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香记 体味里的“夷夏”之辨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9期 作者: 火火 

标签: 历史拾遗   古代生活   

东西方人体质不同、体味不同,对香的认知、制香和用香的方式也有巨大差异。风靡全球的西方香水,是否可以取代中国芳香?

体臭,“四夷”的身份标签

明朝嘉靖年间,一名葡萄牙传教士克路士,循着大航海家达·伽马刚刚开辟的海上新航路,过印度、东南亚,来到了中国广州。在这座“雄伟的城池”中,克路士惊奇地见到了很多鞑靼人——来自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在长城一带和大明交战时被俘虏,而后被发配到了这座遥远的南部城市。

17世纪,法国版画作品《调香师的服装》

克路士在见闻录《中国志》中说,这些鞑靼人给他的最深印象,是肤色发红,而且“通常都有一股气味,腥臭难闻”。据他分析,臭味的来源,是鞑靼人习惯“把生肉放在身下准备食用。他们就这样吃生肉,而且用血涂抹自身,好使自己变得更强壮,使自己在战斗中残忍无情”。这臭味是如此浓烈悠长,以至于在“他们进攻中国的地方,如果风从他们的方向吹来,(中国军民)从味道就可以辨出他们”。

责任编辑 / 陈伟峰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