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鲸和北极熊,都是北极海冰退化的“受害者”
一角鲸的天敌除了虎鲸外,还有北极熊,有时北极熊会猎捕浮上水面呼吸的一角鲸(上图)。不过,这两种生物的同框还有其更深的内涵。一角鲸和北极熊作为北极特有的两种海洋哺乳动物,特别容易受到海冰退化的影响——前者在冰面的深水中捕食、依靠浮冰间的冰窟窿换气,后者在冰面上捕食,对于它们来说,大面积的海冰损失将转化为较高的运动成本,从而导致更多的能量消耗以及更多的生理影响。这些物种特有的生理限制和对极地海冰的极端依赖,使它们共同成为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内气候变化的哨兵。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是摄影师陈刚的福地,他在这里连续拍摄到了多张精彩的雷暴图片。画面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牧羊人赶着羊群,行走在茫茫的草原大地上。远处的天空却升起了巨大的雷暴云,云底降下了暴雨,还伴有电闪雷鸣。雷电交加的场景,似乎丝毫没有引起牧羊人和羊群的注意,牧羊人仍在专注地策马赶羊,而羊群则只顾埋头啃草。在一般人看来,雷暴是一种恐怖的天气现象,但在牧羊人看来,正是雷暴带来的降水,才浇灌出了肥美的草原。摄影/陈刚
一角鲸的牙齿中记录着北极环境的变化信息。这是因为,长牙每年都会生长,通过分析它们,研究人员可以收集像树木年轮一样的定时生理信息。丹麦奥胡斯大学的生物学家卢恩·迪茨等人通过分析10根一角鲸长牙中的稳定同位素和汞浓度发现,在1960年到2010年间,一角鲸的饮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当海冰水平一直很高的时候,一角鲸很可能以北极鳕鱼为食,这些鳕鱼在海冰环境中繁衍生息,还有像比目鱼这样的鱼类,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更高。1990年后,随着海冰开始减少,数据显示一角鲸转向了食物链下游的不同猎物。科学家们推测,这些变化与北极环境的快速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影响有关。图为被猎捕上岸的长着双长牙的一角鲸。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石板滩摩崖造像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马家岩村
在通江县文物局的后院里,有一龛初唐的造像,保存极其完好。这龛造像是在修筑公路时开山取石,无意中将岩壁上的造像震掉到了河里。文保单位将此龛造像打捞后放于文物局的院中,并用钢板将其固定。虽然这龛造像无明显的题记,经学者对比纹饰研究,判断它大致开凿于初唐。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黄河口,鹤之乡
黄河口,被人们誉为鹤之乡,不仅因为这里汇集了7种鹤:白鹤、白枕鹤、白头鹤、丹顶鹤、灰鹤、蓑羽鹤和沙丘鹤。更因为这里是白鹤的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栖息地,还是我国丹顶鹤越冬地的最北界与繁殖地的最南界。在近两年的候鸟迁飞季,观鸟爱好者在这里多次发现超过千只的白鹤、灰鹤种群和超过百只的丹顶鹤种群,是观鸟界难得一见的胜景。照片中是一个白鹤种群,黄色的是它的亚成体。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对鸻鹬类候鸟而言,广袤而空旷的苔原危机四伏,天空和地面都有各种捕食者。无论成鸟还是雏鸟,鸻鹬类都擅长趴伏在地面,依靠背部具有伪装效果的花纹来保护自己。而且它们的羽毛纹路通常都与各自偏好的生境类似。通常在比较干燥、植被简单的生境中繁殖的红腹滨鹬成鸟,背部深红色、灰白色和黑色为主的斑纹与周围各色的地衣、茎叶以及花朵的配色相近,它们的雏鸟也生有灰黑色的羽毛,不仔细看很难发现。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图中,佛教的释迦牟尼与道教的元始天尊并坐在一起,这是一龛佛道合龛。左侧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右侧元始天尊头戴芙蓉冠,身着道袍,佛弟子、菩萨与道教的天尊、女真分立于两侧,为研究“佛道合龛”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南龛石窟
时间:唐代至民国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南龛路
巴中的大多数石窟开凿于山野间,而南龛石窟并非如此,它坐落于巴中城区南边的化成山上,与闹市区仅相距两公里,宛若一方静谧的天地。循山而上,古木参天,昔日的烟火气已远去千年,而栩栩如生的造像向我们昭示着大唐的故事。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自古至今,一角鲸的“长角”都受到人类的追捧
一角鲸独特的长牙自古至今都受到人类的追捧,数个世纪以来,人们一度认为它有药力,甚至魔力,这对一角鲸而言绝非幸事。早时,欧洲王室喜爱一角鲸的长牙,认为这是天赐之宝,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收到一根价值一万英镑的一角鲸长牙,这笔钱在那个时代能买下一座城堡。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巴中石窟中罕见的唐代道教龛
佛尔岩垣摩崖造像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通江县杨柏镇贾村观村
盛唐时期,佛教造像之风愈演愈烈,信众开始大规模增加,道教为了传播自身的教义,也纷纷效仿佛教开窟造像,由于缺乏独立的造像仪轨,虽是道教龛,但仍带有明显的佛教造像风格。3号龛中的元始天尊头戴芙蓉冠,身着圆领长袍,两胁侍女真人手持笏板,脚穿云头鞋,浑身璎珞着菩萨装。由于地处荒野无人看护,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这龛造像,安装了一个高约十余米的铁笼将“菩萨”锁了起来。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海中的驭尸匠:玩转樽海鞘的躯壳
慎看起来面目狰狞,习性令人毛骨悚然,它们会杀死樽海鞘,并将其空壳当成育儿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慎是非常称职的妈妈,会尽其所能给孩子提供着舒适安逸的环境,含辛茹苦地抚养它们长大。当雌性慎准备繁衍后代时,就会提前准备好一个大小适合的“樽”,然后在其中静等宝宝出生。雌性慎与其他端足类一样,胸部都有一个叫做“育卵囊”的结构。卵发育成熟后,慎妈妈就会把卵产在“樽”中,幼体在安全屋中不断发育成长。
图是一只顶着樽海鞘躯壳的船蛸,船蛸的一大特征是喜欢顶着东西游来游去,有时候,它们还会从慎手中抢夺樽海鞘的空壳。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在万物寂灭的北极,一角鲸是因纽特人赖以为生的基本资源
一角鲸的神秘在于它们生活的那片海域,那是地球北极漫漫的冰海。它们在冰海中游弋,在海冰下觅食,它们的“长角”在冰窟窿里出没,除了在那里生活的因纽特人,几乎没有人能到达一角鲸的王国去观察它们的行踪和生活方式,就连研究它们的海洋生物学家,想见它们一面都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因纽特人可以说是最熟悉一角鲸的人,自古以来,他们就有捕猎一角鲸的传统,在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它们的肉、油脂甚至皮肤都是他们生存下去的基本资源,给了他们战胜严酷环境的武器。图为因纽特人捕猎一角鲸的历史图片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海中马车和它的乘客们:生动的旅行正在发生
一个樽海鞘可以产生一系列克隆体,并彼此相连。某些亚种的克隆链最长能达到十多米,有多种造型变化。即使是单体的樽海鞘,也并不寂寞,它们是许多海洋旅行者温暖的家园和海中马车,小章鱼、小鲹等,或是三三两两的端足类,都会搭乘着这座移动城堡,开启不同的旅程。左页下这张照片里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时摄影师大老远就看到一只小虾正骑着樽海鞘旅行,游到近处仔细观察,才发现樽海鞘上还有另一个不速之客——某种仙女鱼的幼鱼可能是误入了樽海鞘的被囊,受到惊吓的它正千方百计想要钻出来。它顶破了樽海鞘的被囊,大部分身躯都已钻出来,但尾巴却仍然卡在胶质的被囊中。它徒劳地游动挣扎,却一时无法离开这座移动城堡。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图为摄影师从万米高空中拍到了汗腾格里峰与夏特古道同框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未曾见过的新视角。画面中从正下方向右侧延伸入山谷的道路即为夏特古道,可见这段古道是在幽深的峡谷中穿行。当在地面上从夏特古道向西远眺时,视线容易受到群山阻挡,是无法看到汗腾格里峰的(摄影/张翙羽)。
九品梁摩崖造像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平昌县镇龙镇金沙村
九品梁的山石边破败的小庙里,石窟开凿于石包的两侧,有阿弥陀佛经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释迦牟尼元始天尊并坐、地藏菩萨、八观音等题材,10号窟里的楼阙雕刻精美繁复,历经千年宛若新刻,造像分布错落近似浮雕,布满全壁。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流浪的“海神口袋”:火体虫的团体操
火体虫这种少为人知的生命体,是黑暗海洋之中神秘而魅惑的存在,像是充满魔力的海神口袋。这个粉红色的长口袋并不是一个单体生物,而是由千千万万个火体虫连接组合而成的,它们共进共退,过着一种心有灵犀的集体生活。随着火体虫的不断繁殖,粉红口袋会不断变大、变长。火体虫有时会被灯光吸引,悄悄漂流到潜水员身旁,那样的场面往往充满了诡异而玄幻的色彩。下图中,潜水员用灯光照亮了巨大的火体虫粉红口袋,仿佛举着一支巨大的海中火炬。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湖畔的“餐桌”秩序:只有强者才能占据最理想的捕鱼位置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成年棕熊都是离群索居的动物。但当大量鲑鱼洄游到湖中繁殖时,常常会有几十头棕熊同时聚集在湖边。过高的种群密度和相对有限的理想捕鱼位置,决定了它们必须竞争进食序列。在这个巨大的“餐桌”周围,进餐的座次是由实力来决定的,成年公熊之间常常为了争夺捕鱼位置在湖畔发生激烈打斗,胜者赢得一切。在这个时期,湖畔通常是被雄性棕熊所占据的,当雌性带着幼年棕熊靠近时,狂暴的公熊会驱赶它们,幼熊常会遭到撕咬而死亡。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这是两头处于求偶期的棕熊,右侧的雄性一连几天都守候在自己的意中人身旁,但就在它即将赢得对方的芳心时,却被另一头壮年的公熊赶出了湖畔。虽然雌性棕熊在育幼阶段非常暴躁有攻击性,但它们对自己的后代却极尽温柔。母熊会冒着被公熊攻击的危险搜寻鲑鱼的残骸为小熊补充营养,也会抓住一切机会教会它们捕鱼的技巧。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在天山的夷平面上,可以更好地欣赏世界级美景
在天山北侧,自山麓到山顶,发育了由温带荒漠带到冰雪带的7个垂直自然带,高达6000米的垂直落差,使得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从高空俯瞰,斑块状的森林与草甸相间分布,构成这一区域最为独特的自然景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天山经历了由褶皱隆起,到剥蚀削平,再到断块隆升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三级夷平面广泛分布的断块山地和山间盆地。在这里,每一级夷平面都是欣赏天山美的巨大观景台,它们沿东西方向水平延展,绵延不绝,使天山的自然带更加宽广壮丽。摄影/张翙羽
南江县曾是唐代的重要驿站,石窟至今香火不断石窟按照
石人山石窟
时间:唐代、宋代
地点:巴中市南江县集州街道红卫村
石人山石窟位于南江县城边的红卫村,这里是米仓古道南江段的重要驿站。石人山石窟共有26龛55尊造像,可惜大多已风化殆尽。村里的信众祈祷安康,将山上的造像挂满了红绸带。图为摄影师在拍摄石窟。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共生虾趴在火体虫集团之上,仿佛是统帅在巡视它的战队。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在湖畔拍摄棕熊是极为危险的工作,即使有护卫犬的警戒也不能掉以轻心
棕熊是强大而危险的捕食者,在结束冬眠之后饥肠辘辘的时间里,它们有可能会攻击人类。而在捕鱼季,如果它们在觅食的过程中被惊扰,同样会变得非常暴躁。因此,在湖边拍摄棕熊时必须时刻谨慎。一些涉世未深的棕熊幼崽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靠近湖边的人类,这同样非常危险——它们的出现意味着很可能有雌性棕熊在附近。出于对后代极强的保护欲,带崽的雌性棕熊极富攻击性,即使有护卫犬和持枪警卫也难保绝对安全。在多数情况下,护卫犬虽然能阻挡住亚成年的棕熊,但很难逼退成年的棕熊。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作为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7443米)与其北侧的第二高峰汗腾格里峰(海拔6995米)直线距离仅20公里,这里雪峰林立,地势高耸,是整个天山山脉海拔最高的区域,也是天山最大的现代冰川作用中心。画面中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双峰并峙,巍然耸立在群峰之上,在它们的周围围绕着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白雪皑皑的峰顶,在湛蓝苍穹的映衬下,熠熠生辉,无比壮美。气势磅礴的琼台兰冰川从山谷中奔流直下,冰川末端的融水汇聚成涓涓细流,在冰川侵蚀出的深切峡谷中自由流淌。摄影/张翙羽
西龛龙日寺
时间:唐至清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西城街道西龛社区
西龛石窟位于巴中城西1公里的西龛山,西龛山(也称凤谷山)从山脚到山顶都有佛龛,山脚的佛爷湾、山腰的流杯池和山顶的龙日寺共称西龛石窟。西龛山前还有武则天儿子李贤的衣冠冢,他是当年被母亲贬谪又赐死的太子,虽然后来迁葬回了长安,但旧冢却永远留在了这里。龙日寺现存造像30余龛,多为盛唐时期开凿,主要内容有菩提瑞像、千佛、七佛、释迦牟尼、释迦牟尼与弥勒佛并坐等。图为文管员老婆婆和老伴儿正在清扫千佛龛上的灰尘。此龛内雕千佛,并有唐刻“龙日寺”字碑,碑侧龛内雕一坐佛二弟子三尊像。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河流与湖泊中的食物链:棕熊的捕鱼技巧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
清晨的库页湖,一条鲑鱼刚刚捕到自己的猎物,就成了棕熊的早餐。棕熊是技巧娴熟的鲑鱼猎手,一头成年公熊每天可以捕到数十条鲑鱼,在鲑鱼数量达到高峰的季节,这个数字会更为可观。当食物极为丰富时,棕熊会开始“浪费”自己的猎物,每捉到一条鲑鱼只匆匆咬上一口,吃掉脂肪含量最高的鱼卵和鱼皮等部位,残骸则直接丢在一旁,紧接着去捕下一个目标。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天山如一道巨大的冰雪屏障,将新疆一分为二
天山,被誉为全球最大的纬向山脉,东西绵延2500公里,平均宽度300多公里。它西起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东至我国新疆哈密星星峡戈壁,横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四个国家。我国境内的天山全在新疆境内,长达1700多公里,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两个部分。在这张从天山北侧拍摄的航拍照片中,两道轻纱般云层的下方,便是以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为首的雪山群峰,连绵的雪山如一道巨大的冰雪屏障,横亘在天地之间。画面中央重峦叠嶂的群山为天山支脉乌孙山,海拔2000—3000米,位于伊犁河谷中部,将喇叭形的伊犁河谷分为了南北两个部分。天山有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东天山和西天山之分,在伊犁河谷,乌孙山算是中天山的西端,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所在的那段天山为南天山,北天山并未出现在画面中。在乌孙山南北两侧的山麓地带,散落着一座座雪山融水孕育出的绿洲城市,北有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巩留县和新源县,南有昭苏县和特克斯县。画面右下角的绿洲即为察布查尔县的加尕斯台镇,这里与托木尔峰之间有着6000多米的海拔落差,在这巨大的落差之间,草原、森林、高山草甸、雪山,共同演绎出天山北侧最为经典的垂直自然带景观。摄影/张翙羽
自太平洋涌来的生命浪潮逆流而上,阻塞了奥泽尔纳亚河
鲑形目太平洋鲑属的鱼类有着长距离洄游的习性,在非繁殖季,它们在北太平洋的海域生活,而到了秋季则会迁徙上千公里,回到自己在陆地淡水环境中的出生地繁衍下一代。堪察加半岛是生活在太平洋的鲑鱼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每年鲑鱼洄游的高峰期到来时,连接沿岸湖泊和大海的河道都会被庞大的鱼群堵得“水泄不通”。以发源于库页湖的奥泽尔纳亚河为例,每年溯流而上的鲑鱼可以达到150万—350万条之多,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太平洋红鲑,它们在繁殖期身体会变成暗红色,拥挤的鱼群甚至能将河水“染红”。对于等候在这里的棕熊来说,这是一年中食物最丰富的季节,它们需要把握住机会尽量积蓄脂肪以度过寒冬。摄影/Sergey Gorshkov/NPL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摄影 / Sergey Gorshkov/NPL
天山派野蛮登山家,将探险变成一种生活
穿越夏特古道,途中会经过冰川、激流、达坂,即使在今天,这仍然是一条难度系数极高的探险路线。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每年的7月到9月,位于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堪察加半岛上会出现很多“熊湖”
在全球所有的熊科动物中,棕熊是适应能力最强、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它们的分布区几乎遍布北半球,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海岸森林、蒙古的戈壁甚至我国的青藏高原都有棕熊活动。位于欧亚大陆东北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沿岸有很多湖泊,发源于这些湖泊的河流是各种鲑鱼洄游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每年的洄游季都会有大群棕熊守候在鲑鱼必经的河流和湖泊周围,等待鱼群到来,造就了这里的“熊湖”景观。在堪察加的“熊湖”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半岛南部的库页湖,这里也是堪察加棕熊季节性种群密度最高的地方。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托木尔峰隐藏在天山深处,山顶常年云雾缭绕,是最难看清全貌的一座山峰。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俄罗斯堪察加边疆区东海岸的阿扎巴奇耶湖,一头棕熊口中咬着猎物从湖中钻了出来,在岸边用力抖落皮毛里的积水。堪察加半岛是全世界棕熊种群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生活在太平洋中的鲑鱼最重要的繁殖地。生活在这里的棕熊是出色的“渔夫”。在鲑鱼洄游的高峰,一头成年棕熊每天可以捕获数十条战利品。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天山北麓 中温带干旱地区 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
伊犁河谷位于天山山脉的博罗科努山与哈尔克他乌山之间,是一个西宽东窄的喇叭口形谷地,海拔自西向东逐渐升高,这样的地形条件非常有利于降水的形成。在西风环流的作用下,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长驱直入,深入伊犁河谷,随着地形的抬升留下了丰沛的降水。从生态地理区划上,这里属于中温带干旱地区天山山地荒漠、草原、针叶林区,光、热、水资源充足,不仅有发达的绿洲农业,也是新疆重要的牧业基地。在特克斯县喀拉达拉镇,成片的向日葵田在阳光的照射下尽情绽放,焕发出勃勃生机。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海中的“热带花园和丛林”:动物们的美妙营造
在菲律宾阿尼洛的一艘旧沉船上,生长着茂密的珊瑚,其上又附生着海鞘和圣诞树管虫等生物。热带的海底往往像热带雨林一样热闹,这里的生存空间有限,各种生物挤占着生态位,试图获取更多的营养。在热带雨林中,盘根错节的是各种植物,而在这张画面中,不管是海鞘、营造珊瑚的珊瑚虫还是圣诞树管虫,它们的身份都是不折不扣的动物。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散落在山谷中的间歇泉,成了棕熊享受“蒸汽浴”的好去处
堪察加半岛一共有约300多座火山,其中29座是活火山。发达的火山地貌让这里的一些山谷中散落分布着间歇泉,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喷出含硫的刺鼻蒸汽。在5月初,这些山谷的岩石上通常生长着苔藓和地衣,刚爬出冬眠洞穴的棕熊会游荡在这里寻找食物。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雁荡山地貌演化阶段图
资料来源/段政等《浙江晚中生代雁荡山地貌成因及其与火山构造协同性演化规律研究》
绘图/宋翰笛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夏特古道,穿越天山,沟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
正如著名作家张承志所言:“夏塔一线的一百多公里天山北麓的蓝松白雪,确是这个地球上最美的地带。”在夏特古道入口,绵延的雪山之下,一道道墨绿色的雪岭云杉与草原交错分布,一条牧道从森林中笔直穿过。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的夏特柯尔克孜民族乡,南至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破城子,全长约12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穿越天山、沟通南北疆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古驿道(摄影/赖宇宁)。
徐霞客发现了崖嶂、柱峰地貌呈环形分布的规律
从这张图片可以看出,崖嶂、柱峰地貌分布于雁荡山这座破火山的内部,且主要沿火山构造的环状断裂呈环形分布。这个特点还是由徐霞客最初发现的。由于雁荡山的破火山发生过锥体坍塌,导致发育了大量的环状断裂和放射状断裂。环状断裂的两侧岩性差异明显,所以垂直于该类断裂走向,容易发生明显的升降运动,多形成崖嶂、柱峰地貌;相对而言,放射状断裂多垂直切穿不同火山旋回产物,沿断裂走向的垂直位移不明显,故难以形成崖嶂、柱峰地貌。因此,在空间上,崖嶂、柱峰地貌多沿环状断裂分布。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棕熊的两面:它们是狂野的捕食者,但对“另一半”和后代也会流露出脉脉温情
在库页湖边,摄影师发现了一对年轻的棕熊,它们经常在湖畔相互追逐打闹,动作比起那些为争夺捕鱼位置大打出手的雄性要温柔得多。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灵通山位于福建漳州市平和县,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受当地学者、书画家黄道周邀请,前来游览灵通山。黄道周盛赞此山“与黄山相似,或有过焉,无不及者”。灵通寺始建于唐代,在崖嶂地貌的绝壁之上凌空而建,是由流纹质火山岩层构成的灵通山的一道独特风景。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苔原如绿底的“拼花桌布”,有着斑块化的高异质性生境
在“梅村”附近,苔原的上空常有小群的白额雁飞过。而那些在苔原繁殖的鸻鹬类候鸟通常不会集群活动,而是四散隐藏在苔原各式各样的植被中繁殖。夏季的苔原看起来满眼绿意,实际上由于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着异质性很高的斑块化生境,不同的鸻鹬类有着各自偏好的繁殖环境,减少对资源的竞争。西伯利亚的苔原是研究鸻鹬类繁殖行为的理想场所,这里的鸻鹬类候鸟有着多种婚配模式,其中以“一夫一妻制”为主。鸻鹬类的雄鸟通常要先占据合适的领域,而后便开始求偶。小型滨鹬类的雄鸟还经常在领域上空进行炫耀性的飞行表演,勺嘴鹬是其中飞行路线较为复杂的一类。它们会在空中反复进行“爬升—悬停—俯冲”的快速飞行,同时发出悦耳的蝉鸣般叫声,和其他鸻鹬类一起,谱写着一曲苔原上的生命乐章。本跨页插画/陈磊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5月的堪察加依然是白雪皑皑的寒冷世界,刚刚结束冬眠的雌性棕熊常常将幼崽揽在怀中,用自己的体温为它们取暖(摄影/Igor Shpilenok/NPL)。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摄影 / Igor Shpilenok/NPL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土地利用,承载着种种可能
通过遥感技术,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的团队研究了近20年间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发现耕地始终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但所占比值趋于稳定;土地利用方式最明显的变化,来自建设用地、盐田和水产养殖用地的扩张;同时,近海10公里渐渐成为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分布的场所(见遥感图,本文遥感制图/徐鹤)。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脊索动物门的三个亚门分别为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其中尾索动物亚门又可分为海鞘纲、樽海鞘纲、尾海鞘纲这三类,尾索动物是海洋中许多精彩奇观的营造者。图中的樽海鞘联合体像是宇宙中的空间站,此类樽海鞘链有时会相当长,不同的被囊中可能住着五花八门的“房客”。这个樽海鞘链的中部就居住着一只小章鱼,它伪装成樽海鞘的内脏团,和这个大家庭一起在海中漂流旅行。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这些被棕熊丢弃的鲑鱼就成了湖边各种鸥类、虎头海雕以及狼、狐等动物的食物,鲑鱼体内的氮元素会通过食物链由河湖传导到森林中,促进树木的生长。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本文涉及的主要调查区域以及不同类型生境代表性繁殖鸟类示意图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潮滩与潮沟,在自然与人力的作用下不断变化
黄河的摆动改道与河口岸线的整体淤积外移,形成了宽广的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系统则是潮滩上广为发育的水文要素。从2000—2020年黄河口潮滩资源的动态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潮滩的空间分布变化显著(见遥感图)。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同时,一些聪明的棕熊还学会了利用硫磺蒸汽来熏蒸自己的皮毛,取暖的同时还可以杀死寄生虫,像人类一样,它们也无法抗拒享受舒适“蒸汽浴”的诱惑。
摄影/Igor Shpilenok/NPL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摄影 / Igor Shpilenok/NPL
崖嶂地貌有奇景:一条飞瀑直挂千年古寺门前
这是云缠雾绕的灵通山,它有着典型的崖嶂地貌景观——顶部较为平坦,侧面发育了陡崖。落差达300米的一条瀑布,犹如一条洁白的丝线悬空而下,直直地挂在崖壁上一座独特的悬空寺——灵通寺的山门前。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不远万里地迁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在全球鸟类中,有着迁徙习性的候鸟大约占其中的20%左右。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常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关于鸟类迁徙的起源有不同的假说,一种相对主流的假说认为候鸟起源于热带,在繁殖季飞往北方可以避免和热带区域的留鸟产生激烈竞争,同时充分利用北方夏季的适宜气候以及丰富的食物资源;也有假说认为,鸟类迁徙的起源可能与地壳运动,或者历史上的剧烈气候变化有关。无论哪一种更接近真实情况,仅从结果而言,候鸟的长距离迁徙让它们能够灵活利用不同纬度、不同气候带的资源,大大拓宽了它们的生境范围,也为它们赢得了适应上的成功。“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是全球候鸟种群数量最庞大的迁飞区之一,在这一区域迁徙的200多种水鸟中,鸻鹬类候鸟有大约60种。鸻鹬类擅于超长距离飞行,其中的斑尾塍鹬b亚种能够从美国阿拉斯加的繁殖地一口气飞行超过12000公里,直达位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越冬地,是鸟类中不间断飞行距离纪录的保持者。每一年,数以十万计的鸻鹬类,不论是体长超过半米的大杓鹬,还是只比麻雀大一点的弯嘴滨鹬,都遵循着本能的召唤,奔波往返于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间,汇聚成一股生命的浪潮,呈现出地球上最壮观的生物大迁徙之一。近些年,鸻鹬类的各个栖息地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威胁,尤其是它们在迁徙途中高度依赖的中停地——位于我国和朝鲜半岛所围绕的黄渤海滩涂湿地。与面积广阔的繁殖地和越冬地相比,迁徙中停地如同沙漏中间细细的颈部,收束至一个十分狭窄的区域。长距离迁徙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完成针对候鸟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只有各国携手合作,才能为这些国际旅行家,特别是那些被列为“濒危”“极危”的迁徙候鸟带来希望。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从2015年油井分布示意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油井密度是何等惊人。这些土地利用方式,创造了大量经济价值的同时,对生态环境却或多或少地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生态优先的国家策略下,究竟该怎样利用黄河三角洲的土地,人们正在进行全新的思考。目前,胜利油田已在逐步关停一些位于生态保护核心区的油井等设施。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古老神秘的族群:尾索动物还有许多的未知
尾索动物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有关它们的身世和生活还有太多秘密有待解开。在广袤大海的深处,它们或从游侠成长为五颜六色、固守一方的海鞘花园,或以移动城堡的身份伴随着众多海洋生物一起旅行,形形色色的被囊迎来送往,书写着属于大海的故事。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人与熊的距离:我们该如何与它们相处?
暮色之中,一头孤独的棕熊漫步在库页湖畔,陪伴它的只有平静的湖水和远处屹立的火山。棕熊的生活史中很少与人产生交集,在地广人稀的堪察加半岛更是如此。大部分时间里,棕熊都躲着人类,在广袤的丛林和苔原过着自己的生活。近些年,由于对鲑鱼资源的商业开发,棕熊的食物在减少,又受到一些非法捕鱼者的驱赶,导致堪察加人与熊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也让二者之间的冲突发生频率不断升高。我们该如何与野生动物,特别是棕熊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相处,彼此之间又该保持什么样的距离,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熔岩流经过5个不同地质时期的溢流喷发,互相叠置形成了高耸的崖嶂地貌
云雾在雁荡山的崖嶂地貌周围升腾翻涌,似海浪滚滚。在这张图片上,我们能看到中央这处崖嶂地貌有5个期次的流纹质熔岩流,预示着这里的熔岩流经历过5个不同地质时期的溢流喷发,最后互相叠置形成了目前所见的这处崖嶂地貌。崖嶂地貌的成因过程是:喷出的流纹质岩流在冷却过程中,首先形成大量的垂直冷却裂隙,成岩后岩层由于受到区域构造和火山构造(环状断裂、放射状断裂)的共同作用,使得沿断裂的垂直升降运动和沿冷却裂隙的下切侵蚀作用加剧,进而形成沟谷。沟谷两侧岩壁由于受重力崩塌和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陡崖,且岩层不断侵蚀后退。由于不同期次的流纹岩层崩塌速率不一致,故而形成了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的岩嶂。摄影/叶金涛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摄影 / 叶金涛
帕克勒克草原,托木尔峰脚下的“天堂草原”
温宿帕克勒克草原位于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雪山脚下,属于典型的高山草甸类型草原。这里距温宿县城50公里,是新疆天山托木尔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一部分。夏季,来自托木尔峰的冰川融水源源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使得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野,成为天然良好的高山夏牧场。当你站在帕克勒克草原上向远处眺望,巍峨的雪山仿佛近在眼前,不远处红层裸露,羊群悠然自得地享受着肥美多汁的牧草,连绵起伏的高山草甸犹如一层层的波浪滚滚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摄影/李涛
海鞘像是一个紫色的小城堡,内有乾坤。仔细观察不同的海鞘是一种饶有趣味的事,往往能找到形形色色的房客,许多小虾小蟹和端足类都喜欢住在“海鞘房子”里。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鼎湖峰是浙闽地区 一座很经典的火山岩柱峰
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鼎湖峰,是一座外观呈四方体、经典的火山岩柱峰,从底部到顶部高达170多米。在浙闽之间的破火山分布区,柱峰的高度一般为10—200米,底部宽度在10—50米之间,柱体常呈塔状或方柱状,常常是数个单体连续出露,其成因主要是受多组垂直裂隙的切割,并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和差异风化综合作用而形成。本文作者认为,火山环状断裂对柱峰的分布有着重要控制作用,总体而言,沿破火山外侧环状断裂分布的柱峰较多,而沿内部环状断裂分布的柱峰较少。摄影/朱礼平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摄影 / 朱礼平
库车大峡谷,静卧天山南麓的红色巨龙
库车大峡谷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山体主要由红色砂岩、砂砾岩组成,属于典型的红层地貌。在天山剧烈抬升的过程中,岩层受到挤压变形,发生不同形态的褶皱弯曲,在风力侵蚀和流水冲刷的外力作用下,最终形成了色泽艳丽、气势恢宏的峡谷景观。从空中俯瞰,库车大峡谷嶙峋百态的山体如一条赤色巨龙的脊背,因差异侵蚀而形成的层叠有序的垄脊和沟槽,分明就是巨龙身上交错贲张的鳞甲。画面左侧,水色碧绿的库车河切穿山体,在峡谷中静静流淌,217国道沿着河道从谷底蜿蜒穿过。画面右侧,一条季节性河流切割出的峡谷深深地嵌入红色岩层,在洪水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这条狭窄而幽深的红色峡谷。摄影/李涛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海鞘“城堡”:海洋中的多彩居所和多元“房客”
海鞘幼体经过短暂的自由漂流生活后,会用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黏着在珊瑚礁或其他物体上,开始其变态过程,变为营固着生活的海鞘成体。
图是生长在海底的一丛海鞘,绽放着不同的色彩,从幽蓝、粉红再到青绿,看起来非常别致。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翻滚如潮的云雾弥漫四周,迂回缠绵。此刻天地一派静穆祥和,如幻如画,恍若世外的梵天仙境。画面前景中凸起的那块巨大岩石,以及画面中间的那座尖锐山峰,都是流纹质火山岩层地貌的代表性景观——柱峰。与画面中间柱峰相连的山体,则是流纹质火山岩层地貌的另一种代表性景观——崖嶂。这座多奇峰、峡谷的山,位于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名为神仙居。唐代大诗人李白作了一首著名的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提到的天姥山,有人认为就是神仙居。“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诗中所说的“向天横”,能直插天空的山峰,很可能就是柱峰。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7月底至8月初,在昭苏县喀夏加尔镇,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雪山下次第绽放,使这里成为一片花的海洋。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又是一年雪融花开:对候鸟而言,变化中的苔原会带来何种影响?
除了随着温度升高而北扩的赤狐以外,气候的变化还有可能直接影响繁殖地的天气以及食物丰度,进而波及到在这里繁殖的鸻鹬类候鸟。冬夏的温度和降水量能直接影响苔原植被,以及作为鸻鹬类主要食物的各种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的数量。作者在楚科奇苔原工作的5个夏天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年蚊子数量的巨大差别。楚科奇的苔原还出现过两个月的夏季阴雨不断,只有两三个晴天的极端天气,导致“梅村”周边的鸻鹬类几乎没有繁殖成功的。未来的气候变化或许会使得类似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而整个繁殖季的失败,对于种群数量已经饱受威胁的迁徙鸻鹬类而言将会造成更为沉重的打击。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巨厚的流纹质火山岩层,是构成浙闽两省火山岩层地貌的物质基础
在浙江台州市仙居县,数座柱峰耸立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我国东南沿海以大规模出露晚中生代的流纹质火山岩层为显著特色,构成了一条长约2000公里、宽约500公里、呈东北向展布的火山岩带,其中以浙闽两省分布最为广泛,它们大都属于破火山。这些火山经历了多次爆发、垮塌、侵出过程,形成了巨厚的流纹质碎屑流和流纹岩层,构成火山岩层地貌的主体岩性,其主要由底部涡流状流纹质集块角砾熔岩、中部球泡(石泡)流纹岩和顶部的层流状流纹岩交替变化的多个亚旋回组成。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在特克斯河沿岸,平坦开阔的地势和充足的水源为农田的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里种植有大面积的小麦、油菜和向日葵等作物。摄影/赖宇宁
持续两个月的短暂夏季,为荒芜的苔原披上生命的色彩
6月上旬开始,气温逐渐转暖,尽管远处的山区依然残有积雪,苔原的地面已经告别了原本荒芜的底色,堪察加杜鹃绽放的花朵以及返绿的柳、岩高兰等苔原小灌木让这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昆虫的种群也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对候鸟而言,这里夏季虽然短暂,却是气候适宜、食物丰富的理想繁殖地。在苔原进行野外工作并不轻松,地表反复冻融的冰雪形成了许多沼泽,一不小心就会深陷其中。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海岸滩涂上,潮汐成“树”
在黄河口河海交汇处内侧,多年来淤积的泥沙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海岸滩涂。在滩涂的潮间带上,上涨下落的海潮冲蚀形成了一条条潮汐通道。从空中俯瞰,这些潮汐通道形如一棵棵大树,不仅有着蜿蜒伸展的主干,还发育了旁逸斜出的枝条,这样神奇的景观被形象地称为“潮汐树”。摄影/赵文昌
昭苏喀夏加尔镇,数万亩油菜花盛放,犹如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
每年的7、8月份,位于南天山北麓的昭苏大草原迎来了油菜花的盛花期。一望无垠的原野上,数万亩油菜花竞相怒放,伴随着起伏的地势绵延数十公里,犹如一片浩瀚的金色海洋。这里丰富的降水和适宜的气候,使得昭苏大草原非常适合油菜的生长,无论种植面积还是油菜籽产量,在新疆都首屈一指。置身油菜花海之中,满目金黄,一阵微风吹来,油菜花随风起舞,荡漾着醉人的清香。在这耀眼夺目的油菜花海背后,雪山似乎也甘当配角,成为一幅素雅的幕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描绘出我国西部特有的田园风光。摄影/赖宇宁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滩涂赶海,沙里淘“金”
东营是我国著名的文蛤生产基地,在河口区北部海域的滩涂护养区,生长着大量的文蛤,此外还有白蛤、黄蛤等。渔民们驾驶简易船排,利用潮汐间隔赶海采拾,每年从4月份采到10月份,一对夫妻可收入约20余万元。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绿色海鞘内部像是一个小森林,粗壮的“枝条”连成一片,又像是一个个精巧的穹顶或落地窗。一只小虾正在“落地窗”前探头探脑,窥视着外面的世界。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从伊犁河谷穿越天山进入阿克苏地区,天山南北两侧的气候类型和植被景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伊犁河谷不同,由于地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气候变干,降水减少,植被以灌丛荒漠为主,多呈环状分布在河流沿岸,因而水源成为限制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得益于冰川、雪山融水的补给,阿克苏地区绿洲农业发达,并发展成为新疆重要的粮食和水果生产基地。“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的河”,境内有1298条冰川源源不断地为区域内的十多条河流提供补给。其中,阿克苏河是塔里木河流域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南疆地区径流量最大的支流。夏季,来自托木尔—汗腾格里山汇的雪山融水为其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在山麓地带,往往发育有许多河流,滋养着一片片绿洲,城镇和村庄。摄影/李涛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而浅海,则是捕捞泥螺、蛏子和海蜇等水产品的好地方,图中的渔民们正在落潮期间的潮间带里捡拾泥螺。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虽然被比作“独角兽”,但极少数的一角鲸会长出两颗长牙
科学家已经证明,一角鲸的“独角”并不是角,而是一颗奇异的独牙。它是一根位于上颌骨左侧的犬齿,向前伸出,顶破上唇,越长越长(下图),极少数的一角鲸会长出两颗长牙(上图)。这颗牙不仅奇在它的形态和生长方式,也奇在“众牙皆灭,唯其独存”。其实尽管一角鲸属于齿鲸,但如果不算这根没有任何牙齿功能的长牙,一角鲸是没有牙齿的。哈佛大学牙科医学院的专家在对数百头一角鲸的牙骨进行了解剖和组织切片研究后发现,一角鲸在胚胎时期是有6对牙蕾的,但是在它成年前其中的4对都消失了,剩下的两对牙蕾中的一对保持了退化状态不发育,另一对则有可能发育成所谓的“角”。这证明了一角鲸的祖先是有牙齿的,而现代一角鲸的牙齿在漫长的生物演化中逐渐退化了。人们想要进一步知道的是其他的那些牙齿为什么会退化掉?而它的“独角”又是如何打破常规横着刺破上唇,成为一把长长的“利剑”的?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每到夏秋季节,随着气温升高冰川消融,木扎尔特冰河水势浩大,水量暴涨,过河成了这条路上最危险的事。仅仅在最近这几年,已经有4—5位穿越这条路的人在过河时被冲走而失去了生命。在哈达木孜达坂,探险家王铁男与队友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
2021年10月,山东黄河口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实施阶段,划定国家公园范围35.23万公顷,其中陆域面积13.71万公顷,海域面积21.52万公顷,为我国首个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这片黄河奔流入海的神奇土地,这片黄河情有独钟的应许之地,从此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令人愈发期待,这里将会续写出怎样精彩的传奇。摄影/赵文昌
一角鲸生活在北极一个相对狭窄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部、俄罗斯以及格陵兰西部的峡湾和岛屿周边。从英国探险队第一次见到它们至今,已经过去了400多年,但由于分布范围狭窄且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因此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并不多。它们的生活习性与海冰的形成和移动有关,所以北极气温的升高对它们有很大的影响。图为一角鲸聚集在浮冰裂缝中。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棉花收获的场景。 摄影/George Steinmetz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摄影 / George Steinmetz
漂鹬喜欢在相对干燥的山地繁殖,它们的雏鸟通体灰色,背部还有能模拟周围石块边缘的深色条纹。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虽然黄河改道是造成潮滩变化的主要原因,但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增强,人工岸线不断向海扩展,人为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潮滩发育的主导因子。由于人工堤岸切断潮沟,挤占潮盆,滩面汇水面积缩小,落潮流速下降,潮流携沙能力改变,黄河三角洲许多岸段的潮滩、潮沟体系出现逆向演替,潮沟分支减少,总长度也呈现减少趋势(摄影/赵文昌)。
这龛毗沙门天王是巴中石窟中造像最大的一龛
赵巧岩摩崖造像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通江县诺江镇
在繁华的诺江中路楼房后的岩壁上,凿刻有二十余个唐代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毗沙门天王,手托宝塔,脚踏一夜叉,威风凛凛,这是巴中市最大的造像龛。龛窟外刻有题记:“师匠张文进,赵敬简景福元年(892年)。”通江县古称壁州,县城所在的区域内现存大量唐代石窟寺,见证了米仓古道的繁荣与昌盛。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雄性通过展示“长角”就可能得到雌性的青睐
一角鲸体型不大,属于中小型鲸类,身长一般不到5米,但“角”就可以长达3米。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只“长角”的用途众说纷纭,有说是用来厮杀打斗的,有说是用来觅食的,还有说是用来凿穿浮冰换气的。扎卡里·格拉罕姆领导的研究小组则认为,它与性选择有关,插图改绘自其论文,展示了两头雄性一角鲸通过在雌性面前展示“长角”以求爱的场景。绘图/宋翰笛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9月中旬,正值小麦收获的季节,昭苏县喀拉苏镇的农民正在麦田里拉运秸秆。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北进的赤狐:鸻鹬类繁殖的新威胁
对于在西伯利亚苔原繁殖的鸻鹬类,以及雪雁等其他繁殖鸟类而言,北极狐曾是它们最主要的天敌之一(摄影/Sergey Gorshkov/NPL),但这一情况却在悄然发生改变。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Sergey Gorshkov/NPL
西龛佛爷湾
时间:隋代至清代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西城街道西龛社区
佛爷湾21号龛口有一则珍贵的题记:“检得大隋大业五年造前件古像,永平三年僧主傅芝记。”永平是五代前蜀高祖王建的年号,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公元913年的一天,路过此地的傅芝发现此处,欣喜之余,便随手刻于岩壁之上。由此可知,佛爷湾开凿于大业五年(605年),是巴中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的石窟。图为佛爷湾5号龛的侧壁造像,为佛教天龙八部的内容,左侧有一小童子,双手置于胸前,安静地站在佛陀的身侧,充满了生活气息。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图为闪电类型示意图。一般根据闪电发生的位置,将闪电分为地闪(发生于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和云闪(统指没有接地的放电过程)。而云闪又可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与云之间的放电)和云空闪电(云向云外大气的放电)。绘图/王航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徒步到达托木尔峰脚下时,王铁男说,他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天空,虔诚地期盼托木尔峰出现。本图和下图为发源于托木尔峰的琼台兰冰川,对于户外经验丰富的王铁男来说,遍布冰川表面的冰裂缝和冰洞,依然是徒步过程中面临的极大威胁。摄影/王铁男
怎样才算了解了天山?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打鱼捕捞 靠海吃海
黄河入海时,将大量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冲入海中,使得入海口邻近海域养分充足,吸引了众多海洋生物在此索饵、产卵、生长。出海打鱼与浅海捕捞也就成了黄河口居民们传统而常见的谋生方式。通过出海打鱼,渔民们把来自大海深处的皮皮虾、梭子蟹、海虾、海鱼等新鲜海货带回渔港(摄影/李小晏)。
水宁寺石窟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水宁寺镇
水宁寺镇位于巴中市区以东约30公里外,地处巴中至平昌、通江公路的三岔口上,曾是古代巴蜀通往汉中的米仓道的必经之处,唐代曾设始宁县,是个繁荣的重镇。镇旁的水宁寺早已无存,但名字沿用至今。图为水宁寺石窟1—9号龛全景图,下面两图分别为2号龛和8号龛。从水宁寺的石窟造像可以看到盛唐时复杂的雕刻手法,疏密有致,而且龛窟上方还雕刻有龛楣,纹路犹如幔帐。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从发展过程看,雷暴的形成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积云阶段(又称发展阶段),即云从淡积云发展成浓积云;二是成熟阶段(又称积雨云阶段),即云从浓积云发展成积雨云;三是消散阶段,当云中上升气流减弱,下沉气流占优时,积雨云就过渡到消散阶段,一个雷暴单体的生命就此结束。绘图/王航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图是一对在海中遨游嬉戏的一角鲸情侣,有“角”的为雄性。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黄河三角洲上,近处是连绵的养殖池、远处高耸的风电设备和工厂巨大烟囱若隐若现的情景,已经日益常见(摄影/李济东)。
流杯池的阙楼是研究 早期建筑难得的标本
西龛流杯池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西城街道西龛社区
在西龛社区一处名叫流杯池的山崖边,有三龛风化严重的造像,其中最为精美的莫过于第53号龛的阿弥陀佛经变。主尊为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几十余尊姿态各异的听法菩萨布满全壁,年代久远大多漫漶不清,唯有龛口两侧的阙楼完整地保存了下来。阿弥陀佛经变的内容在巴蜀石窟里随处可见,多为浅浮雕,而在此龛里,工匠运用高浮雕的手法表现两座天宫楼阙和亭子,仿木结构雕刻立体严谨,斗拱细节仿真写实,雕凿繁复细腻。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一个典型的雷暴云,是具有强烈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积雨云,其云垂直伸展较高,顶部呈砧状或鬃状,底部较暗,时有悬垂结构(左页图)。一个雷暴的形成通常要具备3个条件,即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发生雷暴等对流性天气,首要条件是具有大气层结不稳定,一旦有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不稳定能量就会释放出来转化为空气的动能。由于抬升触发机制的不同,又分为三种:不同天气系统所引起的系统性抬升作用、热力抬升作用和地形抬升作用,而这三种抬升触发机制又可分别对应三种类型的雷暴——锋雷暴、热雷暴和地形雷暴。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芦苇与互花米草,原生植物与外来入侵物种的角力
芦苇,原本是黄河口地区资源最丰富的湿地植物。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不仅创造了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也为造纸等工业提供了重要原料,每到冬季便有专业的割苇人来这里采收芦苇(摄影/李济东)。
何家湾石窟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平昌县望京镇
何家湾石窟是巴中境内最南边的一处造像,也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石窟。“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为了保护石窟,将遗址上挖出的碎砖瓦砾填埋进石窟里,并种上树苗,石壁上的佛像逐渐被荒草淹没。2018年,平昌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扒开石头,5龛造像才显露真容,佛陀安详静谧,未施粉黛的微笑得以再次面世。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新疆喀拉峻草原
2021年5月底的一天,在暴雨将至的新疆喀拉峻草原,来此旅行的摄影师李军看到,一道下行的地闪犹如幽灵一般从天而降,劈向大地。地面上的一切,在凌空压顶的雷暴云面前,都显得苍白而渺小。云聚集得越来越厚,开始连续释放耀眼而密集的闪电,而在画面右侧,太阳不时从云层的缝隙照射出来,让这片雷暴云变幻出魔幻般的色彩。雷暴从画面右侧一直向左移动,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停留在琼库什台村的上方,随后向远处隐去。第二天,摄影师听说琼库什台村暴发了短时强降雨,将一头牛冲走(摄影/李军)。
降生在苔原的新生命,是种群延续的希望
7月的苔原,两只破壳不久的勺嘴鹬雏鸟正观察着这个陌生的世界(上图)。与成鸟勺状的喙相比,雏鸟的喙更像一个可爱的桃心。它们的背部有白色的绒毛,仿佛飘落的细小雪花,据推测这可能是用来模拟周边苔藓叶片灰白色边缘的一种保护色。尽管有这样的伪装以及亲鸟的照料,在苔原出生的勺嘴鹬及其他鸻鹬类的雏鸟存活率并不高。雏鸟是延续种群的希望,对于勺嘴鹬这样的“极危”物种而言更是如此。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贝壳堤岛,人类活动对其造成巨大威胁
在黄河三角洲北部沿岸的潮滩上,北起大口河河口,南抵潮河,分布有多个贝壳堤岛组成的链状岛群,各岛的规模大小相差悬殊,高约0—5米,长、宽各延伸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历史上贝壳堤岛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取决于海陆间的自然营力作用。但现在,人类活动已经直接造成了它们形貌的改变乃至消失,有的被养殖池或盐田等人工用地所覆盖,有的因港口或防护堤建设与海水失去联系,并入陆地及至形态消失。摄影/胡友文
密林掩映的绝壁之上,佛教和道教的神仙安静地并坐在一起
黑岩湾石窟
时间:唐代
地点:巴中市南江县大河镇
黑岩湾石窟开凿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从图可以看到,此处石窟开凿于距离地面几十米的绝壁之上,位置十分隐蔽,2017年才被当地村民在砍柴时偶然发现。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一角鲸极度依赖海冰,遇到天敌时会躲到冰层下藏身
一角鲸属兽纲鲸目齿鲸亚目一角鲸科,俗称“独角鲸”。它上颌前端长着一枚逆时针螺旋方向前伸的长牙,这是它外形中最大的特色。前人不知道是牙,误认为角,所以取名一角鲸。一角鲸虽然属于齿鲸,但它们的口中没有任何可以行使咀嚼功能的牙齿,因此在进食时只能把食物囫囵吞下去。它们在海中上上下下捕食,每天要下潜多次,潜到千米以下的水中寻找食物。在冬季,它们在海冰封住了大部分海面的情况下也能生存,只要海冰间有可供呼吸的冰窟窿,夏季,它们成群结队沿着碎冰迁徙,遇到天敌的捕猎时它们会躲到冰层下藏身。也因为此,在海冰快速封闭时,它们会困在冰下无法到海面呼吸而窒息死亡。北极的原住民因纽特人有捕猎一角鲸的传统,因此对它最为熟悉。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南龛石窟
时间:唐代至民国
地点:巴中市巴州区南龛路
巴中位于米仓山以南,北与陕西相邻,是古道连接汉中至成都的米仓道上的重镇。唐宋时期巴中已繁华昌盛,南来北往的官员、商旅游人等在此凿岩开窟、装彩题词,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石刻造像。巴中市现存造像223处,15000余尊,而南龛石窟是整个巴中石窟里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最早开凿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现存洞窟179个,造像2700余尊,以唐代造像为主。走近南龛石窟,你会被密如蜂房的龛窟、鳞次栉比的造像所震惊,倘若你从侧面看整个石壁,几十余尊孔武有力、身躯健美的力士,整齐地站在龛口,仿佛力士聚在一起开会的场景,煞是有趣。
巴中石窟 米仓道上鲜为人知的唐代造像群
在中世纪的神话传说里,独角兽自由地徜徉在山间野外,对人类十分友好。我们常用独角兽来形容那些具有非凡魅力的稀有事物。但独角兽毕竟只是人类的美好幻想,在现实世界中的独角兽其实在海中,那就是一角鲸。在地球生物演化的过程里,一角鲸的祖先从海中走上了陆地,又从陆地返回了海洋。那么,在遥远的未来,当地球环境再次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不知它们还有没有机会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有没有可能再次从海洋里走上陆地,变成真正的独角兽呢?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7月初的内蒙古草原正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摄影师陈刚和好友开启了一次为期10天的草原摩托车自驾之旅。不过,不幸的是,10天的旅行有8天都是在雨中度过的。在极度沮丧的返程途中,陈刚突然有了意外发现:天空出现了就像核爆炸蘑菇云一样的壮观景象,隐约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云中还有闪电乍现。伴随着风力的加大,同伴大喊:快走!大暴雨就要来了!但作为一名摄影师,遇到如此震撼的场景岂能错过?陈刚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前景进行拍摄,跑了几公里后终于看到路边的蒙古包,于是果断停车拍摄。此时眼前的雷暴已经膨胀到极致,云中伴着闪电,雷声隆隆,暴雨倾盆而下。摄影/陈刚
图为现代因纽特艺术家在利用一角鲸的长牙制作工艺品。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勺嘴鹬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物种名录中的“极危”物种,目前全球种群只剩下约400—600只。有着标志性“勺子”状喙的它们也是我国沿海迁徙候鸟中的明星物种。但这只勺嘴鹬所在的生境却不是人们所熟悉的黄渤海淤泥质滩涂,而是遥远的西伯利亚苔原。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这里都是气候严苛的苦寒之地,即使在6月中旬依然是一派冰雪未消、满目荒凉的景象。但在接下来两个月的短暂夏季里,这里将变成生机盎然的世界,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中各类候鸟,特别是包括勺嘴鹬在内、受胁最严重的鸻鹬类重要的繁殖地。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但在1990年互花米草被引入黄河三角洲后,芦苇的优势地位却受到了威胁。近年来互花米草的爆发式扩张,侵占了原生植物的生境,严重影响了黄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为了治理互花米草,当地尝试了多种治理技术体系,自2020年以来,共计治理互花米草2563公顷,并计划在今年对剩余的5200公顷互花米草进行全面治理(摄影/胡友文)。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昭苏马场,洁白雪山与金色麦田相映成画
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所在的南天山,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是我国现代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在冰雪融水的滋养下,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如珍珠般散布在南天山两侧的河谷盆地中。位于南天山北麓特克斯河谷中的昭苏马场,就是天山雪水孕育出的一处物产丰饶、景色壮丽的膏腴之地。9月,昭苏马场的麦田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收获时刻。金色的麦田中,成熟的麦穗收割完成后,秸秆会被打成捆作为牲畜的冬储饲料。在麦田的尽头,耸立着屏障一般的南天山,青绿色的山地草原、雪岭云杉林和高山草甸呈条带状缠绕在山腰上。雪线以上,一座座洁白的雪峰高耸入云,与山脚下的金色麦田相映成画。
摄影/赖宇宁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河海交汇处,聚沙成“陆”
黄河,一向以泥沙量巨大而著称,多年的年均输沙量为16亿吨,冠绝全世界的大江大河。这样巨量的泥沙,除了部分在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外,大部分都被裹挟到了入海口——水文站数据显示,黄河口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3公斤/立方米。于是,在河海交汇处,一边是泥沙沉积,一边是海潮侵蚀,此消彼长的拉锯间,终或有一片片新生陆地淤积而成。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滨海湿地,鸟的天堂
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和东营市观鸟协会的监测统计,在黄河三角洲记录到的鸟类,已经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2021年的386种,高峰期数量达600多万只。每到春秋两季,候鸟迁飞之时,在这里的滨海湿地上,经常可见万鸟翔集的壮观景象。摄影/李济东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一项研究显示,在过去的70多年间,赤狐的势力范围不断北扩,已经与北极狐的分布区出现了大范围重叠。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在竞争中,体型更大的赤狐能驱赶、杀死北极狐。在“梅村”附近的苔原,赤狐已经成了鸻鹬类的头号地面天敌。赤狐不仅食量更大,还会利用调查人员的气味来定位鸟巢。作者和同事在野外就曾遇到过一只尾随着他们的赤狐(摄影/慕童)。这只赤狐不断主动靠近,甚至像宠物犬一样“打滚卖萌”。为了防止继续被跟踪,作者便原地坐下与它比起了耐心,最终这只赤狐转身离开。贪吃又聪明的赤狐,成了苔原上繁殖鸻鹬类的新威胁。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为了监测在苔原繁殖的候鸟种群,以及研究它们的迁徙规律,研究团队会为各种繁殖鸻鹬类进行环志标记。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此外,由于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因而,阿克苏“糖心苹果”等水果也在全国广受好评。摄影/谢巍
除了利用羽毛的保护色隐藏自己之外,鸻鹬类还有一种有趣的行为来保护鸟巢以提高繁殖成功率。当天敌距离鸟巢太近时,鸻鹬类的亲鸟会主动采取“拟伤”的策略来吸引它们的注意。红颈滨鹬(本图摄影/慕童)等鹬类通常会先故意发出嘈杂的叫声,然后开始在地面胡乱扑腾,伪装出自己带伤难以飞行的样子,而金斑鸻(下图)和剑鸻(下下图 摄影/慕童)等鸻类还会加入更加逼真的假动作,例如将翅膀或尾部弯折,做出一副无力行动、只能在地面爬行的可怜姿态,不断向天敌传达“我受伤了”的信息,逐渐将其引向远离鸟巢的位置。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亲族相见不相识”:长相差异巨大的尾索动物家族成员
漂浮在大洋中的各种尾索动物外表看起来很可能差异巨大,甚至毫无相似之处,但却又同属于一个大家族。本跨页中身披橘红色和紫色网纹“背心”的是两种不同的火体虫。那只仿佛半透明蝌蚪般的生物则是一只尾海鞘,小小的它在海中蜿蜒游动,仿佛是一条龙的精魂。在这个2厘米的“蝌蚪”周边,还有一个约椰子大小、近乎透明的胶质泡,尾海鞘会奋力推动着这个大泡泡前进,胶质泡“用旧”后就会被更新。
尾索动物家族 海洋中的“神奇移动城堡”
在阿克苏河沿岸,这里广泛种植着棉花(图3)、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摄影/周杞楠
金斑鸻的鸟巢周围常有以黑白黄三色为主的枝状地衣,而它们的雏鸟背部也有同样配色的斑点(摄影/慕童)。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自2000年起,每年夏天来自俄罗斯、英国、美国、中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的科研人员和志愿者都会来到西伯利亚苔原进行鸻鹬类研究和保护工作(摄影/Julia Darkova)。这个国际科研团队由俄罗斯鸟类学家Evgeny Syroechkovskiy博士(二排右一)发起,工作主要包括勺嘴鹬及其他鸻鹬类的繁殖种群调查监测、环志以及人工孵育等,研究地点主要位于一个叫做“梅内皮尔基诺”的小渔村附近,它坐落于欧亚大陆东北角的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南部。作者慕童博士(一排左四)于2015年加入团队,在这里连续度过了5个夏天。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为了万无一失,同时不惊扰到它们的生活,摄影师通常都在远离熊群的位置工作。
堪察加棕熊 为森林“运氮”的鲑鱼猎手
它虽主要以植物为食,但却有“试吃”的习性,在觅食过程中遇到什么都要咬上一口。由于种群数量大,这些看起来呆萌的啮齿动物对鸻鹬类的繁殖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被它们尖利的门齿“尝”上一口的鸟蛋和雏鸟往往凶多吉少。作者布设在一窝金斑鸻鸟巢附近的红外相机就拍下了一个“行凶现场”,这只懵懂的雏鸟最终死在了黄鼠口中。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即便有越野摩托,20公里的路程有时也要耗费一个多小时。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苔原调查时会遇到很多惊喜,当作者在野外工作时,一只红颈滨鹬落在了他的帽子上,于是便有了这张自拍(摄影/慕童)。
西伯利亚苔原的5个夏天 一位中国鸟类学者的鸻鹬类繁殖地研究
摄影 / 慕童
流纹质火山岩 层地貌与丹霞地貌都发育有陡崖、柱峰景观,远看容易将它们混淆
浙闽一带以崖嶂与柱峰为突出特征的流纹质火山岩层地貌,与其他类型的外营力地貌(如碎屑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花岗岩地貌)有着显著的不同。实际上,在众多的岩石地貌类型中,以平顶陡崖为特征的并不鲜见。知名度很高的丹霞地貌便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图是位于浙江衢州江山市的江郎山,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 摄影/冯木波),然而丹霞地貌成景岩性一般是一套红色砂砾岩,属沉积岩。而以雁荡山为代表的火山岩层地貌,成景岩性则是以流纹岩为主的火山岩层。不过虽然这两类地貌的成景岩性不同,但它们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都发育了水平岩层,并形成了陡崖、柱峰景观。
中国罕见 浙闽火山为何多崖嶂与柱峰?
摄影 / 冯木波
石油与盐业,创造了经济价值却对生态产生不利影响
在黄河口地区距离海岸0—10公里的范围内,2000年以前主要是滩涂湿地,如今却已成为盐田(本图)、养殖与石油化工产业(下图)密集分布的场所(摄影/胡友文)。
黄河口 在国家公园到来之前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
这幅作品是摄影师刘屹靖至今为止,拍摄到的一幅极为经典、罕见的超级单体雷暴图片,受到业内很高评价。画面记录了大漩涡般的中气旋结构、雷暴前侧下沉区的“降水线迹”以及孕育龙卷风的“墙云”结构。通过刘屹靖和其他摄影师拍摄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雷暴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似乎都有灵魂,要么奇诡神秘,要么激烈奔放。雷暴本是大自然孕育的精灵,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地球生命的起源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们与山河大地、草木走兽一起,共同演绎着生住异灭的历程,最后都融入在了无垠的虚空中……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
2020年8月9日,夕阳打在雷暴尾部的乳状云上,橘红色的晚霞染透了整个天地。摄影师刘屹靖说,“这是火烧乳状云,我此生见过的最壮丽天象之一。”机缘巧合的是,不久天边还有另一个雷暴正在爆发,一时电闪雷鸣,刘屹靖再次捕捉到了罕见的天象组合景观——乳状云、闪电,还有云底部垂悬的雨幡。对人类来说,雷暴虽然是一种灾害性天气,但也是自然界中最波澜壮阔、神奇瑰丽的大气现象之一。当雷暴发生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声、光、电等多种奇特的物理现象,呈现出一幕幕令人震撼的神秘景色。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2021年7月14日,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的希拉穆仁草原,中国首位职业拍摄雷暴的摄影师——刘屹靖,幸运地拍到了一个极为壮观的超级单体雷暴。频发的闪电照亮了雷暴云,一道地闪就像一柄利剑,直接击向大地,似乎要与地面的高压电线“连通”起来。在所有雷暴中,超级单体雷暴比普通单体雷暴的水平尺度要大得多,可达几十公里,维持的时间可达几小时,是破坏力最强的一类雷暴,也是极具震撼力的一种气象景观。在刘屹靖眼里,“超级单体雷暴是我们这颗蔚蓝星球上最狂怒的壮美”,因此也是他重点追逐、拍摄的一类雷暴景观。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
图为在一头雌性一角鲸腹中发现的幼鲸。为了保护一角鲸,现代因纽特人捕猎一角鲸遵循着严格的限额。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图为哈布斯堡王朝的“独角兽角”权杖,制作于1615年。
一角鲸 “海中独角兽”面临危机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
2021年7月3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拜泉县,摄影师刘屹靖拍到了一个被闪电打亮、呈现暗紫色的超级单体雷暴。画面中,像外太空星际战舰一样的云团是中气旋结构,也被称为弧状积雨云。中气旋是超级单体雷暴的重要鉴别依据,云内是旋转上升的气流,不断把暖湿气流以旋转上升的方式吸入其中,这里也是雷暴上升气流的中心。普通的单体雷暴,上升气流多是直上直下,而超级单体雷暴的上升气流非常强烈,近地面的上升气流是被中气旋以旋转吸入的方式,上升汇入到雷暴云内的。
中国欣赏雷暴的新趋势悄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