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瞥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12期 作者: 贻芥 

标签: 文化符号   文化遗产   

埋没水中800年的“南海Ⅰ号”沉船曾备受世人瞩目,相反,一枚雕以航海纹的宋代铜镜,鲜为人知,看似毫不相干的二者,实际上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煌丕昌天
作为海外贸易的印记,航海纹诞生在宋金时期。图为一枚宋代航海纹铜镜,现藏国家博物馆。古代的航海贸易充满着危险,出海,甚至都要有置死生于度外的勇气。铜镜上刻着“煌丕昌天”的铭文,《说文解字》解释道:煌者,煇也;丕者,大也;昌者,美言也。向上天祈运的意味,不言自明(摄影/亚瑾)。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宋元部分,静静地摆放着一枚宋代铜镜。上面刻着“煌丕昌天”4字,具有祈福免灾的意味。镜子的主体图案是一艘航行于海面的舟船,只见桅杆高耸,波涛汹涌。简简单单的几笔线描,勾勒出些许紧张的氛围。它名为航海纹,又叫海船纹。在宋金时期,大量出现于铜镜上,成为一种新型风格的纹样。航海纹,映射着一个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是“南海I号”这个名字的创造者,“I”代表着起点和开始,南海则是这艘船的出身地。

责任编辑 / 安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