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墓壁画透露的秘密
一千年前中国就『一国两制』了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5年第04期 作者: 路卫兵 耿艺 葛蔼 

标签: 历史地理   文化地理   

作为中国北方一个极为特殊的王朝,辽朝对中国的一大贡献是推行了『一国两制』,启发了后人的治国智慧。如今,在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的辽代墓葬里,那些屡经劫难幸存的壁画,就像无声的『老照片』,鲜活逼真地反映了辽代『一国两制』下与众不同的贵族生活与市井百象……
汉人文官替辽墓“守门”
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张世卿墓
张世卿墓前室南壁“门吏图”,
有两个持杖相对的文官门吏。“门吏图”的侧面是“散乐图”。这里的门吏和乐工全部由汉人组成,他们都身着汉服,头戴幞头(当时汉族男子的典型头饰,俗称“乌纱帽”),其中乐工演奏的也是汉乐。有意思的是,他们身穿的是圆领窄袖汉式长袍,“窄袖”是契丹族服饰区别汉族服饰的明显标志,这表明辽代的汉服吸取了契丹族的服饰特点,袖部逐渐趋向于窄袖。“散乐图”由11人组成乐队,1人表演舞蹈。乐队每人手持一种乐器,有琵琶、大鼓、腰鼓、笙、笛、箫、拍板,场面壮观。散乐是一种通俗的大众音乐,听散乐是辽代汉人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
辽墓壁画反映了“一国两制”下契丹与汉族互融的鲜明特点
孙建华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辽代契丹族的政治中心和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内蒙古地区,如今有大批的辽代遗址、墓葬被发现,其中有许多内容丰富多彩的壁画墓,是研究辽代绘画艺术、政治经济、社会风情,特别是“一国两制”的重要资料。辽代契丹贵族风行厚葬,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享受和习俗都要带到阴间世界去,在墓室里绘制了壁画。
辽朝初期,中原文化进入契丹社会,汉族文化题材和内容被引进壁画中。到了辽朝中、晚期,壁画题材基本契丹化,出现游牧、出行、饮食、起居、马球等契丹本土风情的内容,还有祈祷墓主人进入极乐世界的仙鹤、祥云、星辰、迦棱频伽以及门神、四神等中原文化和佛教内容题材。
壁画中,表现墓主人生前显赫荣耀生活的内容有人物画像,主要是墓主人生前的臣吏、侍卫、奴仆、伎乐等。其中单人画中臣吏、侍卫、奴仆的画像,有契丹族也有汉族。从穿戴服饰,可看出臣吏像品秩的高低之分。契丹臣吏的装束是身穿圆领窄袖长袍,腰束革带或蹀躞带,脚穿靴,髡发。按照品秩高低,服色有绿色、黄色或赭色、褐色等。汉族臣吏的装束是头戴展脚或交脚幞头,身穿交领宽袖长袍,服色有绛、赭、青、黄等,腰束革带。
辽墓透露了辽代官员真实的生活
张世卿墓剖面复原图
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墓室内有仿木砖雕柱子,柱子上承普柏方和阑额,再上为斗拱,到此开始收砌成穹隆顶。墓室做工精美,展现了辽代建筑艺术风格。张世卿是辽代归化州(今宣化)富有的乡绅,因为乐善好施,被辽帝授予官职。考古学家宿白认为:“张氏家族墓壁画内容丰富,表现了辽金时期中下层官吏生活的各个方面,壁画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这一阶层的汉人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辽墓壁画显示契丹和汉人之间的“混搭习俗”曾风靡一时

3月的河北张家口市,仍是春寒料峭的季节,西北风吹在脸上带来冷硬的触感,我急忙将外套的帽子套在头上。此刻,我行走在宣化区下八里村北面空旷而肃杀的田野上,远处起伏的山峦上隐约现出长城的影子。我来到宣化这座著名的历史“边城”,是去探访这里的辽代墓葬壁画。

曾几何时,建立强大辽朝的契丹族,是中原汉族史籍里一个挥之不去的“符号”——从某种意义来说,它代表的是蛮荒、杀戮与征服,我曾对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辽朝的那段历史“耿耿于怀”。现在我所在的宣化恰恰就位于燕云十六州。那时这里的汉人都臣服于辽朝的统治之下。按照俗套的逻辑推测,宣化一定会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压迫的民族斗争。而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呢?直到看了辽墓壁画,我才惊讶于过往的孤陋寡闻:我们对辽朝有过太多的误读,它的精彩远远超出想象。

责任编辑 / 雷东军  图片编辑 / 宋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