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绝色,“最美丹霞”有力的挑战者
        收到编辑发来的最美丹霞挑战者名单,颇有些意外,但细思却又觉得有其合理性。从冯景兰先生于1928年在广东丹霞山提出“丹霞层”,1939年陈国达先生提出“丹霞山地形”,中国地质学家们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已近百年。这一百年中,对丹霞地貌的概念定义、边界认定、内涵阐释早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由中国学者发现并命名的地貌类型并不多,丹霞地貌可以说是影响最为深远,也是在旅游中应用最好的,它甚至成为一门公众科学。

2022年2月,温宿县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晨光刺破天际,将天山托木尔大峡谷的赭红岩璧染成金红,沟壑间的残雪与暖色岩壁交相辉映,宛如大地泼洒的绝美油画。阿克苏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天山南麓的多个红层峡谷中,尤其以温宿大峡谷、库车大峡谷发育的深切峡谷型丹霞地貌为特色,这里是天山最高大山系与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交会、天山规模最大的冰川融水与最大的内流河交汇、最深厚的白垩纪古近纪甚至新近纪河湖相红层上覆最广阔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地方,造山运动差异升降明显,沉积厚实、抬升快速、侵蚀厉害、雕琢彻底、造型绝美。摄影/李涛
丹霞地貌在公众中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科学家们的发现研究、科普推介固然重要,但传播也是关键。这其中,《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于2005年推出的“选美中国”特辑和2010年“中国丹霞”成功申遗是具有标志性的两件大事。这不仅是对丹霞地貌最广泛的公众科学传播,也是丹霞地貌最为成功的一次“国际公关”。从此“丹霞地貌”不再是一种生涩的地理科学名词,而成为一种可观、可体验的奇观、奇景。它从科学名词变成了“景观美学”名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