建筑样式。昌龙乡与印度锡金邦相邻,南北两侧是大山,中间是辽阔的草场,叶如藏布从偏北部流过,石窟寺即坐落于河北岸一座砾岩小山的断壁上。站在山上远眺乃甲切木石窟寺,可以感受其庄严神秘的氛围和恢弘奇异的气势。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岗巴县昌龙乡乃甲切木石窟寺。海拔高度:4450米。
摄影 / 赵春江
古墙昏鸦。这是一座古老的玛尼墙,位于吉隆沟里的唐蕃古道(中原—吐蕃联系通道)、唐尼古道(唐代中国—尼泊尔的交往通道)上。古道从唐至清兴盛了1000多年,到了清末开始走向衰落。如今,这里荒凉偏僻、行人稀少,基本保持着古老的形貌,供今人凭吊怀古。玛尼墙上停歇的鸟为喜马拉雅乌鸦,乌鸦在很多地区被视为不祥之兆,但喜马拉雅乌鸦在当地恰恰是吉祥的象征。这种乌鸦飞行能力超强,它们可以飞越海拔七八千米的高山,甚至还常常光顾珠穆朗玛峰地区。拍摄时间:2005年10月。拍摄地点:唐蕃古道萨勒村拉多拉山顶。海拔高度:4000米。
摄影 / 赵春江
后藏“莫高窟”。乃甲切木石窟寺共有5座洞窟,洞门方向均为南方,按从东到西顺序排列。图为主洞窟的洞门入口。
摄影 / 赵春江
近看方知有洞天。地点:豫西。从每个地坑院到地面,都修建有专门的通道,有的深达10米,它们类似楼梯,但没有台阶。
摄影 / 王立力
五彩锦缎织草坝。草坝子,是当地人对森林中花草繁茂平地的叫法。这是吉隆沟中最大的一片草坝子,距离吉隆镇只有几公里。在节假日、重大聚会或欢迎远方来客的时候,这里常常举行各种活动仪式。10月的草坝子尤其迷人,这里天高云淡、远山含雪、近草添红,金黄、火红、青绿等各种色彩将大片草地织成了一块美丽的毯子。拍摄时间:2005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草坝子。海拔高度:28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栩栩如生的佛雕。乃甲切木石窟寺主窟内南壁上的佛像雕塑,共计8尊,每尊高约60厘米,雕像神态、衣饰、手持物各不相同,欣赏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由于常年遭受烟熏火燎,塑像表面蒙上了大量烟尘。
摄影 / 赵春江
近看方知有洞天。地点:豫西。住在地坑院里的人们把吃水井打在了窑洞里,在缺水的黄土高原地区,它既能减少下挖的深度,又方便保护水源。摄影/李军朝
摄影 / 李军朝
栩栩如生的佛雕。乃甲切木石窟寺主窟北壁(坐北朝南)有这里最大的一尊佛像,保存基本完整,周围分别雕着大象、狮子、鱼、花卉等,有的已经损坏,有的颜色还十分鲜亮。 拍摄时间:2011年7月。拍摄地点:岗巴县昌龙乡乃甲切木石窟寺。海拔高度:4450米。
摄影 / 赵春江
近看方知有洞天。地点:豫西。跟人们看到的传统意义上的村落不同,豫西黄土高原的民居建筑选择了因地制宜、向地下发展。所以这些从地下掏挖出来的窑洞,就构成了“进村不见房、听声不见人”的奇妙景观。只不过像这样保存完好、布局工整的地坑院村落如今保存下来的已经很少。摄影/张儒雷
摄影 / 张儒雷
张永发 。中国民族博物馆原馆长。
栩栩如生的佛雕。这是乃甲切木石窟寺至今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崖佛龛,三龛佛像保存基本完整,佛像雕在砂砾岩的山体内。从痕迹看,原来周边应该有类似雨搭的保护物,否则不可能历经1200余年而保存如此完好。
摄影 / 赵春江
依山傍水立古镇。地点:陕西。从土窑洞到砖石窑洞,曾经是许多居住在黄土高原上的人的人生追求目标。据摄影师了解,建造一孔像样的砖窑,造价通常在5000元以上,但是短短几十年,这里的人们居住方式和居住理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房海峰
摄影 / 房海峰
热玛村幸福一家。这一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村里的人从里到外透着勤劳和朴实。图为热玛村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由于居住在海拔较低、温暖湿润的山沟之中,他们的肤色温润白皙,与青藏高原居民的体貌特征形成了鲜明对比。拍摄时间:2008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热玛村。海拔高度:3000米。
摄影 / 赵春江
雪山映彩旗。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风马旗为卓木拉日雪山增色不少。它们在大地、岩石、雪山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接天地的境界。山谷中的劲风永不停止地吹动,风马旗迎风招展,远看如一群彩蝶翩翩起舞,甚是壮观。拍摄时间:2010年5月。拍摄地点:卓木拉日雪山脚下。海拔高度:5200米。摄影/老鱼
摄影 / 老鱼
依山傍水立古镇。地点:陕西。这是摄影师在陕西佳县乌镇拍摄到的场景,整个村镇依山望水,选址非常契合中国传统民居的“风水”意识。乌镇的窑洞建筑如今多为砖石窑,保留下来的土窑洞也大多经过了改造。它们从山上到山下层层铺展,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景观。摄影/房海峰
摄影 / 房海峰
青藤绕洞庭院幽。地点:陕西。黄土地上的土窑洞或许意味着贫穷和简朴,但是却并不单调。在一些依崖掏挖的窑洞门前,通常都被平整出一块不大的庭院,窑洞的主人还在院子里种植了葡萄和枣树。在无数平常的日子里,绿意和花香让窑洞充满了生机。摄影/刘利群
摄影 / 刘利群
吉隆镇上的人。5月的某个清晨,镇上的一位妇女背着铁锅去河边打水。吉隆沟里的藏族妇女以善良勤劳著称,她们每天操持家务、相夫教子、下地干活。拍摄时间:2006年5月。拍摄地点:吉隆镇上。海拔高度:2800米。
摄影 / 赵春江
黄土细耕作良田。地点:陕西。土质松软的黄土经过长期的流水侵蚀,在黄土高原形成了沟壑连绵的壮美景观。这里除了是重要的窑洞聚集区之外,也是重要的农耕区域,当地居民在无数大大小小的盆地和河谷之间,开发出了大量可以精耕细作的土地。摄影/许兆超
摄影 / 许兆超
吉隆镇上的人。需要说明的是,吉隆镇并不是吉隆县的驻地,73公里外的宗嘎镇才是县城所在地。再比如,亚东县的驻地也不叫亚东镇,而是在下司马镇。靠近边境的地方最先形成了繁华的镇子,后来以镇命名的县城均向内迁移几十公里,作为行政中心,这才形成县镇(乡)同名不同地现象。➊ 夕阳西下,吉隆镇上的一位老者走过墙角,手摇转经筒,平静而虔诚地祷告着。影子投在墙上,老人仿佛在跟另一个世界的自己默默对话。拍摄时间:2007年11月。拍摄地点:吉隆镇上。海拔高度:2800米。
摄影 / 赵春江
中国的新公民——达曼人。2003年以前,达曼人主要混居在吉隆镇的一些村庄里,因为没有国籍,他们没有土地和住房,常常在中印、中尼边境游走。2004年,中国政府正式接纳他们为公民,并建了达曼新村。结束流浪生活之后,达曼人在美丽的吉隆镇过上了定居的日子。拍摄时间:2008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达曼村。海拔高度:2850米。
摄影 / 赵春江
中国的新公民——达曼人。达曼村里来了摄影师,要为全村40多户人拍摄全家福。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不仅是首次照全家福,也是第一次在镜头前留影。他们特意用木棍、石头支起来一块金黄色的布作为拍照背景,他们背后依次可以看到瓦屋、农田和雪山。拍摄时间:2008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达曼村。海拔高度:2850米。
摄影 / 赵春江
古村飘扬风马旗。扎村是吉隆沟里一个民风纯朴的古老村庄,这里有一多半的人一生都没有走出过村子。当地依旧遗留着古时风貌,是一处保存完整的文化遗产。房顶以木板为瓦,墙体由鹅卵石砌成。房前竖起的道道经幡(俗称“风马旗”)在蓝天下迎风飘扬,将村民的祷告、祝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拍摄时间:2005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扎村。海拔高度:28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泥石流与“霸王鞭”。由于这一带的构造运动十分活跃,雨季一到经常发生泥石流和滑坡。图中的一段山路地处吉隆藏布东岸,地势局促狭窄,过去多次发生泥石流,造成伤亡的情况也偶有发生。图中的越野车逐渐被泥石流包围,司机和乘员紧急跳车逃生。险情发生在2011年6月25日晚上8点多,车队正在由吉隆县出发去探访吉隆沟,此时距离吉隆镇有15公里路程。拍摄时间:2011年6月。拍摄地点:吉隆藏布东岸。海拔高度:3600米。
摄影 / 赵春江
泥石流与“霸王鞭”。热索村地处吉隆沟南口,紧邻中国和尼泊尔边境,是喜马拉雅山脉中段海拔最低的地方,亚热带甚至热带的植物在这里都能找到,甚至有许多物种还没有被命名。图中这种高大的植物是西藏特有的“霸王鞭”。它在人们印象中,是一种栽在花盆里的仙人掌类植物,在这里却发育成了高大的树木,人爬上去也不会对植物造成损伤。拍摄时间:2009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热索村。海拔高度:1800米。
摄影 / 赵春江
霜“草”红于二月花。10月,站在山上看吉隆沟的草坝子,一片火红映入眼帘:一场秋霜过后,一片草地变成了红色,红得热烈、红得艳丽、红得醉人。吉隆沟里,这种红草最先预示秋天的到来。绿树、蓝天、雪山占据画面多半,但近处的红草才是画面的主角。油画般的秋景中,农牧民正在忙碌着打草——为牲畜过冬准备足够的草料。当然,这里的冬天并不十分寒冷,往往是山上下雪、山下下雨。拍摄时间:2006年10月。拍摄地点:吉隆镇草坝子。海拔高度:2750米。
摄影 / 赵春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