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 “天生桥”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4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地质地理   

第一次见到天生桥,是在广西乐业县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学稳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还有几位乐业的洞穴探险高手,乘竹筏去看一处喀斯特奇观——仙人桥。我们顺着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两岸的高山上到处是茂林翠竹,一路上还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这样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气氛轻松。
布柳河天生桥
好像一架双筒望远镜
这是广西乐业县布柳河上的一座天生桥,当地人称之为仙人桥。桥拱跨度177米,拱高87米,桥身长280米,桥宽约19米,按照专家的分类,这应该算是巨型天生桥。乐业县的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十分发育,地上峰林峰丛遍布,地下暗河溶洞处处。既然这里喀斯特地貌典型,溶洞普遍发育,那么作为溶洞塌陷后的残留——天生桥出现在这里就不奇怪了。这座天生桥除了规模宏大、气势夺人,它的造型也很独特,若是远看此桥与其他天生桥也相仿佛,但若坐船从桥拱之下仰头观看,便能看到其奇特之处——桥形如同一架双筒望远镜。这桥原是一条溶洞的一段,溶洞的顶盖有两处塌陷,露出了两块天空,很像双筒望远镜的两个镜片,两个镜片之间没有塌陷的部分就形成了这座横跨布柳河的天生桥。摄影/单之蔷

布柳河天生桥:它让我体验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第一次见到天生桥,是在广西乐业县的布柳河。那天一早,我和朱学稳教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还有几位乐业的洞穴探险高手,乘竹筏去看一处喀斯特奇观——仙人桥。我们顺着布柳河漂流而下,河水清澈,河谷幽深,河谷两岸的高山上到处是茂林翠竹,一路上还能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这样的景色令人心情愉悦,气氛轻松。

很快气氛就变了,竹筏好像进入了一处溶洞中,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原来仙人桥到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洞穴的大厅中,河流穿厅而过,只见一根根钟乳石像冰凌一样悬吊在大厅的顶部,大厅下有一堆巨石堆在河旁,还有燕子从厅中飞过,我们的竹筏停了下来。现在我眼前出现的就是喀斯特奇观——仙人桥。“仙人桥是当地人给这座桥起的名字,这类桥有个通名——天生桥。”朱学稳教授说。他稳稳地坐在竹筏的椅子上,对眼前的巨大天生桥无动于衷,因为他已经来过多次了。我却被这座天生桥吸引了:我看到这桥不仅仅是沟通河流两岸的一个通道,还是眼前这座大山的一部分。我记得当时的感觉是:一座山被挖空了,还挖出了两只大大的眼睛,两只眼睛之间的鼻梁就是这座天生桥——仙人桥。我们好像钻进了一个巨人的脑壳中,通过他的两只眼睛向外观看:我看到了蓝天白云,还看到鹰在天空中盘旋……

我已经忘记了自己是来看一座桥的。这座桥把我们吸引到这里来,不是为了让我们看桥,而是让我们看它怎样重新划分空间,怎样把天空和大地重新组合起来。这座桥已经不是为了过河所需,不是为了从河的左岸到达右岸,如果为了这样的目的,它没有必要这么高大,这么宏伟。

人类造桥,是为了过河;大自然造的桥似乎能引人思考,给人带来新的体验。仙人桥给我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呢?在这里我体验到了天空的深邃,大地的神奇……

有人说:一座桥会把天、地、人、神聚拢到一起,它承接天空,拯救大地,护送人旅,召唤神灵。现在我对这话有了体验,这就是我见到布柳河天生桥时的收获吧。

武隆“天生三桥”
世界罕见的景观
“天生三桥”所在的重庆市武隆县,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发育十分广泛的地方。这里有众多的溶洞,有中国最深的竖井,天坑、地缝也是这里闻名的景观,但最值得一说的还是天生桥。“天生三桥”说的是这里最有名的三座天生桥——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它们连续分布在一条名为羊水河的峡谷中,组成了一个天生桥群。这三桥的最大特点是高大,凡看过此三桥的人,未见有人表达过失望,观者无不被这三座大自然造出的石桥所震撼。有人说这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其实就现有的资料看,此三桥从桥高、桥拱高度、桥拱跨度、桥面厚度等方面在世界上也是居于前列的,而且这样高峻雄伟的几个天生桥能够分布得如此集中,形成天生桥群,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也正因为这样,武隆的天生桥群成功地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天龙桥
不仅仅是高大
天龙桥桥高235米,拱高84—123米,拱孔跨度20—75米,桥面厚度150米,桥面宽度147米。天龙桥是“天生三桥”中的第一座,它的特点除了高大外,其南边还有一个穿洞,其实那也可以看做是一座还没有发育好的天生桥。因此天龙桥不仅高峻壮丽,还复杂多样,充分展现了武隆天生桥的魅力。
摄影/单之蔷

武隆天生桥:溶洞的废墟,桥的坚强

像布柳河的仙人桥一样,中国大多数规模宏大的天生桥,都与洞穴有关,它们是洞穴残留的一部分。洞穴的形成又与喀斯特作用有关,喀斯特(karst)这个词本来是一个地名,是科学家最早进行这种地貌研究的地方。喀斯特一词意译的话,可译为:岩溶。岩溶有时是动词,指溶蚀作用,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侵蚀作用;有时是名词,指一种地貌现象,即可溶性岩石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岩溶地貌,如溶洞、天坑、石笋、钟乳石等。区分它是动词还是名词,要根据上下文确定。可溶性岩石主要是指碳酸盐类岩石,我国的西南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盐类岩石,所以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云、桂、川、黔、渝等地是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方。

解释完岩溶这个词,就可以说天生桥的分类了。天生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岩溶天生桥;一类是非岩溶天生桥。喀斯特意译为岩溶,下文中喀斯特与岩溶两个词不再做区分,视为一词。

黑龙桥
是桥还是洞?
黑龙桥的桥面宽度达193米,也就是说黑龙桥的桥洞长193米。黑龙桥的其他数据如下:桥高223米,拱高90—141米,拱孔跨度16—49米,桥面厚度107米。那么黑龙桥是一段洞穴,还是一段桥呢?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专家给出的答案是:黑龙桥是一座天生桥。
摄影/冉玉杰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专家张寿越教授在一篇文章的开头这样写道:“天生桥,或称喀斯特桥。”在张教授看来,天生桥大都是喀斯特桥,两者近乎于等同。虽然我国大多数天生桥都是岩溶天生桥,但确实有许多天生桥不是岩溶桥,如浙江、福建一带的丹霞天生桥: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天台山的石梁瀑布等。

占中国天生桥大多数的岩溶天生桥,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说岩溶天生桥不能不说重庆市武隆县的三座天生桥。武隆这个坐落在乌江岸边很寻常的一座县城,实际上是中国喀斯特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这里有许多喀斯特地貌景观之最:有中国最深的竖井,中国唯一的冲蚀型天坑……中国乃至世界最壮观的天生桥应属于武隆的“天生三桥”,这是分布在武隆县羊水河上的三座天生桥,它们已经进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但武隆天生桥是摄影师的铩羽之地。其虽为世界之最,但摄影师很难拍出它们的风采。迄今为止,我看到过许多摄影师拍武隆天生桥的图片,但都没有拍出我见到“天生三桥”时的那种感觉。

青龙桥
世界上最高的岩溶桥
青龙桥是“天生三桥”中的第二座,它是三座桥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国和世界岩溶天生桥中最高的。青龙桥桥高281米,拱高96—110米,拱孔跨度13—58米,桥面厚度168米,桥面宽度124米。桥下修建了一座人造石桥,好似绿叶一般,为了衬托红花——青龙桥的高大。摄影/单之蔷

虽然武隆是摄影师的伤心地,但却是地学家的圣地。当摄影师一个个铩羽而归时,正是地学家激情澎湃之时。看一下地学家对武隆天生桥的评价吧,就知道了此言不妄。如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专家朱德浩、陈伟海、黄保健是这样赞美武隆“天生三桥”的:“在1.5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出现三座规模巨大且属于同一地下河洞穴系统的天生桥,在世界实属罕见……在桥的总高度、桥拱高度和桥面厚度这3个天生桥最重要的数量指标上皆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武隆天生桥是地球上一处无与伦比的岩溶天生桥的天然博物馆。”

我看到武隆“天生三桥”时,最突出的感受是它们极为高大。我知道桥高超过200米的天生桥国内外其他地方还没有发现过,武隆三座天生桥的高度都超过了200米。三座天生桥的拱高平均都超过100米,这也是国内外其他天生桥难以超越的。

武隆“天生三桥”中的第二桥——青龙桥下有一座人造小桥,就跨越桥下河流的功能而言,桥只要这么大就够了。但是青龙桥要比这座桥高几十倍,体积大几百倍。长江上有横跨长江的大桥近百座,把这些桥的高度与青龙桥比一下,就知道青龙桥的高峻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净空高度为24米,净空高度最高的是苏通大桥,为62米。人做事有功利目的,自然却能做无功利目的之事,所以能做到尽善尽美,恢弘壮丽。

在武隆我注意到“天生三桥”中的最后一桥——黑龙桥与其他两桥不一样的地方:它很幽深曲折,也就是说桥下的桥洞很长,达193米,这已经超过了桥拱的高度(90—141米),也远远超过了桥拱孔的跨度(16—49米),这样使得黑龙桥看起来很像一段洞穴。那么问题就来了:黑龙桥到底算是一座桥,还是算做一条洞呢?

短小的岩溶洞穴有个名称:穿洞。天生桥和穿洞有何区别?为什么不把黑龙桥叫做黑龙洞?专家们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的方案。澳大利亚的岩溶地貌专家Jennings提出这样的区别标准:即阳光是否能到达整个通道。能,即为天生桥,否则就是穿洞。黑龙桥虽然有193米的桥洞长度,也就是桥面的长度,但是由于拱高90—141米,因此阳光还是能够照进桥下的桥洞内,因此黑龙桥是一座天生桥,不是一条穿洞。

许多岩溶地貌奇观都与洞穴有关,岩溶作用通过地下水系统在碳酸盐岩层的层理和裂隙中先是一点点地创造出洞穴通道,这是洞穴的童年;接着洞穴不断地扩大并树枝状地延伸,这时岩溶过程中的化学溶蚀作用强烈,碳酸盐岩不断地被溶蚀,洞穴通道进一步扩展,同时又不断地沉积,在洞穴中生成美丽的石笋和钟乳石等,这是洞穴的壮年期;接下来洞穴进入了老年期,洞穴开始出现崩塌,产生天窗、天坑等景观。当洞穴通道走到了生命的黄昏阶段,洞穴系统开始解体,这时候崩塌开始起主导作用。张寿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解释崩塌的原因:“一是洞穴原来是在全充水的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在水中受到的浮托力占顶板支撑力的40%,由于某种原因洞中的水减少,浮托力消除;二是靠近地表河流的洞穴因河水季节性的变化,时而干涸,时而重新淹没,这导致了岩石裂隙的扩张和洞顶的坍塌……”

天生桥大多是溶洞崩塌后的残留部分。因此说到天生桥,让我想起两个词:一个是“废墟”,一个是“猪坚强”。“猪坚强”是网友们给一头生命力极其顽强的猪起的名字,汶川大地震后它被埋在废墟下36天,被刨出来时,它还活着。天生桥是“桥坚强”,它的同类都坚持不下去,都死去了,消失了,最后只有它在溶洞的废墟中留了下来。

人造小桥愈发衬托
天生桥的高大
这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九洞天的一处天生桥。此桥虽然不如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高大,但它的跨度却胜于“天生三桥”,桥下有公路通过,很像都市里的立交桥。有趣的是,在此桥之下有人造的水泥小桥一座,两相比照,越发显得天生桥的高大。
摄影/单之蔷

水城天生桥:我全面体验过的一座天生桥

张寿越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道:“就现有的公路可跨越的天生桥而言,我国最高的,也是世界最高的,当属贵州省水城县金盆乡的干河天生桥。该桥桥面高出干河河床135米,桥面长30米,宽35米,桥跨度50—60米,拱顶厚度15米。”

贵州水城天生桥
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
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的这座天生桥,桥高135米,跨度60米,顶拱厚15米,桥面长30米,这座桥有一个前面提到的那些天生桥所没有的特点——桥面上有一条公路,能够通汽车。摄影/单之蔷

为什么说干河天生桥是有公路跨越的世界上最高的天生桥呢?因为张教授把它与世界上另外两座有公路跨越的著名天生桥进行了比较,一座是被誉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迹之一的美国弗吉尼亚州锡德溪上的天生桥,其跨度30米,高66米,桥拱厚12—16米,美国的交通要道第11号公路从桥上通过;还有一座是斯洛文尼亚天生桥国家公园中的大天生桥,其桥长20米,宽35米,水面至拱顶高度15米,拱顶厚度15米。这两座天生桥的数据显然无法和中国贵州省水城县的干河天生桥相比。

看了张教授这篇文章,我记住了干河天生桥这个名字。有一次我去贵州,和同事刘乾坤还有四川大学的冉玉杰教授开着一辆SUV车奔向了水城县金盆乡,我们要去看看干河天生桥。

金盆乡是少数民族苗族和彝族的聚居乡,一路上经常遇到身穿民族服装的苗族、彝族老乡,在老乡的引导下,我们来到干河天生桥旁。

有一处观赏干河天生桥的好地方,地势较低,正好能看到远处高耸的天生桥。此桥是东西方向的,太阳要落山了,夕阳照射在桥拱的一侧,景色壮丽。

晚上我们住在一家乡村小店里,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起床,又来到了天生桥边,这次我们决定下到峡谷里面,去桥下看看。我们在干河的河谷中沿着一条小路一直走到天生桥下,站在河床的卵石上,我仰望那桥:它悬在高空中,跨越的好像不是河流,而是天空。桥下的干河并没有干涸,有一条小溪在乱石的缝隙中汩汩流淌,我还拿出录音机录下流水的声音。

又在小店住了一夜。早晨从村里出来,我们顺着一条乡间公路一直走着。老乡说这条路从桥上通过,我们想去看看。据说过去桥上可以通行卡车,现在为了保护天生桥,已经禁止了卡车通行,但是农用的拖拉机和行人还是可以通过。走了半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桥上,路从桥面上经过,如果不去两边看,看不出桥上的路与别处有什么两样,桥的两边都没有桥栏,也没有任何提示:两边就是深渊。只是桥的一侧是一些起伏不平的岩石,这些岩石是此桥所在的这块巨石的一部分,这巨石桥又是地壳这块更大巨石的一部分。 

据中外岩溶地质学家考证,水城天生桥属世界上最高的公路天生桥。来到桥下,可以看到河谷里有一条小溪在乱石中潺潺流淌,这条小溪怎么会有力量切开这道峡谷?显然曾经有一条大河在河谷中奔流,这条河谷和横跨其上的天生桥都是它的作品。
摄影/冉玉杰

当我战胜恐惧接近了桥边,却不敢站起身向下望去,只好趴下,爬到桥边一块凸起的岩石上,探头向下望去。135米的拱高(大约50层高楼的高度)这回有了切实的体验,感觉很高很高,有点儿站在摩天大楼之巅的感觉。

奇怪的是,桥的另一边竟然生长了一些树木和灌丛,我忽然这样想:一个外乡人顺着这条路走到这里,他并不知道两边就是135米的深渊,假如他向路边的树木和灌丛走去,一脚踏空,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落入了一个深达135米的深渊……

正想着,刚好一对老乡夫妇肩扛着锄头从桥上走过,还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我真想问问他们,有没有人从桥上失足落下,但他们已经走远了。

现在想来:诸多天生桥中,水城县的干河天生桥是我全面接触,留下记忆最深的一座桥。

乌恰天门:谁也想不到它是世界第一

新疆乌恰县的东南方向有一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天然的石拱门,称为乌恰天门;也有人称之为阿图什天门,因为这个天然石拱门所在的大山位于乌恰县和阿图什市的交界处;还有人称之为希普顿石拱门,因为1947年,英国探险家艾瑞克·希普顿发现了它。

这座石拱门在山下看像一弯新月,当你爬到山上来到它的脚下时,就会发现这座拱门十分高大,那么它到底有多高呢?据测量这座拱门高达360米,据说这个数据是1990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派人测量的。这是目前有资料显示的世界类似拱门中最高的。

非岩溶的天生桥
我国大多数天生桥是岩溶作用形成的,岩溶作用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碳酸盐岩)进行的化学溶蚀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机械崩塌为辅的地质作用。在可溶的碳酸盐类岩石分布地区,天生桥一般为岩溶天生桥,在其他性质岩石的分布区,天生桥被称为非岩溶天生桥。位于新疆阿图什市和乌恰县交界处的乌恰天门,或称阿图什天门或希普顿石拱门高达360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高的天然石拱门。其实它也是一座天然形成的桥,但一般不叫天生桥,而叫拱门,二者主要用生成的原因来区别。天生桥一般是流水的岩溶作用或水流的机械侵蚀造成的;而拱门大多数产生在干旱区中,是因为风化和风蚀作用所致。
摄影/赵磊

我去这个拱门时,先是从阿图什沿新疆309省道出发,在一个叫帕托的小镇附近离开省道,向西在戈壁上行驶一段路后,然后进入一个干旱的峡谷。进入峡谷后,我们开始徒步登山,峡谷时而宽阔些,有几十米的样子;时而十分狭窄,仅容一人侧身而过,有时遇到一个陡壁,需借助于梯子才能通过,有时需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一个陡坡。

一桥两窗
织金峡谷中的大天桥
欣赏天生桥,不能只盯着桥身看,而应把它与周边的景观组合起来看,将它看做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系统就是溶洞。我国大多数的天生桥都是从溶洞演变来的,它们原本是溶洞的一部分,后来溶洞的顶盖不断地崩塌,有的地方露出了天空,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残留的部分就成了天生桥。站在贵州织金大峡谷中的大天桥下抬头仰望,好像推开了两扇窗户,看见了洞穴外面的天空,这两扇窗户就是溶洞的顶盖不断地崩塌,最后露出了天空的结果,专家们用“天窗”来称呼这种景观。此时的天生桥只不过是两扇“天窗”之间的“窗棂”或者说是“两边崩塌后残留的部分”。这种形态的天生桥和两边的天窗的组合,可以看做是天生桥景观的一种类型——“一桥两窗”。摄影/冉玉杰

天门已经遥遥在望,但是很小很小,随着我们的攀升,它在视野里越来越大,当天门近在眼前时,还有一个近似于70度的陡坎横在眼前,直到爬上这个陡坎,天门才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形态如此完美的拱门,高与宽的比例即使是由人设计也未必能如此地匹配,好像一个完美的陡峭的抛物线:一条曲线向天空射去,又完美地落下。通过拱门高挑的门洞,我看到落日的余晖照射在对面的山峰上,把山体染成一片金黄……

从我们站立的方向看,这个拱门显然没有360米的高度,但从对面看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对面是深不可测的峡谷,目前还没有人能从对面的深谷接近这个拱门。

山上一座无名的天生桥
在去贵州织金县织金洞的路上,看到路边一座天生桥坐落在高高的山上。天色已近傍晚,夕阳的光辉洒在这座精致的天生桥上。它曾经是地下溶洞的一部分,在地壳的运动中逐渐被抬升起来,在抬升的过程中,溶洞停止发育,逐渐走向了消亡,最后只留下这样一段,像一个符号,或者说像一个纪念碑竖立在那里,缅怀它作为溶洞曾经有过的青春岁月。摄影/单之蔷

地质专家范晓曾经把中国的西部和美国的西部比,他认为很相像,都有干旱区。但是有一点既相像,又不像,美国西部的犹他州有许多天然的拱门,中国西部则很少见到,乌恰的天门是一个特例。

不过乌恰的天门提出了一个问题:就形态而言,拱门与天生桥很相像,那么为什么不称呼乌恰天门为天生桥呢?

专家们是这样把二者相区别的:天生桥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和溶蚀造成的,而天然拱门的形成则是由于其他原因,如风化、风蚀等作用。因此天生桥似乎应该出现在降水量大的湿润地区,拱门则出现在降水量小的干旱地区。

九洞天:一河九窗
贵州省大方县有一处景观,当地人叫它“九洞天”。这“九洞天”与几个天生桥的组合有点相像,但不能叫天生桥。这种景观也和天生桥一样是由一段溶洞演化而成,不过这次溶洞崩塌的不是“顶棚”,而是“侧墙”。一段溶洞的“侧墙”不断地崩塌,最后有几处地方露出了天空,像是推开了一扇扇窗户,阳光从一处处“侧窗”照进黑暗的溶洞中。因为“窗”开在侧面而不是顶棚,因此窗与窗之间残留的部分在侧面,无法称之为“桥”,这种景观也不能看做是天生桥与天窗的组合。由于溶洞中流淌着暗河,因此这样的组合可以看做是“河”与“窗”的组合,这段溶洞共有九个窗,可称之为“一河九窗”。
摄影/冉玉杰

贵州湄潭天生桥:有江南园林的味道

无论是武隆的“天生三桥”,还是乌恰的天门,给我的感觉都是自然的奇观,与它们相遇的时候心灵都会受到震撼。但贵州省湄潭县的一处天生桥——天门洞给我的感觉却是不同的,当我看到它时,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由欣赏优美产生的愉悦。

来到了湄潭县,看到的是青山绿水。我知道抗战时期浙江大学曾经迁徙至此,也可能这一带的自然条件较贵州其他地方更有利于人的生存。

天门洞:贵州湄潭的天生桥
照片中的天生桥坐落在贵州省湄潭县。与其他天生桥比起来,它并不高大宏伟,但很优美。洛安江在此穿洞而过,桥下满是碧绿的江水,水深30多米。由于下游是水库,这里已经变成了湖。湖水清澈,林壑幽深,一道巨崖,分开绿水,中有一洞,霍然打开,时有扁舟划水,鱼鹰掠过。此桥向南北方向延伸,早晨太阳从东面升起,照射在桥的东面一侧(上),谁会想到桥的西面(大图),原本逆光的一面,由于桥洞的存在,让阳光穿洞而过,形成了光柱的效果。光与影在水面上留下了动人的图画,恰在此时,一艘小船闯入了画面。摄影/单之蔷

早晨6点半左右,我们乘坐着一艘小船去这里的一处天生桥——天门洞拍摄照片。太阳还没升起,摄影家所喜爱的曙暮辉已经在天边浮现。这里是洛安江和湄江的相汇之处,两江相汇后向湘江流去,这湘江不是湖南的湘江,而是乌江的一条支流。江的下游有一个名为角口的水电站,大坝把江水拦住形成水库,水库的库尾回水一直到达我们所在的地方,因此我们的船虽然行驶在峡谷之中,但是水面极其平静,好像湖水一样,我们要寻访的天生桥——天门洞就挺立在江水之中。它像西湖中的断桥一样,当然要比西湖断桥高大得多,桥拱大约高出水面50米,桥拱的跨度也大约50米。我们打算从天门洞下穿过,到桥的东面去,因为按照摄影的惯例,桥的东面,正迎着早晨的阳光,而我们所在的西面,阳光照射不到,还是一片模模糊糊的黑暗。穿过桥洞,来到了桥的东面,果然这边的光线要好得多,阳光正好照射在桥的侧面,那上面石灰岩的层理和裂隙都清晰可见,一切都在阳光下,我们都在忙着拍照。我觉得拍出的照片从科学的角度看,很清晰地展示了这座天生桥的形象,但是从摄影的角度看,照片有些平淡,没有光与影的效果,很难打动人心。一会儿时间大约到了7点,太阳已经射出了它的光辉,但还隐在山的后面,没有露面。忽然船工说他兜里揣着一把钥匙,现在必须回去开门。我们有些不舍,悻悻地收起了相机,随船工回去。

没想到,奇迹发生了。当船穿过天门洞,重新回到桥的西面时,原来黑暗的逆光中的山体与桥,被穿过天门洞的一束放射性阳光点亮了,你可以想象阳光穿过桥洞照射到水面的情景:水面波光粼粼,桥面上的岩石也展现了它的纹理、凸凹和质感。恰好一艘小船穿过桥洞向远方划去,船桨抬起、落下,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穿过桥洞的阳光正好成45度角照射在小船上,好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这不正是摄影家一再追求的“耶稣光”吗?

我们纷纷拿出相机,按动快门。我知道我要找的光与影找到了,我要找的能够打动人的照片出现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带有许多天生桥,有人统计过大约有24座。而且这里的天生桥大多优美动人,小巧玲珑,我看过一些图片,图中小桥流水,很有苏州园林的味道。

责任编辑 / 李欧  图片编辑 / 孙毅博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