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的先秦“野”生活


文章出自:博物 2021年第10期 作者: 宰予 任箴 

标签: 博物广知   诗词演义   

伟大的孔子曾公开推荐一部博物学读本——他说,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在秦汉之前的“野性中国”,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先民们要从野外谋取衣食,便会与各种野生动植物产生互动。《诗经》作为西周到春秋时代的诗歌合集,正是这种“野”生活的珍贵记录。

饮食篇 野菜山果皆堪采  虫飞鸟鸣俱有思

秋风送爽, 草丛中传来蝈蝈、螽斯等鸣虫的清唱。女子在田野劳作,随着她的动作,一只只蚱蜢从脚边蹦开。她侧耳听着虫鸣,思绪随秋风飘远,想念起了远行的丈夫。

冬去春来,草木复苏,女子上山采野菜。最早发芽的是蜷曲如小爪的蕨菜,虽然略带涩味,但鲜脆爽口,是初春不可多得的佳蔬。再过一段时间,被称为“薇”的野豌豆也长出了嫩叶。这是一种名垂青史的野菜,据说周灭殷商后,商朝王子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以薇为食,最终饿死,“采薇”由此成为一种气节的象征。不过,对这位生活在召南地区(今陕西、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普通女子来说,采薇只是日常生计之一。她的丈夫依然未归,只能将思念化作歌谣,在劳动中哼唱。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