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 丹青别有意

总第202期
2022
08
  • 从求真到写意

    中国早先的绘画,相当于一种记述工具。诸如记录史实,纪念功臣,教化人伦等等。比如汉武帝时,就在明光殿画古烈士像;汉宣帝时在麒麟阁画功臣像;汉灵帝令人画孔子及七十二门人于鸿都门;大名鼎鼎的顾恺……

  • 亡为锋芒?

    亡,本义为锋芒,但它的本义很早就废弃不用,而被假借为逃亡的“亡”,读音wáng。又假借为“无”,是一个否定词,表没有、不,读作wú。例如,甲骨文卜辞中有“贞:王亡不正?”这里“正”取“吉祥”义,……

  • 看展

    2022年7月9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迎来了110岁华诞。为了庆祝建馆110周年,国博陆续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览,如“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

  • 海豨 在猪和鱼之间

    清代画家赵之谦曾绘《异鱼图》,是与清人聂璜的《海错图》一样的奇异之作。图中的“海豨(xī)”,因其足够怪异,而且硕大,尤其引人注目,注解称:“土人呼海猪,鱼身豕首,小者亦数百斤,肉不堪食,取……

    作者: 盛文强  

  • 秦朝的数学题

    秦人很注重数学,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里有一段长达800余字的“数论”,论述了数学的起源及社会功能——“天下之物,无不用数者”。湖南里耶出土的三万余枚秦简中,有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

  • 风乍起,吹破中兴梦

    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长安城的空气中,弥漫着冬日的寒气,更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血腥味道。早朝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左金吾卫官署后院的石榴树上,昨夜有甘露降临,这是祥瑞之……

    作者: 莫大  

  • 中国画 丹青别有意

    中国画,独立于世界画林——独家画技、独特视角、独具气韵。展卷、挥笔、舞墨,写人物、造山水、描花鸟,皆充满妙不可言的中国气息。看中国画,须读画中“意”:画技里藏“道”,藏信仰,藏智慧,藏审美……

  • 泼墨:恣意挥洒的人生

    它诞生于安史之乱中的江南,大异于主流画论者们所欣赏的那种端庄中正的画风。然而,作为一抹异色,它却最终改变了中国艺术对美的界定。

    作者: 陈艺婕  

  • 留白 最大的世界

    如何用有限的画卷,描绘无限的空间?中国画大举“留白”,用笔墨的减法,赢得天地妙境。而这种以无胜有的艺术,更走出画外,成为中国人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作者: 周舒  

  • 写意 得意而忘形

    “写意”,明明是画,却称“写”意,书写的是中国哲学的精神。寥寥数笔,不描摹,不雕琢,不似而似,却含儒、参禅、藏道,心之所达即“写意”。

    作者: 严栾  

  • 烘托 侧写的真味

    鲜为人知的是,“烘托”这一技法,最初是中国画中专为刻画月亮而诞生的,即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后被文人们借用于写作的概念之中。而能衬托月亮又不违和的物体,莫过于绘制云遮月之景……

    作者: 正鲤  

  • 白描:天下绝艺

    不施任何色彩,单纯用线条去勾勒、描画出灵动的形象。白描,自北宋画家李公麟起,不再是半成品的“草稿”,而是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

    作者: 梁勇  

  • 《女史箴图》真实版“宫廷女子图鉴”

    《女史箴图》是早期中国画具有教化作用的代表作,是一幅教授宫廷女子如何修身齐家的长卷。经过顾恺之的妙手,丹朱着色,游丝走线,平淡无奇的教喻故事画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历久弥新,让人念念不忘。

    作者: 陈少龙  

  •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

    褒衣博带的士大夫,与卷发连胡的奚官,汇于一画,显示出北齐皇帝融合胡汉的政治抱负。而北齐争夺正统的努力,也尽在《北齐校书图》中展现。

    作者: 星辰  

  • 《明皇幸蜀图》金碧山水间的危机

    一次颠沛流离的逃难,如何被伪装成一场大型的帝王出游活动?金碧山水的壮丽辉煌间,暗藏着无尽的危机与无奈。

    作者: 韩辰  

  • 《读碑窠石图》 无字碑上的幽思

    萧瑟冬日,荒野之中。一位头戴斗笠的骑骡老人停下了脚步,他将手杖交给随侍的仆从,自己则微微抬起头,观看着面前的一通碑石。古碑螭首龟趺,高大矗立,却无任何字迹可循,令人不禁纳罕:老者在读什么碑……

    作者: 苏蘅  

  • 《唐十八学士图》 宋徽宗的野望

    《唐十八学士图》是宋徽宗赵佶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场雅集,与“十八学士登瀛洲”的典故有关。画中文人一起游园鼓琴、吟诗作赋、戏马观鹤、同桌而宴,表现出文人丰富愉悦的生活风情。宋徽宗自诩“跨唐越……

    作者: 朱勋  

  • 武元直《赤壁图》金人为何爱苏轼?

    两宋时期,南北分立,在北宋郁郁不得志的苏轼,却在北国风靡一时,文学、书画圈的名士,皆奉苏轼为宗主。画家武元直的《赤壁图》,正是这个时代下的特色产物。

    作者: 杨睿  

  •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留住那片山水

    一个城,两座山,一段友谊。书画一生的赵孟頫描绘鹊华之秋色时,每一笔青绿,每一处勾勒,都凝聚了艺术上的追求。随着卷轴徐徐展开的,不只是一片山水,更是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复古与创新之路。

    作者: 詹镇鹏  

  • 钱选《蹴鞠图》画里画外的快乐与忧愁

    1938年11月26日,上海著名书画收藏家吴湖帆的寓所中,迎来了一位友人。他为吴湖帆带来了两幅古画:一幅是黄公望的《剩山图》,此乃大名鼎鼎的《富春山居图》前段;另一幅则是张尺寸不大的人物画《蹴鞠图》……

    作者: 陶襄  

  • 《葛稚川移居图》王蒙的心事

    是隐居,还是出仕?在这幅经典的隐居题材绘画中,画家陷入了纠结。

    作者: 鸿不鸣  

  • 别号图 明代的“文人制造”

    嘉靖六年(1527年),“金陵三俊”之一陈沂要离开南京,为给他饯行,“东园公子”徐天赐召集了一场雅集,当日,雅士云集。

    作者: 辰月  夏林  

  • 会说话的“水发”

    古代社会男性蓄发、束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水发正是这一造型的夸张化,主要由男性角色使用。

    作者: 瑜韵  

  • 《七姬权厝志》 大时代中的女性悲歌

    这是一通荟萃名家手笔的碑刻——却用七名无辜女性的淋漓鲜血,浇灌出了一副副被粉饰的面容。

    作者: 李银奇  

  • 跟我拍文物 浮光

    紫禁城,明清两代皇宫,世界文化遗产。六百年绝世风华,如何用一张张照片来呈现? 《中华遗产》“跟我拍文物”全新策划,由故宫人带你拍“故宫的光与影”。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