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钢笔时代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8期 作者: 知闲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图为万宝龙钢笔的笔尖,在微距的镜头里,它呈现出了梦幻般的情致。摄影/Carlos. E. Serrano
当每一个字句经由键盘的组合成为电脑屏幕上活灵活现的文章,而文章的内容却在讲述关于“书写”的故事时,整个场景看起来更像是一幕讽刺剧。曾几何时的“写”文章,变成了今日的“敲”文章,效率提上去了,却也总有某些东西远去了。这远去的是对于笔杆的触觉,还是对于笔尖在纸面行走的听觉?是对于某个字一笔一划呈现在脑海中的轨迹,亦或干脆就是对于一种情境、一个时代的怀念?

关于书写的战役

20世纪初,无数“时尚”的中国人尝试着身着洋服招摇过市,身上还必备两件“配饰”——怀表和钢笔。怀表代表着先进的科技,而钢笔则代表着先进的文化。

文化本无先进与落后的差别,但在当时的社会境况之下,所谓“先进”在一定程度上即是更快捷、更便利的工业社会的代名词。钢笔可以蓄储一定的墨汁,小小一支揣在怀里,走到哪里随时都可以用,与传统的毛笔相比,这可是再“先进”不过的了。于是,无论军阀官僚,还是文坛巨擘,抑或富商巨贾,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势必要备上几支这样的“奢侈品”,既有炫富的功效——钢笔在当时可是价格不菲,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学识修养——钢笔作为书写工具的文化效应在此处被无限放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即正告世人——我已经吸收了世界上的“先进文化”。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余荣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