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 shān ① 《地理学名词》 ② 《现代汉语词典》 ③ 《地理学词典》 ④ 《辞海》 ⑤ 《自然地理辞典》 ① 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相对起伏大于200米、坡度又较陡的高地。 ② 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的部分。 ③ 一般指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高地。多为地壳上升区受河流切割而成。自上而下分为山顶(或山脊)、山坡和山麓三部分。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有平顶、圆顶和尖顶。山坡是山顶至山麓的斜坡,有直形坡、凹形坡、凸形坡和阶梯状坡。山麓是山的最下部,下接平原或谷地,有明显的转折。山按高度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按成因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其中高大的可称为“山岳”,如山东的泰山、陕西的华山;呈条形脊状延伸的可称“山岭”。它以明显的山顶和山坡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习惯上一般把山和丘陵通称为山。 ④ 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自上而下分为山顶、山坡和山麓。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高大的称“山岳”。一般的概念,也把山岳、丘陵通称为“山”。按成因分为褶皱山、断块山、侵蚀山、火山等。 ⑤ 陡坡或缓坡延伸不很远、孤立地耸起在平坦地区中,并且四面都有异常明显的地形面转折点或封闭曲线状之底部,同平坦地区相区别的地表隆起部分(据H.C.舒金的定义)。自然环境中的“山”和“丘”的界限很难划分。通常将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的隆起地都叫做丘。每座山都各有其特点,难以被定义 根据右页不同书中对山的定义,山是指由土、石组成的地势较陡的高地,按照海拔的高低,又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然而,任何一个概念都难以囊括不同类型山的所有特点。在山这个家族中,不同成员可以通过某些构造、岩性等方面的相似性联系在一起,如东部地区的花岗岩断块山黄山(本图1 摄影/曹睿)、华山(图1 摄影/张良)、泰山(图3 摄影/刘笃龙)……青藏高原上的山普遍在冰川作用下形成一座座尖锐的角峰,如珠穆朗玛峰(图4 摄影/陈业伟)、卓奥友峰(图5 摄影/陈业伟)、冈仁波齐峰(图6 摄影/陈业伟)和初切波(图7 摄影/任岷)……这些山似乎能满足定义中所说的“地势较陡的高地”。然而,还有一些山顶部平坦如桌面,如大瓦山(图8 摄影/任岷);有的山顶群峰攒聚,难分高低,如梅里雪山的五冠峰(图9摄影/铁丐);有的山连绵成脉,如喀喇昆仑山脉(图10 摄影/王梓轩),而有的山虽然连绵,但无明显的脉,如广西桂林的喀斯特峰林峰丛(图11摄影/任岷)和湖南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图12 摄影/任岷);还有一些山是由岩浆喷发而成的火山,如内蒙古乌兰察布火山(图13 摄影/徐光辉),这些山的形态似乎与定义中山的特点又有所不同。实际上,每座山都有各自的特点,难以被定义。当人们称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冈仁波齐之圣时,也只是在阐明山的某一维度,而不是山的概念称谓的所有对象的共同特征。

地理概念中的“家族相似”

推荐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