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62期
2025
10
  • 10月 毒蛇呼呼吹海风,螳螂截胡傍猪笼

    10月凉快些了,有一类危险动物变得活跃起来——眼镜蛇科的毒蛇。珠海地区眼镜蛇科的毒蛇有4种:舟山眼镜蛇、银环蛇、金环蛇和环纹华珊瑚蛇,在珠海近岸的百余座岛屿上多有分布。珠三角的冬季不算太冷,但……

    作者: 刘昭宇  方文捷  

  • 中国 淡水大鱼

    本世纪初,我国多条江河一度濒临生态崩溃,大鱼们只能苟延残喘。所幸近年随着治污、禁渔等工作的开展,特别是长江流域从2021年起全面实行“十年禁渔”,多种大型鱼类的种群目前正在迅速恢复。

    作者: 陈江源  

  • 中华鲟 “长江鱼王”前路漫漫

    以民族为名的中华鲟, 素有“长江鱼王”之称, 是长江濒危鱼类中的旗舰物种。 近几十年来, 这个古老的物种命运多舛。 历经社会各界的多年保护之后, 它们的未来却依然飘摇不定……

    作者: 赵刚  

  • 鳇鱼 中国最大淡水鱼沉浮录

    论体型,谁是中国淡水鱼王?单看实测数据,生活在东北黑龙江的鳇鱼已然遥遥领先。如严格限制“纯淡水”,剔除可匹敌的“长江双雄”中华鲟和白鲟,“鱼王”桂冠非鳇鱼莫属。时至今日,鳇鱼还有活跃的野外……

    作者: 刘莹  

  • 青草鲢鳙 最“亲民”的鲤科四巨头

    青鱼、草鱼、鲢(俗称白鲢)、鳙(俗称胖头鱼、花鲢)这“四大家鱼”,撑起了国内淡水鱼市场的大半江山,为中餐贡献了无数美味佳肴。它们能在上千种本土淡水鱼中脱颖而出,到底有何出众之处?为此,《博……

    作者: 董子凡  

  • 哲罗鲑 “湖怪”魅影,冷水煞星

    本世纪初,“新疆喀纳斯湖怪”曾被众多媒体渲染,成为国内最著名的神秘生物之一。多年来,人们始终没找到“湖怪”存在的过硬证据,但对其身份的推测,大都指向一种真实存在的大型猛鱼—被誉为“冷水之王……

    作者: 李宇翔  

  • 中国“树口”普查

    “我们的森林里有多少棵树”,科学家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今年4月,来自北京大学的郭庆华教授团队给出了答案——1426亿棵。此外,他们 还绘制出第一幅高精度的中国树密度地图,展示了我国的林木“家底”。《……

    作者: 郭庆华  

  • 远观泥滩晒鱼干 近看肥饺萌又憨 辽河口斑海豹群像写真

    提到海豹,大多数人总会先想到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其实我国辽宁和山东沿海,就有野生海豹出没。本刊在2021年10月号,曾报导过山东庙岛海域的海豹调查项目——那里春季出现的海豹,多是繁殖洄游路过。而它们……

    作者: 咸凯伦  

  • 螳螂打拳为哪班?

    巨腿螳是螳螂家族的“拳击”明星,它们的“双刀”不但特化膨大,没事儿还会像拳击手那样挥舞“拳头”。半个世纪以来,它们的打拳行为,被猜测为向同类发送识别信号,避免彼此相残。可2025年4月,中国农业……

    作者: 李原朗  

  • 去泰国雨林上生态课

    本文作者是哈佛大学的生物学博士,今年他刚刚回国当大学老师,就带学生去泰国的热带雨林里上生态课。在那里,他们不仅可以体验雨林中的沉浸式学习,还能收获异域风情和国际教育的多样性

    作者: 王正阳  

  • 《坤舆全图》康熙皇帝的博物读本

    画里乾坤栏目之前解读的画作都是艺术品,本期这幅“画”却比较特殊:这是一张三百多年前的中文版世界地图。不过,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地理信息,还包含着许多博物知识,几乎是一本浓缩的自然课本。

    作者: 官栋訢  

  • 硼 恶魔“蝙蝠”?工业新星!

    除了食品安全新闻里“臭名昭著”的硼砂,硼元素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从坚硬锋利的刀具、华丽精致的珐琅彩,到化工领域的高性能催化剂、军工领域的大国重器,硼就藏在我们身边各个角落。

    作者: 徐欣宇  

  • 中国枣江湖

    民谚讲:“八月十五枣落竿。”中秋、国庆节前后,是鲜枣的最佳采摘期。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中国水果,枣对中国人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不过,曾经我们更熟悉它变成干红枣的模样,如今却已有品类繁多的鲜枣……

    作者: 电鳗  

  • 鲍鱼壳上的怪房客

    近年随着养殖业和物流业发展,曾贵为奇珍异馐的鲍鱼,也登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处理鲜活鲍鱼时,或许你会被鲍鱼壳上的“附赠物”吓一跳—密密麻麻、疙疙瘩瘩,好恶心!其实,它们都是正经海洋居民,让……

    作者: 罗腾达  

  • 捏一节“树枝”造桥

    要说平常最容易见到的拟态昆虫,那一定是尺蠖(huò)幼虫。只要有植物的地方,就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什么?你从来没见过尺蠖?那肯定是因为这些家伙伪装得太好了,也许你每天都和它擦身而过呢。

    作者: 唐志远  

  • 甘菊 花叶甘美傲金秋

    甘菊,生于我国北方及华东、西南部分地区,常见于山坡、河谷、荒地草丛中。甘菊是菊科草本植物,叶互生,二回羽状分裂;头状花序,伞房状排列,花黄色。甘菊可栽培用于观赏,嫩叶也可食用。

    作者: 王辰  

阅读本期完整内容

使用微信扫一扫开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