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的家底:安与危?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8年第06期 作者: 徐旺生 

标签: 发明与技术   

农业遗产——保卫我们的盘中餐

在云南元阳,只要登上这里随便哪一座山顶,你就会看到充满在大地之间的层层梯田。哈尼人从古至今,垦植了成千上万梯田,梯田长年泡水,保证了稻谷的发育生长和丰收。 摄影/李贵云
9月,又到了秋天的收获季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大盖乡大盖村的妇女在收割青稞。青稞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云南的迪庆、甘肃的甘南等地海拔4200—4500米的青藏高寒地区。它在青藏高原已有3500年的栽培历史,是西藏四宝之首糌粑的主要原料。在宗教节日中藏族人民习惯抛撒糌粑,以示祝福;在举行盛大煨桑时,人们不但要往火里洒水,还要投入青稞制作的糌粑。藏族民歌唱道:你点燃雪笆,我烧起糌粑这种节日的喜悦,在收割者的笑容里已经可以读到。 摄影/吕玲珑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一带,每到收获时节,人们总可以看到如此壮观的“黄金牌坊”。这一排排整齐晾晒的谷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禾晾”,也叫“禾穗”。晚秋稻谷成熟,侗乡的人们将稻穗剪摘,剥去外叶留下一尺多长的禾杆,约五公斤捆成一把,放在禾晾上风干后入仓。侗族人素来团结友爱,他们立的禾晾也亲密友好地一个挨着一个,一排接着一排,一直把溪塘边和寨子旁围了起来,构成了让人赞叹的连心架,好似给侗寨围上了一条金色的长龙。 摄影/李贵云
中国是拥有世界上最多栽培物种的农桑大国,还是一个向世界其他地区输出大量农业物种的原产地之乡。但面对辽阔无垠、日益高产的农田,农业专家却紧蹙眉头,中国农产品的未来安全吗?农业“物种家底”面临危机吗?

高产宝藏的密钥

似乎一夜之间,这个世界的大米突然不够吃了。5月初,距离全球粮食库存跌破安全警戒线的消息透露出来仅仅5个星期,国际市场稻米价格已经上涨了约一倍。泰国随即发起倡议,缔结“大米欧佩克”,以负责主导、调剂国际米价。人们似乎清醒地意识到了粮食之重甚至超越了石油的地位。

与这个消息对比鲜明的是另外一则报道:《袁隆平:超级稻亩产可达1500公斤》。不用说,仅从这则报道的标题上我们就可获取文章的主旨:袁隆平有望培育出亩产可达1500公斤的水稻新品种。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