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下季节海公路上已经长满当地植物的棚洞工程,在山崩频繁之地为游客守护通途。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把陨石切割成透光的薄片,在显微镜下可能会呈现出许多秘密。热衷于陨石切片的人有一些是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有很多天体物理学家或者地质学家。通过切片,他们观察到太阳系形成早期的硅酸盐球粒,窥探到月球与火星的岩石成分,林杨挺研究员甚至找到了最接近揭示火星存在生命的证据。随着我国对太空探索研究的蓬勃发展,陨石切片的价值和意义值得关注。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疗伤故事,“医师团队”与自愈力量的联手
2017年的大地震给九寨沟的景观、周边道路等都造成了明显的伤害。虽然九寨沟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但可能需要等待漫长的时间,且有很多不确定性。为了让这处人间仙境尽快康复,众多科研和灾后修复的专家在群山间展开了一场特别的“会诊”,为九寨沟包扎伤口,止血正骨。图为灾后修复人员在崩塌的边坡安装铁丝网。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面对它们,人类要提醒自己谨慎行动
由于生物量巨大,南极磷虾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大也是最后一个动物蛋白库,因此被人类作为一种渔业资源进行捕捞。不过,人类必须十分小心谨慎,这是因为这种捕捞并不是均匀捕捞,而是集中在磷虾数量大的几个区域,因此仍有可能出现过度捕捞。而一旦南极磷虾资源遭到破坏,就等于是将南极海洋生物的食物链拦腰斩断,目前的南大洋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南极磷虾的主要渔业区南极半岛区域,企鹅繁殖个体数量明显减少,这很可能是由于南极磷虾的减少造成的。上图为科研人员在科考船上整理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南极磷虾在南极生态系统中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南极磷虾在南大洋食物网中处于关键位置,既是浮游藻类的重要摄食者,又是许多高营养级动物的主要饵料,在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幅插画中,表现了一个出现在海洋上层的磷虾群被各种南极生物捕食的场景。画面右侧则展示了南极磷虾是如何“固碳”的。南极磷虾的生物量巨大,它们的“固碳”过程对遏制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意义。绘图/项乐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小心翼翼的修复工作,却只看到半张脸
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修复室里,文保人员正小心翼翼地修复这件金面具,经过3天的修复,金面具的轮廓清晰,仪表威严,能否覆盖在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上呢?这件金面具只有一半,另一半又在哪里呢?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结论。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全球现存四种猞猁分布图
目前全世界有四种猞猁,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加拿大猞猁与短尾猫生活在北美洲,欧亚猞猁与伊比利亚猞猁则分布在欧亚大陆。伊比利亚猞猁栖息地面积狭小,欧亚猞猁分布广袤。我国分布的猞猁正是欧亚猞猁,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祁连山、大兴安岭、长白山、三江平原、天山、阿尔泰山等地都有猞猁分布,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横断山区,这里也是猞猁重要的栖息地(下图)。欧亚猞猁体型比猫大很多,尾巴很短,长度不超过25厘米,它四肢很长,前肢比后肢还要长一些。猞猁没有第一和第二前臼齿,它们的耳尖有耸立的长毛,头侧还长有领毛,外表很具辨识性。由于行踪隐秘,平时人们很难目击到这类大型猫科动物。
吕玲珑近距离揭秘栖居川西的猞猁
南极磷虾近乎透明,消化系统中的藻类清晰可见
生活在南大洋的磷虾有7—8种,如南极大磷虾、长臂樱磷虾、晶磷虾、冷磷虾等,统称为“南极磷虾”。其中南极大磷虾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一般说南极磷虾时指的就是南极大磷虾。磷虾有草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南极大磷虾为草食性动物,主要以南大洋中的冰藻和浮游藻类为食。它的壳上有明显的红色斑点,身体则几乎透明。当它们摄食冰藻时(本图),消化系统中的草绿色清晰可见(下图),这是冰藻中叶绿素的颜色。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从破坏到守护,两代地质学者接力诊疗九寨沟
除了大自然从不间断的摧毁和创造,九寨沟的历史中也有人类的种种书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寨沟一带曾被作为林场,部分林地被砍伐,并加剧了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灾害,好在并未伤及根本。在人们认识到九寨沟的重大价值后,这里成立了自然保护区,对九寨沟的地质灾害治理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图为九寨沟充满生命力的森林与湖泊,这里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是九寨仙境本就拥有的强大自愈力量。摄影/杨东波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摄影 / 杨东波
经纬分明的丝绸朽化残痕在8号坑发现
随着8号坑中的小件、残件逐渐被提取,一件带有经纬纹样的文物引起关注,经过检测,这是用来包裹青铜器的丝绸。从这件文物中,能清晰地看到编织的经纬式样,证明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便开始纺织丝绸。有的专家认为丝绸是在祭祀中沟通神灵用的,还有的专家提出大胆的假设,丝绸在当时可能是与中原进行物资交流的重要物品,甚至有可能是用蜀地丝绸换取中原的礼器。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李博方
九寨沟病历
症状及病因:
2017年8月8日里氏7.0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诊疗时间:2017年至今
诊疗团队: 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地勘单位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7.0级地震袭击了九寨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给山河带来了累累创伤,不少湛蓝的海子、瀑布也面临堤坝垮塌、水位下降甚至干涸的危机。九寨沟,仿佛一天之间从仙界跌落凡尘。人们不禁担心,九寨的绝世之美会一蹶不振吗?四年过去了,今天的九寨沟已宛若新生,似乎从未遭受过巨震的重创。图为九寨沟双龙海,透过晶莹的湖水,可看到两条带状的生物钙华礁堤隐伏于水底,像两条蛟龙藏于海中。图片右下方因地震而催生的双龙海瀑布已经成为九寨沟中受关注度极高的新景点。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图是考古工作人员分类提取的研究样品,现在正在做碳十四测定,结果能帮助考古工作人员验证7号坑比6号坑早多少年。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如果猞猁的耳尖可以发射网络信号
为了拍摄四川西部的猫科动物,吕玲珑经常在人迹罕至,甚至连地图上都没有标注的地方静候数十天。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在野外持续跟踪拍摄野生动物,耐心的观察和等待,让吕玲珑逐渐了解到猞猁种群和行为的一些基础信息。猞猁耳尖的长毛颇像Wi-Fi信号发射器。猞猁如果真能发射网络信号那该多好:那样当吕玲珑遇到这些大猫时,我们就有可能得知这位摄影师的行踪。
吕玲珑近距离揭秘栖居川西的猞猁
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的叠溪发生里氏7.5级大地震,山崩城陷,岷江断流形成堰塞湖。图为四川茂县叠溪松坪沟景区,乃是上世纪30年代叠溪大地震的遗留产物。摄影/林宁生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摄影 / 林宁生
石渠有猞猁,珍稀又神秘
四川石渠县,一只亚成体猞猁听到母亲的召唤,它从岩石后探出身,警惕地走下山坡。母亲带回了猎物,小猞猁终于可以大快朵颐。石渠县所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是猞猁的重要分布区,在这里,猞猁是顶级捕食者,它们能够控制食草类动物和次级消费者的种群数量,维系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吕玲珑近距离揭秘栖居川西的猞猁
图为1934年,四川茂县叠溪大地震后山民重新修筑山路的场景。摄影/庄学本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摄影 / 庄学本
满是残件的8号坑,有可能会出现惊人发现
在进行考古发掘之前,3、7、8号坑的金属检测反应是最强烈的,最有可能出土青铜器。但在考古发掘初期,8号坑仅发现了很多小件器物和残件。这些残件在考古学上其实有重要意义,如果它们能和其他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吻合,那就说明三星堆的祭祀坑形成是一次性事件,是在同一时期填埋的。但是,这样的研究考证工作,可能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目前,这只是研究者的一个大胆推测。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猞猁的观察研究目前还不充分
和很多兽类一样,不同猞猁对于出行道路也都有自己的选择和规划。它们每天四处巡视,用气味标记划定领地。雄性猞猁每天能溜达10公里,一路上留下100多个气味标记。到冬季遇到降雪,旧的气味标记可能被雪覆盖,雄猞猁会将气味消失的地方重新标记。相比于虎豹,国内目前关于猞猁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对于这种行踪隐秘的短尾巴大猫,我们或许可以多一些关注。
吕玲珑近距离揭秘栖居川西的猞猁
充盈的血脉之水:诺日朗重生的背后
九寨沟丰盈而独特的水,也是这方世外仙境的守护者和创造者。这里降水适中,水将大片碳酸盐岩中的矿物溶解后,又不断沉积,钙华粘附于岩石、湖底、落木之上,形成美妙的自然钙华湖堤和盛景,不断累积的钙华还会形成瀑布台基,是九寨沟层湖叠瀑美景的重要塑造者之一。
本图及下图为诺日朗瀑布在2017年震后及2020年秋天状况的对比图。在大地震的摧残下,曾拥有磅礴珠帘水瀑的诺日朗瀑布一片狼藉;2020年11月,诺日朗瀑布已焕然一新,一扫颓唐。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图中的青铜器尖锐、异形,看起来像是眼睛,又仿佛是某种工具?这些器物都需要等待进一步解读。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图为2017年震后专业人员在九寨沟进行地质灾害调查。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猞猁捕猎:记录难以捕捉的行为瞬间
猫科动物大多脚步轻盈,神出鬼没,猞猁也是如此。图中,猞猁悄然靠近到绵羊身边,羊依旧浑然不觉。到了春夏季节,石渠的猞猁喜爱以野兔为食。母猞猁会把野兔带回巢穴附近,慢慢传授幼崽捕猎技巧。目前国内已有的猞猁影像大多是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的,红外相机不易获取猞猁捕猎等重要的行为瞬间,要拍摄到这类影像只能靠在野外敏锐观察与耐心等待。
吕玲珑近距离揭秘栖居川西的猞猁
毁灭、重生与创造:多震之地的命运节奏
除了地壳的剧烈运动和冰川的洪荒之力,九寨沟及周边也是多震之地,分布着数条活动性很强的断裂带。频发的地震所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毁灭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九寨美景的造物推手之一(如山崩、泥石流会形成堰塞湖),图为九寨沟震后滑坡。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散落的金箔片,是饰品还是祭祀的“金花”
在金面具出土之后,5号坑又发现了大量的金箔片,这些圆形金箔片中间有孔,似乎是与某些物件串起来使用。除了金器,这个坑出土的文物都器型较小,如玉器、陶器等,很多都有穿孔。有专家猜测,它们有可能是衣物上的装饰,又或者是祭礼时,撒向空中的“金花”?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图为震后九寨沟产生多处滑坡和山崩的山体,尘土升腾。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图为上世纪80年代对九寨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灾害进行考察与治理的专业人员。供图/朱静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6号坑和7号坑是唯一有叠压打破的坑
在三星堆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6号坑和7号坑有一部分叠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打破关系”。就是说,7号坑先于6号坑填埋,后面在开挖6号坑时,把原来7号坑壁破坏了,而且6号坑还有一部分叠压在7号坑之上。有专家认为,这种“打破关系”是无意的。为了便于7号坑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把6号坑的坑壁一段段地切割走,等考古工作结束,再运回来拼接作为展示。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沘江发源于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青岩山,在兰坪金顶镇与发源自兰坪白雪山的另一支源头汇流后,水量渐大,在大理州云龙县功果桥附近汇入澜沧江。沘江沿线比较大的盐井有兰坪的上井、温井、老姆井、炼登井和云龙的诺邓井、宝丰井、顺荡井、师井、大井、石门井、天耳井、山井等,云龙诺邓井、兰坪啦鸡井、洱源乔后井和剑川弥沙井又被称为滇西四大盐井,在这些盐井中,以沘江盐井产盐量最高。在白族的语言里,沘江的意思就是盐江。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从1986年三星堆考古发掘和2001年金沙考古发掘,先后出土了众多精美的金器,一改商周考古文物都是青铜的状况,古蜀国俨然是一个黄金王国。这次,最小的5号坑,面积仅3.5平方米,却出土了同时期最大的金面具。曾经有人猜测金沙的一件金面具有可能是古蜀国王杜宇的神像面具,如果真如猜测所说,那么这件硕大的金面具是不是比杜宇更早的某位古蜀王的神像面具呢?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沘江盐业是南诏、大理政权存在500多年的重要经济基础
将以沘江及周边盐井为核心形成的古盐道连接起来,南诏、大理的政权根基就不言自明了。
一旦食盐来源受制于人,往往在政治上也会受制于人。南诏、大理是在公元738—1253年间相继出现于我国西南地区的两个白族政权,南诏、大理能够面对北方的强势政权而存在于西南,和经济上的独立不无关系,古代沘江流域的盐业占到了大理地区盐业产量的一大半,所以沘江盐业对于南诏、大理政权的存在起到了重要作用。盐销售至南诏、大理的边疆地区,加强了核心统治区和边疆地区的经贸往来,促进了共同市场的形成,从而成为吸引周边少数民族归附的有力因素。我们将南诏时期的主要盐井和其所覆盖的贸易区域与南诏政权疆域做了叠加,可以看到盐业贸易与南诏疆域之间的联系。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图是一根玉管,圆柱形很光滑,证明那时的加工工艺相当发达。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360°拍贡嘎,每获得一个新的视角,都会获得一份新的震撼
“当我第一次在6758米的高度直面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王建军提起之前乘直升机贴近山体拍摄贡嘎的经历,依旧激动。四川的摄影师都有拍摄贡嘎的执念,王建军也如此,他是拍摄了最多独家视角看贡嘎的摄影师,除了地面拍摄,他还搭乘直升机360°环绕贡嘎进行了拍摄。图为贡嘎北坡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中美对比之盐湖:大柴旦盐湖和曼利湖
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的对比,是王建军拍摄的一个重要主题。中美西部由于纬度、气候、海陆位置等因素的相似,拥有着众多相类似的地貌景观。本图及下图这两个如出一辙的盐湖景观:本图是我国青海的大柴旦翡翠湖盐湖,下图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中的曼利湖(Lake Manly),这两处都是龟裂的盐壳地貌。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滇西高山险阻,道路崎岖,因为运盐的需要,很多道路在一代代人的行走下成为了重要的运盐线路,沘江盐业的持续开发促进了滇西这些运输通道的持续延伸和稳定通行。随着沘江盐井的停产,很多因盐而兴的村镇纷纷衰落,煮盐盛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沿江延伸的各种现代交通的繁忙,现代交通与盐马古道跨越时空重叠在一起。不舍昼夜向南流淌的江水,承载了兴衰几多愁。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相比东坡,贡嘎山西坡是摄影师拍摄帽状云更多的机位分布区
很多摄影师喜欢在贡嘎山西坡拍摄这座“蜀山之王”。西坡的冷嘎措、里索海、子梅垭口、雅哈垭口、新都桥、黑石城等,已成为拍摄贡嘎山的主要机位。摄影师拍摄的绝大部分贡嘎山帽状云图片,都是出自于上述这些地方。特别是冷嘎措,这个面积不大的高山湖泊,受到不少摄影师的追捧——可以拍摄贡嘎山的倒影。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王建军的作品有着特别精细的质感,展现了景观的细节之美,这与他学过刑侦摄影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拍封冻的羊卓雍错,并不追求宏大的景观和构图,而是展示了湖面片状冰的细节:没有风浪的扰动,沿着湖岸的湖面开始快速冻结,形成了平卧于水面的片状冰,这些片状冰会贴着水面水平生长,形成冰层。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沘江盐业的开发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因为沘江沿线产盐,中央王朝又施行盐铁官营的政策,武帝时期便在云龙、兰坪两县设有比苏县,比苏之名即来源于沘江。历史上,盐还曾在洱海地区拥有货币的功能,元朝时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记载了滇西一带的人们以盐换物的习俗,沘江盐业对于古代滇西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制盐技术的进步、海盐入滇和井盐缺碘等原因,沘江和黑惠江的盐井渐渐停用。下图为已经成为了历史遗迹的滇西盐井(摄影/苏金泉)。
不同方向气流在贡嘎山这堵“高墙”前相遇,形成了稳定的高空气流
帽状云是一种在山顶稳定气流和低水汽条件下形成的地形云,因此帽状云的形成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稳定的高空气流和低水汽的云层(绘图/王航)。贡嘎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我国青藏高原区和东部季风区的交界处。该山脉以东的主要水汽来源是东部季风(特别是在每年的7月、8月份),而以西则有很大比例的印度洋水汽、孟加拉湾水汽和西风水汽来源(主要是在5、6、9、10月份)。东、西两个方向的气流在贡嘎山这堵海拔超7000米的“高墙”前相遇,相互抵消,形成了稳定的高空气流。这是促成贡嘎山帽状云多发的第一个条件。此外,贡嘎山西坡的降水量明显少于东坡,因此西坡的干燥云团更易形成帽状云。这是促成贡嘎山帽状云多发的第二个条件。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藏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土星环”
现今干旱如一片沙漠的柴达木盆地,曾经是一片广阔的水域。随着气候持续的干旱,原本湿润的湖盆区域逐渐蒸发,形成了现在柴达木盆地的模样——连绵广布的戈壁和零星分布的盐湖。除此之外,盆地中还留下了神奇的同心环状地貌。它们主要位于盆地的西北侧,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附近,是古湖泊蒸发后留下的痕迹。古湖岸规整的环状圈层结构,像被中心的引力吸附一般向内收缩,极富科幻美感,因此被称为“土星环”景观。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图为盐井中卤水煮盐后形成的盐晶。沘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盐井,是因为沘江上游位于三江成矿带的兰坪岩盐矿区,受到横断纵谷区的挤压力,盐质便向地质断裂带渗透,并随着地下水在地表薄弱地带涌出,形成自然出露的盐井(下插图 绘图/王航)。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成都90后摄影师陈成凭借这张月夜下的《国王的礼帽》,斩获一项摄影大奖
傍晚时分的雅哈垭口,暴风雪慢慢停了下来,但贡嘎主峰山尖上仍然环绕着厚厚的云层,久久不散。直到晚上10点钟开始,云层才渐渐消散。月亮升了起来,幽幽的月光照射着雪山,“当时垭口上的风丝毫没有减弱,为了防止相机被风吹动,我用身体挡住三脚架。就这样在垭口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拍到了几张正常曝光而且没有任何抖动的最佳画质照片。《国王的礼帽》就是这几张照片里面最有特点的一张。”这张用慢门拍摄的照片,最终让1990年出生的成都摄影师陈成“一战成名”,夺得当年某摄影大赛中国赛区自然类一等奖。拍摄地点:雅哈垭口 时间:2019年4月17日22:18 摄影/陈成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卡拉苏口岸与西昆仑山脉上的“冰川之父”慕士塔格峰距离仅有十多公里,卡拉苏山口沟通了塔什库尔干河谷和穆尔加布河谷。目前从中国新疆喀什到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陆上交通有三条,其中两条都从中国的伊尔克什坦口岸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再由吉塔边境进入塔方。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孜珠山:红层峡谷旁的苯教四大神山之一
位于昌都的孜珠山,是苯教四大神山之一,海拔约为4800米。孜珠寺修建在山体南侧,背靠宽阔险峻的红层峡谷,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海子有妙用,摄影师拍出了“日照金山+加长版+倒影”的帽状云
在贡嘎西坡的里索海,摄影师用慢门拍摄到了日照金山时刻的“加长版”贡嘎山帽状云以及帽状云的倒影。里索海是贡嘎山附近的一座小湖泊,平时人迹罕至,去往这座湖泊的路况很差,因此里索海成了少数摄影师拍摄贡嘎山倒影的私密区域。拍摄地点:里索海
时间:2016年11月15日18:26 摄影/殷贵远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摄影 / 殷贵远
沘江产的井盐不仅供沿线村镇食用,而且还销往周边区域,这些运盐的路线呈网状交织散开,盐马古道上,古桥、古道不胜枚举,本图及下图分别为云龙县的藤桥(摄影/范南丹)和彩凤桥(摄影/苏金泉),它们都是因运盐而出现的。历史上,兰坪和云龙两县的井盐可以销售到大理州的永平、鹤庆、洱源、剑川、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巍山、南涧,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丽江的玉龙、永胜,迪庆州的香格里拉(中甸)、维西、德钦,保山的昌宁、腾冲,临沧的凤庆、云县、耿马、沧源等地,甚至还销售到今缅甸东北部恩梅开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沘江为中心,井盐有三个转销中心,即云龙县漕涧、剑川县沙溪、永平县杉阳,它们不同的分销方向便可涵盖以上区域。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去贡嘎山(海拔7556米)拍摄的摄影师,可能拍到了许多云遮雾绕的贡嘎山图片,但头戴云帽(即帽状云)的贡嘎山,却并非每个人都能看到并拍到,辽宁摄影师孙建鑫(网名“月夜的太阳”)就是一位幸运者。2018年6月17日9:04,在拍摄贡嘎山的经典机位——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贡嘎山镇的冷嘎措,孙建鑫捕捉到了一个极为震撼的帽状云场景——贡嘎山顶出现了一顶洁白的大云帽,旁边竟然还有一只展翅的大鸟在绕着帽状云飞翔,“贡嘎山的帽状云我只拍到过这一次。我在拍摄其他雪山时,从没见过如此震撼的帽状云。由于高原天气不稳定,这种帽状云的出现基本无规律可寻,也无法预测。”摄影/孙建鑫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摄影 / 孙建鑫
走遍黄龙每一个角落,绘出黄龙的“血脉经络之图”
近3年的调查,为黄龙钙华景观作了全面“诊断”后,科研人员判断水的渗漏、地表水改道是最为重要的“病因”,并综合各种调查及研究成果绘制了黄龙景区的水循环图。本页黄龙水循环及彩池“病况”详图浸透了“黄龙医师”们的心血,展示了科研人员对黄龙“病鳞”区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天赐良药、黄龙血脉之水的走向和分布的全面把握。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帕米尔高原上的五大谷地分布在萨雷阔勒岭四周,穿越垭口便能往来谷地间
众多世界级的高大山脉汇聚在帕米尔高原上,因此帕米尔高原被称为万山之祖。这些山脉可用“四横一纵”来概括。四横指的是阿赖岭—外阿赖岭、兴都库什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和天山,一纵便指的是萨雷阔勒岭。萨雷阔勒岭北起玛尔坎苏河谷北部,南至喀拉其库尔河的贝克山口,最高峰为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的海拔6351米的利亚维尔基尔峰,萨雷阔勒岭将帕米尔高原分为了东帕米尔和西帕米尔,同时它还是塔里木河和阿姆河的分水岭。自北向南,萨雷阔勒岭上的玛尔坎苏山口、乌孜别里山口、卡拉苏山口、贝克山口等垭口沟通了阿赖山谷、喀拉湖谷地、穆尔加布河谷地、瓦罕河谷和塔什库尔干河谷(北部可称为盖孜河谷)。萨雷阔勒岭沟通的五大谷地,自古便是东西方往来的必经之地,我们在地图上将历史上经过萨雷阔勒岭的部分著名人物及他们穿越的山口做了详细标识。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图为云龙县宝丰乡的董泽故居,董姓祖先来自南京,而今宝丰董氏都已是白族人了,董泽故居就是汉、白两民族融合的建筑典范。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图为成都风光摄影师、高山向导杨勇(网名“杨大爷”),在冷嘎措拍摄到的场景:落日的余晖照亮了贡嘎山和它头顶的帽状云,这幅壮美的景色同时也被倒映在了冷嘎措的湖面上。摄影/杨勇
黄龙的“父辈”张家沟,水系演化消失后的沧桑古钙华
钙华之水是钙华景观最重要的滋养源,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水系的演化和消失,失水的钙华会逐渐演变成沧桑破碎、黝黑干枯的古钙华层地貌。这组插图展示了失水钙华池黑化、破碎、植物丛生的发展脉络。绘图/张洵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柯尔克孜族是居住在萨雷阔勒岭两侧的跨境民族
由于萨雷阔勒岭北侧的玛尔坎苏河连接了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赖山谷,沿着玛尔坎苏河便可往来于阿赖山谷和塔什库尔干河谷(盖孜河谷)之间,萨雷阔勒岭是居住在两侧民族的重要迁徙通道。吉方的吉尔吉斯族和中方的柯尔克孜族就是这样一个跨境民族,只不过因所属国家不同而名称不同。本文摄影师在十多年前的探访中,还曾在阿克陶县的玛尔坎苏河附近多次遇到一些有亲属关系的吉尔吉斯人来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亲戚家串门。图为阿克陶县的萨雷阔勒岭下挤马奶的柯尔克孜牧民。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王建军,中国西部摄影的开路者
1990年到1991年,一年的时间内,袁学军、王达军、王建军“三军”完成了自驾国产212越野车走访“西部五万里”的行动,为四川、云南、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揭开了中国西部摄影的帷幕。王建军镜头下的中国西部,恢弘,辽阔,极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他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奠定了中国西部摄影的审美基础。左图为“三军五万里行”到达陕西延安时留下的工作照(摄影/袁学军)。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图为云龙县的盐马古道上赶驴运货的人,很多道路自开通以来,已有千年历史了。
摄影/苏金泉
“相机的长时间曝光技术,使得帽状云看起来更丰满,更有力量感”
下图被成都摄影师杨勇称为贡嘎山的“帽子戏法”——贡嘎山主峰和周边的卫峰,分别在日落时分戴上了各自的“帽子”。“帽状云出现的瞬间很难预测,可遇不可求。一般有帽状云出现的时候,山顶云量不多。在现场看到的帽状云并没有照片拍出来的好看、完美——相机的长时间曝光技术,使得帽状云看起来更丰满,更有力量感。贡嘎山离成都近,去拍摄、记录的人多,雅拉神山、四姑娘山、南迦巴瓦、央迈勇等山峰,也有帽状云,我都见过,但相比贡嘎山,拍摄到图片的人就少多了。”拍摄地点:新都桥 时间:2019年8月16日19:17 摄影/杨勇
金鳞vs黑麟,水文地质专家深入黄龙三年寻找钙华池病因
健康的钙华池,边石坝一般为白色、淡黄色,钙华池中的水映着蓝天、绿树等,如同宝石般晶莹剔透,又像是金色龙鳞闪耀(摄影/高屯子),黄龙景观由此也被人们誉为“人间瑶池”。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摄影 / 高屯子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中的曼利湖(Lake Manly)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图为新疆阿克陶县的萨雷阔勒岭,这里曾是柯尔克孜牧民转场迁徙的千年牧道,如今盘山大道已深入雪线之上,牧民的生活更加方便。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星空下的贡嘎山及周边群峰,被悄悄地戴上了一顶顶奇特的“云帽”
四川眉山人、风光摄影师王科(网名“唐及科得”),由于家离贡嘎山近,这些年来他一直寻求在不同角度拍摄贡嘎雪山。他看到了贡嘎山变幻无穷的各种云彩,也多次目击到了山顶的帽状云。他发现,自己一般都是在日出日落的前后,贡嘎山西坡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看到了帽状云。而2020年3月,新冠疫情刚解封,在黑石城看到的那次帽状云,令他印象最为深刻:当时月亮刚落到地平线上,天上的银河清晰可见。贡嘎雪山及周边群峰,不知何时被悄悄地戴上了一顶顶奇特的“云帽”。更奇特的是,这些云帽还都串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壮观的云帽群。此刻的“月照金山”——月球的反光将雪山和云帽群映照出了奇特的金黄色,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摄影/王科
火星与神州美景相映生辉
2016年5月,明亮的火星在安徽黄山上空闪耀。迎客松将枝干伸出,仿佛主人欢迎贵宾的姿态。随着中国火星探测的开展与逐步深入,这颗与地球相邻,曾令人充满遐想的红色行星逐渐褪去神秘,让我们感到向往和亲切。摄影/戴建峰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戴建峰
宛若游龙,遵循自然规律,守护黄龙之美
通过2020年6月开始的钙华保育试验,黄龙五彩池在3个月内,涵养水量较往年同期增加80%以上,边缘黑化彩池全部恢复成淡黄色、白色,五彩池钙华沉积速率有所增加,水域景观面积扩大15%左右,景观品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自转花池喷涌而出的钙华源水在水量大增、水质提升的前提下,持续发挥本身强悍的钙华修复能力,黑色彩池的领地在不断后退,被黄龙后沟地表水袭夺的灰化彩池也在逐步恢复生机,水开始变蓝,彩池重现光华。摄影/姜跃斌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位于帕米尔高原上的萨雷阔勒岭是一道近乎南北走向的山脉,它的平均海拔约5000米,大部分山岭上常年被皑皑冰雪覆盖。萨雷阔勒岭看似高不可攀,阻断东西,但由于山岭相对海拔不高,且山上有许多垭口与四周谷地相通,这些谷地往往又都是往来东西的交通要冲,所以古丝绸之路上的众多线路便在萨雷阔勒岭周边交会。图为新疆阿克陶县萨雷阔勒岭下的木吉河,木吉河为盖孜河的上游支流,溯盖孜河源而上便能到达乌孜别里山口,从而翻越萨雷阔勒岭,进入西侧的穆尔加布河谷地和喀拉湖谷地。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制盐的画面拍自沘江沿线的村庄,如今沘江井盐很多都用来制作特产或喂牲畜了(摄影/杨国华)。
乘坐直升机航拍贡嘎山东坡冰川时,摄影师“巧遇”帽状云
摄影师郑雨晴出生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打小在家门口几乎天天能看到贡嘎山。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有朝一日能乘坐直升机航拍贡嘎山。那是2020年5月18日,他在直升机上拍摄贡嘎山东坡著名的海螺沟冰川时,突然发现贡嘎山顶上竟然戴上了一顶“粉帽”,这无疑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一张经典的贡嘎山图片就此诞生了——前景是在山谷里流淌的巨型冰川,远处的贡嘎山头戴一顶粉色的云帽,犹如头披婚纱、即将远嫁的新娘。可以说,贡嘎山的新形象——中国经典“戴帽山”,正是通过郑雨晴这些摄影师不懈的努力和拍摄,才建构出来的。拍摄地点:贡嘎山东坡海螺沟冰川上空 时间:2020年5月18日6:43 摄影/郑雨晴
贡嘎新形象 中国经典的“戴帽山”
摄影 / 郑雨晴
成都水文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馨泽、孙东等人利用3年时间全面查明了黄龙景区钙华地质结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完整循环过程、各循环段对钙华景观涵养的贡献、景区各部位地表水渗漏规模和原因、钙华景观退化机制等诸多疑难问题,图是科研人员在干涸黑化的彩池中提取实验样品。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图为靠近阿克陶县夏依特的一处牧场,半山腰上牛羊成群,山脚下的毡房外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的田园牧歌景象。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他等待晨昏交界的时刻,捕捉到了金字塔般的“珠峰日照金山图”。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这种“双重帽状云+虹彩云”,需要多种机缘巧合才能出现
北京人柏乐(网名“拂晓”)是一位专注于深空景观拍摄的天文摄影师,他曾多次拍到了贡嘎山的帽状云。10月深秋的一天,在拍摄贡嘎山的经典机位——冷嘎措,柏乐看到了让他永生难忘的一幕:贡嘎山戴上了一顶双重帽状云,“当时周边没有云,只有贡嘎主峰上一直笼罩着一层层的厚云。随着太阳的升起,山顶的云帽越来越大,持续了近一个小时。令人意外的是,在大帽状云的上方,又形成了一顶小帽状云。由于光的折射,小帽状云的颜色变成了彩色,但只持续了一两分钟,很快就消失了。”这种“双重帽状云+虹彩云”,需要多种机缘巧合才能出现,堪称罕见。摄影/柏乐
下图这块陨石富含晶莹的橄榄石,熔壳的纹路与色泽类似哈密瓜;制成切片后,可见其内部也含有大量嵌晶结构的橄榄石(上图)。人们曾经难以确定其来源,后来有研究一度认为它们可能来自水星,但也有反对的意见。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图为黄龙沟附近的张家沟,这里在几万年前就类似今天的黄龙,拥有成片的钙华池群,如今则仅有枯槁的古钙华和森林。可见,为了守护黄龙沟的景观,需要部分人为引导来修复黑化部分,恢复水系,防止渗漏现象扩展。摄影/王富东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卡拉苏口岸是目前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唯一的陆上口岸
塔什库尔干和阿克陶两县交界处的卡拉苏山口是目前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之间唯一开通的陆路口岸。疫情前,每天通行于口岸的车辆最多可达一万辆。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图为沘江沿线部分居民仍在取卤水煮盐的场景(摄影/赵子忠)
小行星撞击月球,碎屑飞至卡萨布兰卡南边的西撒哈拉沙漠
从上世纪70-80年代的南极科考开始,人类陆续发现多块来自月球的陨石。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亲眼见过一块月球陨石坠落地球并把它成功找到。2007年7月,编号NWA5000的月球陨石在摩洛哥南部被发现。这块来自北非的陨石含有大量浅色的钙长石角砾,此外还有锥纹石、钾长石、斜锆石以及多种成分的金属颗粒。有研究猜测,这块陨石可能是某个小行星撞击月球而产生,撞击的同时,小行星中的金属也融合在月球碎屑之中。本图及下图陨石、切片以及切片显微图像均来自于编号为NWA5000的月球陨石。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科研人员在钙华滩上调查失水情况,在了解了黄龙的整体健康状况及何处存在“气血流失”的病因后,确定了自然修复的方法。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沟镇尕斯库勒湖不远处,有一处神奇的泉水,名为艾肯泉。它还被称为“大地之眼”,因为泉眼和周边由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而成的深红色纹路形似一只眼睛。王建军的摄影细腻之处正体现在这些矿物质沉淀后形成的层状地貌上,在他的作品中,层层推进像鳞片一般的矿物质盐壳,铺展其上的深红色含硫化物的腐蚀性泉水,无一不清晰可见。他拍出了艾肯泉附近大地的纹理。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沘江很多因盐而兴的村镇中,都能看到“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样式的白族民居,这些白族四合大院融合了汉族民居的特点。如今,沘江流域很多黄姓、董姓、杨姓等白族家庭的祖先都来自于南京。明朝初期,中央王朝曾派人管理沘江盐业,许多人从南京出发来到大理。经过长期融合,他们逐渐习惯了当地白族人的生活方式,并融入其中,沘江盐业见证了一段汉族少数民族化的历程。除此之外,清末民初时,洱海地区出现了一个喜洲商帮,他们的贸易网络覆盖上海、香港、印度、缅甸、泰国等地,是洱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代表,喜洲商帮崛起的重要资本积累便是沘江盐业。左上图为沿坡而建的云龙县诺邓村,村中保留了数量众多的白族四合大院,诺邓村地处西南山区,却能拥有如此众多的大宅院,可见当时因盐而兴的盛况(摄影/苏金泉)。
岩质小行星可能碎裂成不同成分的陨石
目前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几百万年间,太阳系中的物质在低速碰撞和持续吸积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原始的行星胚。行星胚的体积逐渐增长,其内部的温度和压力也逐渐积蓄。当温度和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行星胚的内部物质发生熔融,随后比重较大的物质(如铁、镍等)向行星胚的核心部分汇聚形成了金属内核;而比重轻的物质(如硅酸盐)被挤至金属内核以外,形成了外部的幔和壳,这一过程称之为行星分异。天体撞击使得部分古老的小行星粉碎:它们金属内核冷却后形成高纯度的铁镍合金(右图);外壳变成岩石质碎块(上图);核幔交界的部位碎裂后冷却则可能形成富含橄榄石的橄榄陨铁(下图)。不同种类的碎块机缘巧合落到地球上,形成不同的陨石。此类古老的小行星内部结构和地球以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相似,来自于它们的残骸碎块对于人类认知类地行星意义重大。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天山:层见叠出的群峰,像屏障一般
天山山脉东西向横亘在亚洲大陆中部,从中国境内,一直延伸向中亚多国,东西延长近2500公里。我国境内的天山,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东西向排列的4重山脉: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和西南天山。因此,乘飞机南北向飞越天山的时候,能看到群峰并进、层峦叠嶂、错落有致、次序分明的天山群峰之景。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图为研究人员考虑减低林区沿途地表水渗漏损失和二氧化碳逸散损失,用管道收集水量、提升涵养水体水中的钙离子、重碳酸根离子浓度等方法,增强源水的流速,解决彩池边缘黑化的问题,增强彩池景观面积和品质。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袁剑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副教授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边疆民族研究所 所长 绘图/李亚龙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30年拍珠峰,无法被穷尽的自然之美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建军以珠穆朗玛峰为题的创作就没有停止过。他觉得一种景观是无法被拍摄穷尽的,当拍摄设备后面的创作者切换视角,或者增加对这一景观的人文和自然知识储备,有了新的理念和创作思路之后,他镜头下的同一处景观就会常拍常新。他以绒布寺佛塔为前景拍摄珠峰,展示珠峰“大地女神”的神山之貌;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剑川沙溪镇北的石钟山石窟(又名石宝山石窟),是云南最大的佛教石窟,开凿于公元9世纪中期至公元13世纪初期,历时300余年,跨越南诏、大理两个政权时期。石窟的开凿既和南诏、大理全民信佛有关,也和南诏、大理的经济繁荣相关。石窟以皇家主持为主,民间资助为辅。下图石碑记述了剑川昭应寺兴建的缘由。据有些学者推断,石窟开凿所用资金即来源于沘江盐税,而通过石窟内供养人的信息,也可推断这些供养人中很多都是从事盐业的富户。石窟之所以会出现在沙溪镇,是因为沙溪是兰坪、云龙等地盐业的主要分销中心,沙溪也是南诏、大理时期洱海地区最富庶的城镇之一。(上图 摄影/苏金泉)
大西洋扇区的南极磷虾正在明显减少
2020年9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英国普利茅斯海洋实验室等机构研究者共同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基于KRILLBASE(南极磷虾数据库)的数据,在1926—1951年、1976—1995年、1996—2016年三个时期中,前两个时期大西洋扇区的磷虾平均密度最高,第三个时期则明显降低。从地图中可以看出,与第一个时期相比,大西洋扇区的磷虾丰度明显减少,这本是它们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空白处为缺乏数据区域)。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三星照耀蜀山之王
古代波斯有句谚语:“黑夜隐藏了这个世界,却揭示了整个宇宙。”我们头顶的星空无尽的博物馆,拥有无数颠覆人类认知的藏品。黎明前,木星、火星和土星相继升起在四川贡嘎山上空。画面中木星是最明亮的天体,红色的火星居于中间,土星在最左侧,三颗行星在璀璨闪耀。它们似乎遥不可及,我们只能在夜晚仰望。然而陨石等星际碎屑,给我们提供了一丝认知火星等兄弟行星的契机。摄影/戴建峰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戴建峰
图片拍摄于1990年,当时王建军36岁,时任成都军区体工大队政委,在拍摄陕西壶口瀑布时留下了这张工作照。摄影/袁学军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摄影 / 袁学军
南极磷虾是整个南极生态系统的“顶梁柱”
浮游动物是海洋中生物量最大的类群,相当于陆地上的昆虫,数量大,作用也大。它是海洋食物网中的关键环节,起着“开关”作用,它的数量变化直接关系着以它为食的海洋生物的数量。南极磷虾是南大洋浮游动物的典型代表,它支撑起了整个南极的生态系统。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来自火星的快递,蕴含着怎样的信息
来自火星的陨石弥足珍贵,目前已知的标本不过百余块。相关的研究者与收藏者可以算是第一批触摸过火星岩石的人。目前发现的火星陨石可分为五个类型,其中多数属于其中三类:辉玻无球粒陨石数量最多,另外两类属于辉橄无球粒陨石和纯橄无球粒陨石。图中的火星陨石为辉橄无球粒陨石,制成切片后,不同结晶结构的辉石以及少量橄榄石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绚丽而神秘的色彩。陨石无言,它们或许蕴藏着令人期待的信息。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它们在海冰下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
南极的冬季长达数月,海冰将海面封冻,南极磷虾就生活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它们体内没有脂类能量物质的储存供其度过冬季,只能靠在浮冰下寻找藻类、海底碎屑为食。从实验室的实验结果看,南极磷虾能够长时间忍受饥饿,在没有饵料的情况下生活200天。在这期间,它们能够进行负生长,即身体会不断蜕壳、缩小,以消耗体内的物质来满足代谢的需要。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八大行星的直径以及距离间隔相差悬殊
如果把太阳系行星等比例缩小到杂志上,八大行星的大小以及距离间隔比例会有些出人意料。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看起来离得不远并且体积都很微小。地球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相比之下,最遥远的海王星距离太阳的平均距离大约是45亿公里。水星、金星、火星有着跟地球相似的岩石地表,因此被称作类地行星。理论上来自太阳系类地行星的陨石都有可能光临地球,可当我们看到这张位置关系图,就能感受到类地星球上的石块想要顺利抵达地球,概率是多么微小。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大地震,只是九寨沟沧桑动荡身世中的一个小插曲
九寨沟的美艳绚丽,曾经历过大自然给予的无数沧桑、动荡与磨难——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剧烈隆起所带来的久远而剧烈的地壳运动;数次冰期中冰川对群山及山谷的塑造、剥蚀和切割,留下了众多冰川遗迹(如冰碛湖等)以及陡峻的高山深谷,这便是九寨天堂诞生的地貌基础。从宏大的视角来看,这些自然之力在摧毁的同时,也扮演着伟大的创造之神,并最终打造出九寨沟高山峻谷、层湖叠瀑的绝世美景。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生活在南极的动物,食物来源基本都与南极磷虾有关
生活在南极的动物,例如人们比较熟悉的企鹅、须鲸类和海豹,以及人们不太熟悉的鱼类、乌贼、鱿鱼等,都直接或间接利用南极磷虾作为食物来源。有人夸张地说,在南极生活的动物从食物链上划分只有三种:它是磷虾,它吃磷虾,或者它捕食吃磷虾的动物。图为座头鲸在捕食南极磷虾。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盐与饮食文化相结合,要首推腌制品,用盐来储存食物在世界各地都有。在洱海及周边地区,最负盛名的则要数诺邓火腿了,由诺邓火腿做出的菜肴更是大理美食的代表。在当地人看来,诺邓火腿必须要用诺邓井盐,只有诺邓盐腌制的火腿才正宗地道。以前腌制火腿都直接撒盐,现在由于诺邓盐井停产,所以井盐不易获得了,村民便直接用含盐的井底淤泥涂抹在肉上,待腌制一段时间后,再除去淤泥。
沘江 滇西盐江 非“沘”寻常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李博方
南极磷虾绝不应该重蹈鲸类的覆辙
磷虾在全球海洋中均有分布,种类也很多,共有85种,我国沿海就有一种太平洋磷虾分布。人们对于南极磷虾的探索和研究始于上世纪初的捕鲸时代,因为鲸类直接或间接以磷虾为食,有磷虾群的地方就容易找到鲸类。如今南极的鲸类已经被重创,很多种类已经灭绝,而且种群数量始终不能恢复。如果说鲸类在南大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缺失不至于从根本上改变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但南极磷虾的地位远远更加重要,绝不应该重蹈鲸类的覆辙。
南极磷虾 南大洋的“超级英雄”
喜马拉雅山:从加乌拉垭口遥望几座8000米级雪山
加乌拉垭口是遥望喜马拉雅群峰的极佳观景台,晨曦中,4座8000米级的雪山在面前被依次点亮,分别是:海拔8463米的马卡鲁峰,海拔8516米的洛子峰,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和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仍在生长的九寨沟,今日之美仅是其美丽长河中的一段
九寨沟本身强大的自我修复力令人震惊,这里气候适宜,草木苔藓生长迅速,曾因地震而浑浊的池水重新呈现出宝蓝碧玉般的色彩,泉华落木依然,仿佛未曾经历过3年多前的重创。在九寨沟自身的修复能力和人类的智慧协助下,这个西南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迅速修复了创伤。可以说,在从远古到未来的漫长岁月中,她都会不断生长、变化和自我创造,我们这一代人所赞叹欣赏的九寨沟,也不过仅仅是她美丽史记中的“惊鸿一瞥”。摄影/用旦
从巨震中归来 九寨沟“疗伤”的背后
摄影 / 用旦
岗巴古堡:600多年,守望喜马拉雅山
岗巴古堡位于日喀则市岗巴县城的东北侧,始建于14世纪中期,由石块垒成。废弃的古堡至今仍矗立在石灰岩断崖山上,守望着前方平原上的县城和远方绵延起伏的喜马拉雅山。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8号坑中的器物,不少是首次被发现的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8号坑出土的文物也越来越多,截止到6月18日,考古工作人员已经从灰烬中提取了各类文物3100余件,主要包括青铜器、玉器、金面具、金箔、石器,不少器物是首次被发现的。图的金树叶,是在黄金做成的树叶形状上再进行压痕,这些压痕有序形成叶脉状,它的用途是什么?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图为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边境附近的山谷,画面红层前方便是伊尔克什坦(摄影/马宏杰)。由于吉塔两国关系阴晴不定,所以只有穿越卡拉苏口岸的路线才是最稳定的。卡拉苏口岸以西大约7公里,便是塔吉克斯坦的阔勒买口岸。萨雷阔勒岭位于东亚、南亚、西亚、中亚四个区域的交会处,堪称亚洲地缘的“山结”。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摄影 / 马宏杰
5号坑的器物层,将整体提取后放入实验室清理
5号坑器物层是由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业团队开展清理工作的。坑的面积是三星堆8个祭祀坑中最小的,里面散落青铜、象牙和金器残片数量不少。许多专家看过现场之后,都认为这个坑的发掘难度大,很有可能是最后完工的一个坑。图为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取走金面具。出土时,薄薄的金面具是皱成一团,后被复原成金面具的原貌。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6号坑中出土的木箱,里面装的什么?
在6号坑中出土了一件木匣,经过科学检测,发现箱中有有机物特征,现有的考古技术能否成功提取出有机物,这是一个难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认为,如果现在不能确保成功提取,那么就把这件木箱整体冷冻保存,等以后技术发展了再研究。左图是木箱上的朱砂,右图是考古工作人员分类提取的研究样品,现在正在做碳十四测定,结果能帮助考古工作人员验证7号坑比6号坑早多少年。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图是王建军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的作品之一,拍摄内容为喜马拉雅山的褶皱。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沘江沿线有50余处盐井,因盐业繁盛而带来了沿线城镇的繁荣。图为流经云龙县诺邓镇连井坪坝子和庄坪坝子之间的沘江形成的“太极图”。2005年,石门镇和果郎乡合并成新的诺邓镇,历史上石门镇所辖的石门村和果郎乡所辖的诺邓村都是滇西产盐大村,是云龙八井中的石门井和诺邓井所在地。摄影/石明
他站在珠峰北坡三条冰川的融水交汇而成的绒布河前,拍下了从珠峰脚下蜿蜒而来的绒布河景象。
王建军:风光摄影师就是代表人类与世界相遇
萨雷阔勒岭就像是帕米尔的脊梁,默默守卫着祖国的西陲
在尽是东西走向山脉的帕米尔高原上,纵贯南北的萨雷阔勒岭就像是将其他山脉串起来的帕米尔高原的脊梁。南北走势的萨雷阔勒岭并没有阻断东西,山岭上的多个垭口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往来东西和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无论是从自然景观,还是从通道作用,抑或是从地缘意义上来说,萨雷阔勒岭都是一条值得被关注的山脉。它就像一个巨人一样守护着祖国的西陲。图为314国道途经的萨雷阔勒岭下的花海,雪山之下的烂漫山花装点出了祖国西陲的多彩风景。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沿着河谷修建到了雪线之上
在萨雷阔勒岭东侧某些段落,现代化的公路已经沿着蜿蜒的河谷修到了垭口之上,这些道路往往都是沿着牧民转场之路修建的。千百年来,这些路还是民族迁徙的通道。以前,塔吉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牧民在冬牧场和半山腰的夏牧场之间转场都只能走碎石土路,而今牧民可以更方便地往来于岭下和山上。在某些常年积雪的路段,现代化交通工具往往比不上传统的马匹和骆驼的行进能力。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塔吉克族是分布在萨雷阔勒岭东西两侧的另一个跨境民族
除了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族,在萨雷阔勒岭两侧,还有一个跨境民族,他们便是塔吉克族。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瓦罕走廊以及我国新疆的阿克陶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等地。千百年前,塔吉克族穿越萨雷阔勒岭往来东西两侧,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范围。下图为塔吉克族妇女在开满鲜花的卡拉苏山口附近放牧。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看似粗粝寒冷、荒无人烟的西陲之地,竟是如此壮美非凡
萨雷阔勒岭位于祖国西陲,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这里都是粗粝寒冷、荒无人烟之地。但是它的景色却妖娆多姿,壮美非凡。由于冰川作用和多条发源于萨雷阔勒岭的河流的冲积作用,使得山脉两侧形成了丰饶的宽阔谷地。左图为玛尔坎苏河流经的红层谷地,沿河溯源,便可以到达阿赖山谷和喀拉湖谷地。下图为阿克陶县布伦口乡萨雷阔勒岭下的盖孜河支流,这里水草丰茂,牛羊成群,在布伦口乡,曾有三间倾圮的石屋驿站遗址,在西昆仑和萨雷阔勒岭夹峙的塔什库尔干河谷中,也有六处驿舍遗址,驿站石屋前河水丰沛,草场肥美,可供来往商旅放牧驼马。历史上张骞东归、法显西行、玄奘东归、马可·波罗西来都经过了塔什库尔干河谷。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图为与塔吉克斯坦交界处的塔吉克牧民的石头羊圈,牧民的家园就在萨雷阔勒岭脚下,穿过远方山岭中的垭口,便可到达萨雷阔勒岭西侧。
萨雷阔勒岭 虽纵贯南北,却沟通东西
贡嘎山被多顶“帽子”加于一身,这是极为罕见的自然奇观职业星空摄影师吴忠(网名“阿五”),印象最深的一次贡嘎山拍摄,是在2019年5月25日这次。当时他在贡嘎山下的康定市甲根坝镇,看到天气非常糟糕,但想着可能会有奇迹发生,还是开车上山,途中还飘起了雪。没想到就在日落时分,天空突然放晴,贡嘎主峰上竟然出现了日照金山下的多层帽状云。吴忠拍摄贡嘎山帽状云的经历,其实在拍摄贡嘎山的摄影师中非常具有普遍性——他们的拍摄都是个人化、独行侠式的行走,事先完全没有预想到会拍到帽状云。就算拍摄完了后,他们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参与建构了贡嘎山的一种新形象。拍摄地点:雅哈垭口
时间:2019年5月25日20:00
摄影/吴忠
它盘旋在“蜀山之王”的顶端,宛如打开了异次元世界的大门
2019年3月的一个上午,前一天晚上刚下了一场大雪。据成都高山摄影师范瑞(藏族名“南卡”)观察,贡嘎山往往在雨雪过后会形成壮美的帽状云。“而这次出现的帽状云异常特殊,因为它还伴随有绚丽的虹彩。它盘旋在‘蜀山之王’的顶端,宛如打开了异次元世界的大门。”贡嘎山位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连接处,盆地的暖湿气流和高原的干燥气流常常在这里交汇。因此在这里,常常是山下云雾缭绕,阴雨绵绵,而海拔更高的山上则是晴空万里,云海翻腾。“山的东侧受暖湿气流滋养,西侧是寒冷干燥的高原。帽状云的出现,正是得益于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与两侧不同气流的交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贡嘎山是我见过的帽状云出现频率最多的一座雪山。”拍摄地点:冷嘎措 时间:2019年3月10日8:43 摄影/范瑞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黄龙病历
症状及病因:
因失水等原因导致部分地区钙华黑化、退化
诊疗时间:2018年至今
诊疗团队: 黄龙管理局科研处及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心科研团队
黄龙是世界珍稀的高原冷水钙华景观,近些年来,部分地段出现了黑化现象,就像是巨龙身上原本光华闪耀的“龙鳞”出现了发黑、破碎甚至消失的病状,给“人间瑶池”黄龙带来了危机。钙华形成和钙华破坏是两种相对作用并交织在一起的自然现象——钙华形成是钙华沉积作用在物理、化学、生物多种因素复合影响下,形成较为致密的层状钙华或块状钙华,为钙华水体景观形成的基础。除钙华沉积外,还有化学溶蚀、生物溶蚀、温差风化、冰劈作用、根劈作用等其他地质营力,会使钙华趋于松散。当破坏营力占据上风,钙华沉积作用停止,显现在地表便是大量地表水漏失,钙华失水黑化,主要原因是水生藻类死亡、气生蓝藻生长,风化作用不断增强,表层钙华接着便会解体、沙化,使景区内形成“斑点状”的黑色钙华,破坏景观完整性和品质。图片中的右上方区域就是退化的黑色钙华。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图是重新迎来水的边石坝,在保证每天有水滋养的情况下,只需3—6个月,这些钙华又会恢复生机。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通过与不同星球物质成分对比,可以辨别陨石究竟来自哪里
通过熔壳的质地和颜色、风化状况、露出熔壳或者破碎部分的矿物形态,观察者可以粗略进行预判和划分。比如:由小球堆积而成的基本是球粒陨石;具有大量浅色钙长石,很像花生牛轧糖的则可能是月球陨石。更加细致和准确的鉴定还需要测定岩石成分、元素比例、同位素含量、岩石内气体等数据指标,数据可以把来自各个星球的陨石归聚成不同类别,通过与不同星球物质成分的对比,最终可以确定陨石的来源。摄影/张睿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张睿
图是同为高原冷水钙华景观,地处黄龙附近的神仙池的钙华退化情况。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2020年6月,科研人员开始对黄龙进行试验性修复,上图是开始引入有压水源的钙华池。
我在深山“诊”黄龙 关于“龙鳞之疾”的“医师手记”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张睿
来自星际的“盲盒” 陨石切片传递太阳系星球密码
摄影 / 张睿
8号坑的出土文物日渐增多,重大发现即将开启
覆在8号坑上面的小件残件慢慢被清理,考古工作仍在继续,金面具的鼻子已经露出来了,疑似铜鼓的器物也渐渐从泥土中现身,神秘的青铜小人像也出土了。8号坑的这些器物,与其他的三星堆出土文物有神似之处,但不少又是首度发现。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
并非 “天外来客” 而是 “为我所用” 三星堆最新考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