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车”能源带来的新景观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8期 作者: 房田甜 

标签: 香港   玉门市   工业基地   工业地理   

风电,以新兴的绿色能源之名在中国急遽兴起,但在几年之后又突然遭遇大规模弃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与此同时,风电的审美价值在中国也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许多地方开始将“大风车”视为新鲜的风景宣传打造。当工业巨制与自然山川相逢,当新兴科技与古老文明遭遇,这些兴起于全国各地的风电场究竟能否成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景观呢?
蓝天之下、碧波之上,一片宛若神迹的“风车森林”突然出现在海天之间。不断旋转的风车叶片,扰动了海面上潮湿的空气,在风车后方冷凝成一道道白色的气流,气流不断汇聚,最终形成了这幅“云雾绕风林”的奇景。
供图/Aeolus
中国的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据国家气象局资料,全国陆上50米高度层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大于等于300瓦/平方米的风能资源理论储量约73亿千瓦,80米高度的风能资源技术开发量为91亿千瓦,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等条件的影响,我国的风能资源开发难度比欧美等国家要大。
截至2010年底,中国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82.7万千瓦,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到2012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共建设风电场1445个,风电场的分布遍布全国。我们选择其中部分风电场,从景观的角度分为三类(荒原风场、高山风场、海滨风场),标注在地图上,以供读者参考。

5月,我的朋友金格格在微博上上传了一张自己刚拍好的婚纱照。照片里一对幸福的新人在尚未全绿的草地上深情相望,远处的蓝天白云下竖着一台高耸入云的“大风车”。

格格的朋友们立刻在评论区盖起了高楼:“真有范儿。”“这是哪?”“很赶时髦啊。”“哪拍的?”……还没等格格回答,一个朋友在第8楼写道:“官厅吧?”

责任编辑 / 张璇 荀新平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