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香 一炉篆痕半日香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22年第09期 作者: 舒燏 

标签: 古代生活   历史拾遗   

一场香席,炉瓶三事。燃香便燃香,为何要镂木画篆、印字成香?香篆、印香,点燃着诗情,铭刻着时光。
曲篆萦回,香火一点 印香炉内有乾坤
双手捧起印香炉,炉中打好的香篆,纹路曲折连环,恰如篆字。点其一端,香粉渐次成灰,而香气也慢入佳境,这就是篆香的魅力(摄影/谭庆驹)。

熏香何干“印”与“篆”?

大宋都城的里巷中,暖风和煦。一个头戴顶帽、身穿披背的卖香人,挑着货担叫卖声声:“卖香喽!苏合香、安息香、鸡舌香;香炉、香囊、香印……”一遍遍吆喝,是盼望买香的人早些出现,可惜他等来的却只有衙门里的皂吏。皂吏一把揪住卖香人,说他犯了大不敬之罪。卖香人忙即喊冤,说自己连正经达官贵人都没见过,怎会犯这等大罪?皂吏说:“你吆喝时,不知要避讳吗!”皂吏又边向天作揖边道:“‘香印’二字犯了太祖名讳!大宋朝,卖香印的只能敲锣,不能吆喝!”

这则故事是否真如传说一般,其实不得而知,但故事里的避讳之说,的确被宋仁宗年间进士、历仕四朝的文人吴处厚写入其文言轶事小说《青箱杂记》里,——因宋太祖“庙讳匡胤,语讹近香印”,当时卖香印的商贩们皆“不敢斥呼,鸣锣而已”。

责任编辑 / 刘睿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