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甲疑云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9期 作者: 贾潍 

标签: 文物故事   

一千九百年前,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张变得更加柔韧轻薄而易于书写。可是他定不会料想到,千年之后,纸张除了与笔墨成趣,竟也与刀枪为伍,被制作成了抵御强弓劲弩的盔甲。用纸做盔甲,到底是仓皇迎战的无奈之举,还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发明?为何有人评价它“劲矢难洞”,又有人因它命丧黄泉?且看纸甲如何以柔克刚。

一场“赔本儿”的买卖

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的一天,中央枢密院收到了一份来自泉州知州真德秀的公文。这位新上任的知州原任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由于政绩斐然,被朝廷调任泉州知州,解决棘手的海寇流窜之患。当时的泉州饱受海寇侵扰,日益严重的治安问题,使得曾经繁盛一时的泉州港口,早已凋败不堪。每年来此贸易的外国货船已经锐减到只有三四艘。公文中,真德秀除了向朝廷汇报治理泉州的近况,力陈整顿和加强海防的重要性,还向枢密院提出了一个要求——“所有本寨军器都稍足备,但水军所需者纸甲。今本寨乃有铁甲百副,今当存留其半,而以五十副就本军换易纸甲。”

用铁甲调换纸甲?这要求在今天看来似乎难以理解。因为在宋代,受到铁矿资源、冶铁技术和军费等因素的限制,铁甲在军备供给中是十分紧俏的。这是个明摆着的赔本儿买卖不说,身着纸做的盔甲上阵杀敌,岂不是拿性命当儿戏?

责任编辑 / 杨思  图片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