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珐琅 从西方来,到西方去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0年第08期 作者: 丁蕾 余曼 

标签: 文物故事   文化遗产   

这种以产地来命名的珐琅制品,见证了中国制造﹃引进来,走出去﹄的一段历史。
广珐琅求新求变
画珐琅,又称珐琅画,制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的弗朗德斯地区(位于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处)。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犹以里摩日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它将珐琅料绘于器物表面,具有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清代的广东工匠是中国最先接触和懂得西方画珐琅工艺的人,时至今日,画珐琅依然是广珐琅中最主要的工艺。图为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铜胎画珐琅蓝绿釉镶金双环尊,象生的表现手法和模仿古铜器的色调,体现了广珐琅求新求变的特色,在一众珐琅器中脱颖而出。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清铜胎画珐琅蓝绿釉镶金双环尊(图为其局部)

皇家定制广珐琅

1728年,郎中海望上奏雍正帝,称市面上有黄色珐琅鼻烟壶、翎管流出,怀疑是宫中有人偷出售卖,经查明乃广客所贩,出自广州太平门外的长寿寺。鼻烟壶、翎管,是皇帝赏赐大臣的重要物品,其制作必然精美严谨,而由广客贩卖的广东产品,居然能在颜色和做工上鱼目混珠,说明当地的珐琅技艺已经相当娴熟。

受地理位置和海外贸易的影响,17、18世纪的广东,近水楼台地出现了一批熟悉西洋画珐琅工艺的工匠,不仅能独立烧制珐琅器,还能创新珐琅料。这些人在清宫珐琅作初创时被引荐入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杨伯达先生曾经做过统计,仅18世纪在养心殿造办处工作的广东珐琅匠,就有20人,其中,康熙朝2人,雍正朝3人,乾隆朝15人。他们参与宫廷制珐琅的各个环节:张琦、邝丽南、林朝楷画珐琅;吴大友烧炼珐琅料;潘淳能制桃红色的金子搀红铜料;龙洪健等人会制洁白光亮的白料和鲜明的红料……这些匠人技艺高超,常受皇帝的优待。林朝楷在雍正朝做了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学生,后因痨病告假回广,临行前,怡亲王允祥还特意叮嘱广东总督:“今造办处画珐琅人林朝楷系有用之人,因身病告假回广养病,将伊送回广东……俟伊病好,照旧着人将伊送上京来……”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