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表测影到象天法地 中国人居环境里的天文秩序
当东方的地平线上微微泛起一丝鱼肚白,我意识到关键的时刻到了。手中相机的快门声咔咔响个不停,生怕错过某一个瞬间。在探寻古人观天奥秘的过程中,有无数个日子就是这样伴随着日出开始的。
太阳,在今天的教科书上被描述为一个由等离子体与磁场相互交织的巨大球体,不仅为地球提供着光和热,也为人类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社会秩序。

摄影师所站的位置,恰好让他在2025年7月7日(小暑)那一天的早晨,看到太阳从陶寺观象台最北端的狭缝中升起。然而,如果陶寺时期的人站在观测点上观察,这是太阳夏至时升起的位置。除了最南边的缝之外,从观测点圆心上来看,一年之中的日出方位均限定在这些狭缝之间。2008年,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队长的何驽在《古代文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陶寺中期观象台实地模拟观测资料初步分析》的文章,介绍了自2003年12月22日至2005年12月23日期间在陶寺观象台原址进行的为期两年模拟观测的情况,模拟观测证实了考古学家之前的猜想。这张图上所标示的文字信息源自何驽的文章,其中除了冬至、夏至以及春、秋分之外,陶寺时期的“时令”,则是何驽对“陶寺太阳历法”的猜测。摄影/薛俊
《易经》有言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对“天人关系”最朴素的解释。既然“天”与“人”之间存在如此密切的关联,那么我们所居住的地理空间,包括人类所构建起的人居环境,自然也是概莫能外的。因此,中国先民又创造出了“象天法地”的思想,“天”与“地”这空间中的两极紧紧联系在一起。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