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天上画了条龙? 火箭发射如何制造 “第二类天象”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5年第07期 作者: 陈肖 

标签: 天文地理   

“龙形光影”突然掠过天际,“蓝光漩涡”如星系倒转般闪现,“发光水母”拖着触须悬停在空中……近年来,诸如此类的神秘天象被频繁观察记录,有人猜测是科技进步让我们捕捉到了此前忽略的自然奇观,也有人将其归为UFO引发的“第二类天象”。实际上,这些神秘天象,确实不是自然形成,但也并非来自外太空的神秘访客,它们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使者”——火箭,穿越大气层、释放尾焰时,在苍穹中绘制的“天象画卷”。
近年来,全球航天事业正迎来一波新的发展高潮。各国的“国家队”、“民间队”纷纷下场,让火箭发射这项曾经离普通人非常遥远的“高大上”活动,变得越来越“日常”,看火箭、拍火箭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大多数人“追火箭”的观察主体还停留在火箭发射场以及火箭本身之上时,有人另辟蹊径,开始关注火箭出的“周边”——当火箭升空后,天空中显现出种种绚丽奇景:异样的彩晕、不明的闪光、奇特的云迹……摄影/张敬宜

“太空水母”与“星系漩涡”,“第二类天象”其实是“火箭天象”

1972年,美国天文学家约瑟夫·艾伦·海尼克在《经历UFO:科学调查》中,归纳自己对UFO(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出了人与外星访客的三类接触:第一类,目击UFO;第二类,UFO造成了相关的物理反应;第三类,与UFO进行直接接触。后来,这套分类体系随着众多科幻小说、影视作品的演绎,被广泛传播,获得了普遍接受。

所以,当发光的伞状结构舒展于夜空边缘,下方拖曳着“触须”,仿佛巨大的“太空水母”在天幕中赫然浮现时;当夜空中突然出现“星系漩涡”,螺旋逐层展开,旋转着淡出天际时;许多人认为它们绝非自然现象,而是UFO“第二类接触”引发的异常天空现象,将其称之为“第二类天象”,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对我们这些常年拍摄火箭的摄影师来说,造成它们的飞行物并非“不明”,而是太“明”了,那就是火箭。因此,这些“第二类天象”更准确的称呼,其实是“火箭天象”。

责任编辑 / 张璇  图片编辑 / 高新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