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辽河老街 老照片中的“东北第一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0年第01期 作者: 曹辉 

标签: 工业地理   基础地理   历史地理   

因占据辽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营口在清末被迫成为东北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跨海而来的巨舰遮住木船的帆影,带给近代营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而过去的西大街,现在被称为辽河老街的区域由于背靠渡口首先被大时代裹挟进场,演绎了清末民族工商业跌宕起伏的兴衰史,也成就了一个近代的营口城。我们用清末老照片还原了这段悲喜交加的渤海码头传奇,虽然辽河航运的黄金时代已经谢幕,但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
大辽河承载着营口人无法割舍的历史情怀
驻足在营口的滨河大街,眺望一路奔向大海的大辽河,空荡荡的河面上偶尔漂过一两艘船只,早已不见百年前木帆船与轮船竞流的壮观场景。这条名为大辽河的河流,1958年后就跟辽河干流失去了联系,实则为浑河和太子河并流之后的河段,但一个“辽”字却承载着营口人无法割舍的情怀。而大辽河畔,就是昔日东北最繁华的国内贸易港口:辽河老街。随着辽河航运的衰落以及市中心的东移,辽河老街失去了港口的功能,只有残存的三十来座清末商业建筑还保留着“关外上海”的往日记忆。

被“遗忘”的东北第一港

营口博物馆的馆长阎海对辽河老街的关注是从12年前开始的,当时这里还沿用着清朝的地名:西大街。在当时的营口人眼里,西大街就是“危房”和“棚户区”的代名词,被列入拆迁的范围。营口市的文保人士听闻之后,联名向政府写信呼吁保护这片街区的建筑。这可能是建国后西大街第一次成为营口的话题中心,人们开始了解到,原来这条被冷落的街道,在百年之前曾是东北最繁华的港口。

政府开始组织专家对营口市内近代建筑进行考察,阎海和同事们拿着清末的历史地图,经过大量走访和调查,才明确了大辽河沿岸每一座近代建筑在百年之前的身份,他们发现这些看起来岌岌可危的老建筑,就是当年的绸缎庄、银号、粮油坊、运输公司……建筑风格中西合璧,集中了国外的古希腊式、巴洛克式和中国的山西票号、南方天井、东北大院等各种风格,堪称“近代商铺博物馆”。

责任编辑 / 袁玥  图片编辑 / 马宏杰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