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队伍在经过珠峰东侧的一处冰川。此刻珠峰峰顶就在眼前,登顶胜利在望。在珠峰的几条山脊中间,夹着三个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一共分布有548条冰川,总面积达145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100米以上。冰川的补给,主要依靠印度洋季风带来的降水。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也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冰裂隙,以及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这些冰川虽然观赏性极高,但也是登山者攀登路上的主要障碍和威胁之一。摄影/飞雪静静
当边石坝的坝体向水池倾斜,坝体与池底间的夹角小于60°时,可称其为斜坝型边石坝。由于形成坝体的沉积物质地并不完全均匀,长到一定高度后坝体甚至可能会在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下朝水平方向扭曲,形成特殊的“荷叶边”。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在西藏定日县的公路上行驶,高大伟岸的珠峰不时变换着身姿出现在视野尽头的天边,它那标准的金字塔形态,总能吸引你的视线并不断停车拍照。图中金字塔形的珠峰洁白高耸,山顶的旗云随风舞动,仿佛雪山女神头上的一缕轻纱。在它右侧积雪覆盖的山体上,一条条晶莹的冰川悬挂在高高的山谷中。得益于这些冰川融水的滋润,在珠峰脚下发育了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湿地。每逢夏季,牧民们会赶着牛羊来到这片夏牧场放牧,让这里呈现出了一派草原牧歌式的景象。湿地、草原、牧场,一位藏族少年正在驱赶着羊群,不远处,一匹白马和一匹黑马正在安静地低头吃草,这些本应是出现在草原上的景象,但却出现在珠峰脚下。这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景象,冲破了人们对珠峰固有的概念和认知。这也是旅行的魅力所在,旅行能够窥见存在,会让你与存在本身相遇。如果你没看到珠峰,或许会认为这里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吧。摄影/单之蔷
溯流而上到达大洞湾洞内水源入口处,就像身处一个扎紧了口的气球内部。汩汩溪流从最上端一个仅数十厘米大小的狭口中涌出,而其下就是层层堆叠的边石坝,最高一级边石坝的坝顶与洞壁几乎完全汇合封闭。这里的边石坝形态比之前所见的更高更陡,它们上下堆叠,总体高度约15米,形成了一座熠熠生辉的“金山”。这些边石坝的坝体与池底的倾角多在60°—90°之间,可称为陡坝型边石坝,是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情况下形成的,补给水源多为滴水或裂隙水。但照片中有的边石在外侧还堆积了流水形成的流石沉积物,所以感觉反而会向外侧倾斜。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站在珠峰顶上,登山者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像洛子峰这样的8000米级雪峰(珠峰离洛子峰直线距离只有大约3.5公里),还可以仔细打量洛子峰与努子峰之间相连的刃脊。画面中的前景,就是像一道冰雪长城一样蜿蜒起伏的洛子峰刃脊,它可能是世界最宏大的刃脊景观之一。该刃脊真正体现了“刃”的感觉——由于常年的冰雪侵蚀,冰斗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山脊逐渐变成刀刃状,这就是刃脊。洛子峰的刃脊真正薄如刀刃,就算是再伟大的攀登者,恐怕也很难驻足其上。抬头看远方,如果空气透明度好,登山者还可以越过近处的重峦叠嶂,隐约看到更远方的印度平原。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深海热液(本图)是地球上典型的极端环境,与地球早期环境极为相似(下图)。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图为张远海工程师在“金山大厅”洞内水源入口处进行考察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不管是典型的土楼还是带有部分土楼基因的其他围寨,都有着鲜明的宗族色彩,倾全族之力而营建,往往以宗祠为中心,其他建筑形成向心性、封闭性的建筑群。这与潮汕地区历史上长期的山海动乱、不同宗族间争夺资源的械斗有着密切的关系。直到今天,潮汕地区的不少地方仍保留着浓重的宗族观念,大名鼎鼎的潮商也往往讲究同气连枝,村庄也多聚族而居。
图为潮州古城中的黄尚书府,昔日主人黄锦为明代官员,饶平人,曾官至礼部尚书。饶平黄氏家族聚居的八角土楼“道韵楼”之名便得自于黄锦。摄影/吴俊伟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吴俊伟
在阳光的照射下,章子峰的一侧显得金碧辉煌,宛若圣洁的神殿。其他隐入黑暗中的部分,与“日照金山”形成了鲜明的光影对比。章子峰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面的山峰”,因为它在珠峰以北,两峰之间隔着一条山坳相连,即通常所说的“北坳”。由中国人开创的珠峰北坡传统路线,就是经由海拔7028米的北坳营地(即C1营地),再转向东北山脊,最后登顶珠峰。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这是一段坝体非常纤薄的薄坝型边石坝,坝身底部厚度不过几厘米,顶部边缘厚度仅有1—2毫米,像丝带一样飘逸灵动。这种边石坝,是生成于浅而相对静止的池水边缘的,受水面控制而顶面平齐,却得益于水的毛细作用和蒸发作用而在顶部叠加增长。摄影/田稚珩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图为潮汕的金漆木雕,经常出现在潮汕民居特别是祠堂的建筑装饰中,以镂空雕刻、繁复精巧而著称,并饰以金漆,以彰显屋主或宗族的雄厚财力和实力,在潮汕地区的土楼中,也可见到木雕装饰的身影。
摄影/马迪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马迪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平顺流淌的溪流中,如果一块石头突然出现,就会改变局部水流的走向,让石头上方出现一个水流“缺口”。在边石坝的形成过程中,也可能会有类似情况出现。照片中这个独特的直角边石坝,可能就是由于石块等异物阻挡,改变了原本的弧形沉积系统,最终在石块上方形成了一个直角“缺口”。而后来在某次水流增大时,异物被冲走,直角边却依旧保留了下来。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为了深入了解铁枝木偶戏的前世今生,作者在粤东、闽南地区拜访了20多位铁枝木偶艺人。现在,潮汕地区从事铁枝木偶表演的全职艺人已经非常少见了,汕头“老玉春香”木偶戏班班主许端杰是其中之一。他是戏班的第三代继承人,身为80后,他年纪虽轻,但重视传统,而且表演和制作的技艺都很高。2021年9月,许端杰应邀携剧团参加北京影偶艺术周,表演招牌的原创剧目《三箭定天山》,台前幕后挤满了好奇的观众(摄影/黄剑丰)。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摄影 / 黄剑丰
图为潮州上饶镇的镇福楼,也是中国最大的椭圆形土楼。南北长轴约98米,东西短轴长度也有90米,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它身侧的青阳楼虽也算得上是大型土楼,在体量庞大的镇福楼的衬托下也显得娇小起来。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可贵的是,KOLK17的“老梅春香”藏品中还包括几尊兽形木偶,这在如今的潮汕戏班中几乎已经见不到了。“老梅春香”的戏台、绣帘、戏囊(放木偶、道具、乐器的箱子)等也都陈设在KOLK17博物馆中。
供图/李鋆天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图为广东汕尾陆丰市大安古寨,寨内中心区域是典型的潮汕主流传统民居,外围有首尾相接、朝向中心的环形围屋,最外面还有一圈高大坚固,留有枪眼的寨墙,可谓固若金汤。摄影/黄俊冬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黄俊冬
在石龙洞“灯台大厅”,考察队员们发现了一段高约20厘米,长达27.13米的超长边石坝。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马来西亚的“金玉楼春”是一个典型的祖辈“下南洋”传承下来的铁枝木偶剧团,现任班主吴慧玲女士家是一个传承了五代的潮州戏曲家族,木偶戏已在她家传承了三代。她的外曾祖父杨丙金先生一家于19世纪末从潮汕携潮剧团迁至新加坡,杨先生的外孙女杜爱花(即吴女士的母亲)从小进入一家以木偶戏为主的戏班“老荣秀春”学习,最后继承了这家戏班,后更名“金玉楼春”,上图的老照片就是“老荣秀春”表演铁枝木偶戏的现场。吴慧玲女士在带领戏班的同时,还在槟城建立了铁枝木偶展览馆兼表演剧场“潮艺馆”。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另类的生长:岁月和时代的斑驳涂抹与增删
伴随着岁月流逝,风雨侵袭,很多土楼都日益苍老、残破,陆续倒塌。然而,由于乡村宅基地的约束以及潮汕人不卖祖产、敬祖屋的习俗,一些非文物保护范围内的土楼便以一种民间方式进行着更新和生长。图为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的土楼。新房旧楼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乡村建筑。摄影/温亿中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温亿中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未知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进入“金山大厅”后,考察队员们开始忙碌起来。张远海工程师发现了多级“坝中坝”——在一个坝池之中还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次级坝。从形态上看主坝明显更高更厚,故推测它是先形成的。之后可能随着坝池内水流冲积,微小的沉积物推移堆积形成了内坝雏形,在某次较大的水文间断期,坝内水位下降,给雏坝顶缘出露水面、矿化加固创造了条件,逐渐形成了坝池内部的边石坝体。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在黔中山区晴热如夏的谷雨时节,水潭中的水依然保持着17℃的低温。大多数水洞,河道泥沙淤积,河水泛绿不清透。而石龙洞却截然相反,洞壁干净光洁,洞底鲜见淤泥,水体清澈透亮,水下2米的景物都清晰可辨,置身其中颇有一种身处墨西哥蓝洞的感觉。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石龙洞中许多坝池底部也并不平坦,而是有洞穴沉积物在其中堆叠出不同的层次,甚至形成像穿洞、栈桥等的形状,犹如一个个天生的盆景。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图为潮州饶平协成楼(整体更新后)。原土楼在十几年前倒塌后,居民们在原址上建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质地的“新土楼”。潮汕土楼虽然也是聚族而居,但基本是严格分户的,即一座土楼由许多单元拼成,拥有各自的宅基地。新楼便在原宅基上一块块拼接而成。在乡村宗族的共同协调下,新房格局统一,对于后建房的人家,也严格为其预留出一块“切块蛋糕型”的土地空间,等待其加入这个新的“土楼”家园。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石龙洞位于贵阳清镇市麦格苗族布依族乡一处喀斯特峡谷中,是一个洞内流淌着暗河的水洞。石龙洞洞口位置略高于地表河道,洞内暗河是峡谷内地表河流“小河”(就是这条河名字)的主要水源,那么石龙洞暗河的水又来自何方呢?考察队员们在石龙洞上游方向的地表上发现了3个漏斗口(照片中圆圈所示),可以推测它们也是石龙洞的水源之一。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苏润
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草”是由许多顶部分枝而基部排列紧密的产孢结构——分生孢子梗聚集而成的,分生孢子梗上链状地密布着可以散发成粉的分生孢子。子座、孢梗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的形态是识别它们的重要依据。分生孢子梗所释放的分生孢子飘荡在空气中,就如同漫天飞舞的“种子”,去感染更多的蜘蛛。隐藏在枯枝落叶层中死亡的蜘蛛往往无法直接看到其本体,但是从地面伸出的“草”却非常显眼。不同种类的蜘蛛虫草,“草”的形态不尽相同,本图及下图为三种常见的形态。本图摄影/温仕良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石龙洞中的洞穴沉积物形态非常丰富,不仅有各种类型的边石坝,还有众多石柱、石笋、石钟乳,以及非常罕见的灯台石——一种生长于池水顶面,由滴水和池水协同沉积生成的包括底座和顶盘的灯台形沉积物。照片中这片边石坝的水池中央,灯台石的样貌不够典型,看上去反倒更神似伫立在宝座上的观音像,让人不得不感叹造物的神奇。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图为土楼中的居民正扛着农具外出。在古老土楼的守护下,他的家族得以躲过漫长岁月中的种种困苦、侵袭和战乱,绵延至今。因少有宣传,潮汕土楼大都没有旅游化,仍保有着质朴本真的风情。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汪永平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绘图/李亚龙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犹如巨龙身上连绵的金色鳞片、又似仙人法术幻化的层层梯田,在地下深处的洞穴大厅中,一片连续分布的边石坝景观赫然出现在了人们面前。一般情况下,溶洞中的边石坝或是规模较小、分布零散,或是坝体浅薄细小、坝池干枯缺水,像照片中这样石坝鳞次栉比,池水波光潋滟,堪与四川黄龙五彩池相比的,实在是难得一见。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土楼这种特殊的建筑模式,以福建最为著名,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也有大量的土楼。图为潮州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的里秀楼,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由贝灰三合土筑成,墙体泛灰而被当地人称为灰楼,建筑使用了许多具有潮汕地方风情的装饰手法,如五行山墙、潮州木雕、嵌瓷等,可谓是土楼“潮汕流派”的典型代表。这座土楼在巅峰时曾有数百人居住其中,如今住户已大大减少,且多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距离里秀楼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中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道韵楼。在潮汕地区,拥有数百年历史、形制多样、独具特色的土楼还有很多。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在石龙洞最大的边石坝群大厅里,张远海工程师发现了一个高度达2.9米的无水大边石坝。照片中张工身处边石坝内侧,远远看去坝池底部与坝体内壁上都覆盖着厚厚的泥巴。但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坝身上的附着物其实并不是泥,而是泥质的形如石珊瑚的特殊沉积物——“泥珊瑚”。石珊瑚是溅水沉积形成的洞穴沉积物,而“泥珊瑚”却呈现出明显的受重力影响的下垂形态,它们的成因是完全未知的,可能与这里古水文条件的变化有关。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福建龙岩、漳州地区的土楼群以其古朴雄奇吸引着众多远道而来的旅人。其实,广东潮汕地区的土楼群同样如群星璀璨,在许多方面不输于福建。图为大名鼎鼎的福建南靖河坑土楼群。摄影/冯木波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冯木波
石龙洞的洞口开在一个幽蓝色的水潭中,仿佛一道屏障,把大多数路过的闲人拦在了洞外,令洞内得以长期保持较为原始纯净的状态。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潮汕多围寨,土楼加盟的“建筑大家族”
潮汕地区古有“无村不寨”的说法,曾有过大量军事性、封闭型的围寨,其范畴较为宽泛,类型也十分多样,是潮汕民居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图为潮汕地区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的陈慈黉故居,被誉为“岭南第一侨宅”,凝聚了潮汕主流民居的建筑特色,又效仿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且融入了西方建筑艺术,是中西合璧的传统民居群。潮汕地区民居的多样性,由此可见一斑。摄影/杨玉诚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杨玉诚
就像蚂蚁线虫草可以把蚂蚁变成“僵尸”,有证据表明,寄生蜘蛛的虫草菌也能够将蜘蛛变成“僵尸”。一些种类的蜘蛛僵尸被发现都死在了植物叶子的背面,而且它们在死亡的时候肢体都非常舒展,保持着抓握的姿态,并且腹部紧贴叶子。这可能有助于增大蜘蛛身体和叶片的接触面积,使得蜘蛛不会从叶片上掉下来。本图摄影/陆千乐
真菌:球束梗孢菌 Gibellula sp.
蜘蛛:屏东巨蟹蛛 Heteropoda pingtungensis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摄影 / 陆千乐
连绵的边石坝铺满了洞穴大厅底部,其单体形态的完美度令人咋舌
顺着洞底水流的方向前进,到达水面尽头后,一个高大的洞穴大厅赫然出现在眼前。在这个宽约15—20米,长约60米的洞厅底部,铺满了层层叠叠的边石坝,甚至在洞厅拐弯后的洞道中,它们依然延续展布了数十米。边石坝是溶洞化学沉积形态的一种常见类型,单独的每道坝体总是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根据水源流速、流量及下垫面的不同,坝池的平面形态有的呈较为平缓的自由曲线形(专业术语为水道型),有的呈弧度较大的扇形,有的甚至会呈近圆形。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图为潮汕地区的民间节日“抢财神”。今日潮汕,依旧民俗浓郁,地方风情鲜明。
摄影/吴俊伟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吴俊伟
土楼魅力双生花:中国之最和潮汕风情的共同绽放
潮汕地区的土楼是中国土楼分布中最西边的一块“拼图”。古老岁月中,土楼的这颗种子由移民带来并播撒到潮汕大地上,在当地自然和人文的滋养下绽放出不同的花朵和风情,这里拥有中国现存的最大八角形土楼、椭圆形土楼,中国地理位置最西、最南的土楼也在潮汕地区。
图为意溪镇蔡家寨围的外墙,高5米,墙厚60至70厘米,是用贝壳等材料舂成,坚硬如铜墙铁壁。因为靠近大海或毗邻入海河流,潮汕地区不少土楼的基础建材中也掺有大量贝灰,有些土楼的外墙可厚达几米,十分坚固。摄影/林堉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林堉
如果说遵义大洞湾的边石坝景观是以分布密集、规模宏大而令人惊叹,那么贵阳石龙洞在边石坝类型的多样性和水体景观的观赏性上,则更胜一筹。照片中,在流水沉积形成的金色“石瀑”下方,边石坝中充盈着碧透的池水,翡翠般的色彩,清澈润泽的质感,将原本幽暗的地下世界,映衬得分外瑰丽。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潮汕地区的土楼主要位于山地或丘陵地带,在广阔的滨海平原上,占据主流传统民居地位的是以“下山虎”(三合院)及“四点金”(四合院)等为基础的厝。它们往往排列整齐、数量众多,如同大地上的仪仗队或是团体操。潮汕土楼虽然看起来和这种厝居差异巨大,却在许多地方都汲取和融入了传统厝居的基因和装饰风格。图为揭阳普宁市华溪村排列整齐如棋盘般的传统民居。摄影/温亿中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温亿中
赵揭宇尝试了多个拍摄机位,不断调整闪光灯参数,以期能更好地呈现出“金山”的样貌;周黄鹤则攀至“金山”的较高位置,在手机上通过测绘软件整理测量数据,绘制洞穴轮廓边线并标注特征物等信息。摄影/田稚珩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摄影 / 田稚珩
从珠峰南坡最后冲顶时,要经过一段12米高、异常陡峭的岩石断面——希拉里台阶。由于登山队伍发生“拥堵”,在等待的过程中,摄影师王振拍下了这张珠峰西侧的画面。此时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由近及远地照亮了格重康峰(海拔7952米)、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的山顶。更远处的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也隐隐约约露出了它的金字塔状身影。站在珠峰上,欣赏诸多海拔七八千米雪山的日照金山画面,还有远处天际线附近的维纳斯带、地影等景观,这样的“上帝视角”令人终生难忘。摄影/王振
站在珠峰峰顶向北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以及该峰两侧如冰河一般流淌的东绒布冰川(章子峰右侧)和西绒布冰川(章子峰左侧)。珠峰地区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现代冰川中心。山脉的屏障作用,阻挡着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移和由北往南寒潮的侵袭,形成了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侧暖湿与北侧干寒的显著差别。总体而言,珠峰北坡的冰川数量少于南坡,但总面积却大于南坡。据康世昌研究员主编的《珠穆朗玛峰地区气候环境变化评估》表明:因为气候变暖,自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珠峰地区冰川整体处于萎缩状态。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图为2006年潮州饶平新圩镇长彬村一带的卫星地图,长彬村拥有建造于元明清时期的十八座土楼,各不相同,饶有趣味。其中最古老的土楼始建于元代,比饶平置县还早一百多年。长彬村附近数个村落也都拥有各自的土楼群。十几年过去了,因为缺乏维护,当年卫星图中的土楼不少已经残破和倒塌。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从珠峰南坡最后冲顶时,要经过一段12米高、异常陡峭的岩石断面——希拉里台阶。由于登山队伍发生“拥堵”,在等待的过程中,摄影师王振拍下了这张珠峰西侧的画面。此时从东方升起的太阳,散发出金色的光芒,由近及远地照亮了格重康峰(海拔7952米)、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的山顶。更远处的希夏邦马峰(海拔8027米),也隐隐约约露出了它的金字塔状身影。站在珠峰上,欣赏诸多海拔七八千米雪山的日照金山画面,还有远处天际线附近的维纳斯带、地影等景观,这样的“上帝视角”令人终生难忘。摄影/王振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登山者攀登珠峰,有一条传统路线,是经由珠峰的东北山脊登顶。上图为珠峰北壁“正脸照”,珠峰呈现出经典的金字塔造型。“金字塔”的左侧“边线”,就是珠峰的东北山脊。因为珠峰北壁极为陡峭,冰雪无法挂在岩面上,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峰的岩石层理。其中从海拔8600米至峰顶,由灰岩、大理岩构成;海拔8200米至8600米之间,由大理岩和千枚岩构成;海拔7050米至8200米,由大理岩和片岩组成。而登山者要经过的三个陡峭台阶(第一、第二、第三台阶),都位于海拔8500米至峰顶之间的东北山脊上。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上午7点56分,登山家刘政登顶珠峰,这张图片是他站在峰顶朝西侧拍摄的。画面左侧,珠峰自身的影子投射在附近的山峰和云雾上。那些曾经巍峨耸立的7000米级、8000米级山峰,此刻在珠峰面前显得有些“矮小”。画面右侧,有两座8000米级山峰——卓奥友峰和希夏邦马峰现身,此外还有一些7000米级的山峰如格重康峰、普莫里峰等。平常我们所见到的珠峰图片,一般都是摄影师站在低海拔地区,镜头对准珠峰,来拍摄珠峰。真正能像刘政这样,站在珠峰峰顶上,环绕四周拍摄周围景观,就比较罕见了。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珠峰与卓奥友峰,对于外来人而言,它们展现的是一个登山的世界,一个科学的世界……但是当摄影师向日葵小鹿来到这里,她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她没有想到的正常的,与其他地方没什么区别的人的生活的世界,除了他们家里的窗户能看到雪峰外。在卓奥友峰下的一户藏民家中,德桑卓玛正神情专注地将酥油茶倒入罐中,图片中柔和温暖的色调让人倍感温馨与恬静,此情景很像荷兰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在17世纪创作的世界名画《倒牛奶的女仆》。
回到人间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海底的地形和环境丰富多样,是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探索对象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在珠峰北坡的东北山脊海拔约8750米处,几名攀登者正在进行最后的努力,此刻冲顶在望,体力消耗却已到达极限。这些攀登者也许没有注意到,他们身后的岩石缝里,悄然躺着一具攀登者的遗体。人类首次正式攀登珠峰,始于1921年。1921、1922年英国远征队两次都未能登顶珠峰。在1924年的攀登中,英国登山成员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失踪,此前人们看到他们已经到达了海拔8600多米的高度。马洛里的遗体直到1999年才被发现,他和欧文是否真的登上了顶峰,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一个世纪以来,人类攀登第一高峰的热情始终没有减退。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图是一只幽灵蛛,因其腿的长度是身体的3倍,它也被称作蜘蛛界的“大长腿”。被蜘蛛虫草菌感染的幽灵蛛,并不会长出“草”,而是身体和长腿的关节处会被白色的粉末状物质包裹,像是一只正在洗泡泡浴的蜘蛛。真菌:球束梗孢菌 Gibellula sp.
蜘蛛:家幽灵蛛 Pholcus phalangioides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希夏邦马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它是14座海拔8000米级山峰中唯一一座完全在我国境内的山峰。一座雪峰往往会有千万个面孔,不会让你一眼看穿,你的视角稍微变换一下,它的模样就会大不相同。希夏邦马峰给予人们的形象大多是在北坡登山大本营看到的,那是一个横卧在那里的维纳斯的形象,而图片中希夏邦马峰的形象人们却很少看到,因为这是在希夏邦马峰东北方向看到的,它像一只张开翅膀的雄鹰,这只雄鹰仿佛是这户藏族同胞的房屋的守护神。在蓝天的映衬下,雪峰上的积雪和岩石清晰明艳,高大的雪峰似乎直逼在你眼前,但实际上此处距希夏邦马峰的直线距离还有20公里。
回到人间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太平洋赤道环流“立交桥”结构示意图 绘图/王航
长期以来,海洋学界对太平洋赤道环流的研究更多聚焦在表层和次表层环流上。随着人们对中下层洋流研究的深入,逐渐了解了赤道环流存在上中下层流动方向各异的“立交桥结构”(如图),而且各个层次的环流运转都会发生季节性的变异。洋流变化也会造成海洋环境灾害。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画面中的雪峰是梅里雪山最南端的纳松秋根,它的海拔为5832米(本文涉及到的海拔皆为地图标注海拔或徒步中的GPS实测海拔)。在纳松秋根两侧还有两座山尖出露的卫峰。从人们熟悉的梅里雪山东坡望去,女神峰缅茨姆峰形挺拔,而纳松秋根只在缅茨姆的西南露出一个山尖,纳松秋根与缅茨姆的关系就仿似舅舅守护着外甥女,面向北面的女婿卡瓦格博。但是在梅里雪山南部的云岭乡向纳松秋根走去,纳松秋根就成了“主角”,它身姿优雅、端庄,而缅茨姆的峰形更为“敦实”。因此在云岭乡,女神峰就变成了纳松秋根,缅茨姆反而成了守护着外甥女的舅舅。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在岗嘎镇的一个村庄,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以其挺拔的身姿傲立在村庄的东南方,摄影师用镜头定格了这座雪山下的村庄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一瞬。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广场上,村民们正聚集在两组从外地而来的商贩周围,讨价还价,挑选商品。这样的画面很像内地乡村的“赶集”,这些走乡串村的小贩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稀缺的物资,同时也是村民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画面左侧的商贩正在贩卖土豆等农副产品,几名藏族男性正在周围攀谈,生意冷清。而画面右侧卖衣服的商贩周围则热闹了许多,小车已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而且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显然对这些物美价廉的衣服更感兴趣。同时,这个村子似乎也在悄然发生着一些大的变化,许多工程机械如挖掘机和重型卡车等开始进入村庄,到处堆放的石头似乎预示着这里不久将有一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这个村庄虽然就在8000米级雪峰的脚下,但是它还是呈现出一派繁荣和发展的景象。
回到人间
整个梅里雪山考察过程中,队员们都练就了一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本领(摄影/谭成)。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谭成
图拍摄于岗嘎镇孔目村,闲暇之余,村子里的几位妇女正坐在一条小路上编辫子,辫子里夹着一条条彩色的丝线作为装饰。孩子们在看着,就这样他们跟随着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一代代成长起来。
回到人间
本文作者为了拍摄60余公里长的梅里雪山全景,特地根据气象预测,在合适的天气下,购买了云南丽江与西藏拉萨之间的往返机票,在8000多米的空中拍下了这张由东向西看到的梅里雪山全景。画面中梅里雪山最主要的雪峰清晰可见,缭绕的云海仿似成了天上与人间的分界线,画面近景左下角的雪山则是白马雪山。位于云南德钦县与西藏左贡县、察隅县交界处的梅里雪山,东西两侧分别为澜沧江河谷和怒江河谷,主峰卡瓦格博海拔6740米(画面正中最高的山峰),本文中的西、南方位就是以卡瓦格博为中心来界定的。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以载人和无人深潜器为主体的深海探索和研究,适合开展短期作业。而要实现对全海深海洋环境的长期、连续、同步观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深海潜标等海洋观测装备(下图),以及遥感卫星、陆上雷达等天空和陆地上的观测装备构建一体化的区域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网。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潮汕铁枝木偶戏不仅在表演方式上独具特色,这些木偶本身也非常精美,且颇有讲究。木偶戏班通常会把木偶的头、身、服饰等不同部件分开保存,各部件对应特定的角色性别、身份、年龄等,待到表演前再组合完整。如果对铁枝木偶文化不了解,在组合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张冠李戴”的状况,这个问题在德国博物馆的“老梅春香”展览中就很明显。本页展示了潮汕本地保存的几尊精美的铁枝木偶,部件的组合比较严谨。我们将相应信息标注在了每尊木偶旁,供读者参考。愿这些木偶能够在国内或国外、传统或新潮的戏中“活下去”,而不是沉寂于博物馆。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人站在珠峰上究竟能看多远?上图为简单示意图:假设地球是理想的球形,人站在珠峰上看远方,视线与地球球面产生一个切点,这个切点就是人的视线能看到的最远点。人到切点的距离,就是人所能看到的最远距离。通过公式,可算出人站在珠峰上最远能看到大约336公里的地方。绘图/宋翰笛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从2021年夏遵义洞穴协会的王子源第一次进入大洞湾,发现了罕见的“地下黄龙”景观,到今年4月为了完成这篇报道,本刊编辑部组织了探洞队伍,并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张远海加入,多次进入洞中考察、拍摄,大洞湾洞及其内部边石坝景观的分布情况现已有了初步的探察结果。这张大洞湾洞穴图,探测人员为:张远海、周黄鹤、田稚珩、曾学浩、赵揭宇;清绘:容悦冰、周黄鹤。大洞湾洞(下游罗家洞方向尚未走完),初步探测长度为647米。洞中有两处集中分布的边石坝群:规模最大一处为“黄龙大厅”,连续分布边石坝区域总长度约 140米;在溶洞上游的“金山大厅”,边石坝分布区域长度约40米。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近些年,随着流入我国近海的“黑潮”的增强,大量的营养盐物质被其带入近海,成为我国近海浒苔(摄影/王少青)、赤潮等生态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汕头澄海“老玉春香”铁枝木偶戏班的班主许端杰手执铁枝,从剧帘后操纵着木偶。这尊木偶叫“红蟒袍”,也就是“状元”的角色。这位状元头上佩戴的“绣花状元幞”是一顶颇有地方特色的帽子,中间绣有用潮绣制作的花朵。许班主在家中自己搭建了一个铁枝木偶戏台,拍摄这张照片时,他正在用这个戏台向摄影师介绍铁枝木偶操控的基本动作:推、拉、提、拨、抖,和水袖的运用:翻、抛、缭、绕、打。只用三根铁枝,艺人就能操纵木偶如同真人一样表演传统戏曲中的各种动作,包括水袖、舞剑、射箭、耍刀等等。
摄影/方文奇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摄影 / 方文奇
图表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西藏科学考察队《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现代冰川与地貌》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空气中飘浮的虫草菌的孢子降落到蜘蛛的身体上,在其体表萌发,转而进入体内并生出发达的菌丝,利用蜘蛛体内的营养物质成长和繁殖,最终耗尽蜘蛛的全部营养。蜘蛛线虫草的菌丝会在寄主背部的体壁上找到开口或柔软的地方长出子座,形成并释放出新的孢子。而菌丝几乎将蜘蛛整个覆盖,使得蜘蛛的分类特征变得很难看清,有时甚至看不出是一只蜘蛛。
真菌:某种虫草 Cordyceps sp.
蜘蛛:未知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卓奥友峰,海拔8201米,是世界第六高峰,东距珠穆朗玛峰的直线距离仅30余公里。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高寒之地,竟然分布着几十个村庄。在海拔8000多米的雪山脚下,村民们完全按照最自然的状态生活在这里。图拍摄于定日县岗嘎镇的奶琼村,这里距卓奥友峰直线距离仅40余公里,但从图片中看,它们之间好像近在咫尺,这不仅仅是相机镜头拉近的缘故。如果你在现场的话,也会看到卓奥友峰近在眼前,这一方面是因为雪峰十分高大,另一方面是雪峰上的冰雪明亮的缘故。傍晚的村庄一派宁静祥和,卓奥友峰上空旗云飘荡,雪山成为了这个村庄一种背景式的存在。
回到人间
2017年,中国在南海成功开采可燃冰,实现了每日取气量达到一万立方米、连续产气一周的预定目标,成为全球第一个成功开发可燃冰的国家。摄影/郭俊峰
漳州市东山县的铁枝木偶传承人陈银龙正在表演他的代表作品《说唱脸谱》,这显然是一场不那么“传统”的表演:木偶会喷火、变脸,表演者仅一人,舞台与表演者之间无剧帘相隔。陈银龙喜欢开发铁枝木偶的特技表演,他的演出以新奇的特效见长。他家的家族剧团为“新艺”铁枝木偶潮剧团,也被称为陈家班,由他父亲陈加申组建。一开始,陈加申不支持子女学习铁枝木偶戏,要求他们用功读书考学,所以孩子们只能偷偷去看剧团的排练和演出。21世纪后,铁枝木偶戏逐渐式微,演出场次过少,发不出工资,剧团30多位木偶戏表演师傅纷纷离开,整个剧团面临解散的危机,陈加申这才开口请子女学习,最终陈家子女纷纷走上了传承之路。摄影/赖小兵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摄影 / 赖小兵
西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山上,“发现”号无人深潜器发现了一只很奇特的海星。深海的海山一般都起源于洋底火山。海山在地球上所有洋盆中都存在,已经被人类确认的海山超过14500座。迄今为止,我们仅仅探索了海山总数的1%,深海海山是目前地球上最多见,却最缺乏了解的海洋结构和生物群落之一。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在追溯“老梅春香”来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它曾流入东南亚,在泰国被使用了一段时间。早年间因水灾、战乱频仍等原因,离开潮汕迁至东南亚的华侨众多,包括铁枝木偶戏在内的潮汕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了东南亚,传承至今。这张照片拍摄于2017年的马来西亚槟城,两位华文中学的学生正在马来西亚铁枝木偶剧团“金玉楼春”的指导下试着操纵木偶。铁枝木偶戏的表演通常由三位艺人完成,表演者握住连接木偶的铁枝,根据剧本,配合音乐,控制木偶完成各种动作。供图/吴慧玲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本图及下图两个图表分别是全世界登顶珠峰人次、死亡人数,以及中国历年登顶珠峰的人次。其中各国登顶珠峰不到11000人次,中国登顶珠峰不到900人次,人数不到600人。自2003年开始进行珠峰商业攀登以来,中国攀登珠峰的人数有了明显增长,但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登顶人数锐减。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虫草菌是寄生在昆虫、蜘蛛和螨等节肢动物上的真菌的统称,但也有些种类寄生在植物及其他真菌上。因外形上由充满菌丝的僵硬虫子尸体(菌核)和形似“草”的子座组成,故被形象地称为虫草菌或虫草。我们将虫草菌中感染蜘蛛的种类统称为蜘蛛虫草。潮湿、温暖的环境是虫草菌喜欢的,很适合虫草菌的繁衍。
真菌:蜘蛛线虫草(Ophiocordyceps caloceroides)
蜘蛛:捕鸟蛛科 Theraphosidae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抬头可见8000米级的雪山,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雪山下的当地人来说,雪山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视而不见”的一部分。在卓奥友峰和珠峰地区,摄影师走进雪山下的这些村庄,走进了当地人的生活,拍下了各种各样真实鲜活、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人们开始在雪山下建房子,不久之后,他们将会诗意地栖居在雪山脚下……不远处雪山脚下风沙弥漫,而近处却有人在洗头发,仿佛这是互不干扰的两个世界……在8000米的雪山下,几头牦牛怡然自得地卧在草地上,女牧民若有所思地从牦牛群中穿过,仿佛她刚刚从雪山走来……夕阳下,一位藏民正在自家的院子里驯狗,屋后便是巍峨壮丽的雪山。在雪域高原上,藏獒是藏民们最忠实的朋友……在这里,生活之流在自然流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摄影师的存在,完全沉浸在生活之中。雪峰退居幕后,成为一种若有若无的存在。
回到人间
蜘蛛确实是虫草菌一个不错的寄主,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着超过4万种蜘蛛,它们分布广,适应性强,在各大陆的各种生境中都可以发现它们的生境,甚至在生境严酷的南极也能发现它们的身影。目前科研人员发现有22个科的蜘蛛会被虫草菌寄生,它们是原蛛亚目和新蛛亚目的主要类群。绘图/刘东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目前,全世界可潜入6000米以上深度的载人深潜器仅有八艘,分别属于中国、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其中我国有“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摄影/张桅)和“蛟龙”号三艘深潜器。十多年前,我国载人深潜的能力只能到达水下600米,如今已经可以潜入水深10909米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
历年不同时间段登顶珠峰的中国登山者总人数统计
数据来源/华大运动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在南美洲哥伦比亚的La Isla Escondida自然保护区里,一只捕鸟蛛静静地躺在苔藓上,从它身体上,几丛如同“火焰”般的物质生长出来,那就是杀死这只捕鸟蛛的真菌——蜘蛛线虫草。真菌:蜘蛛线虫草(Ophiocordyceps caloceroides)蜘蛛:捕鸟蛛科 Theraphosidae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图中,许端杰正在制作木偶的帽子。除了为自己的戏班制作木偶和道具外,一些铁枝木偶艺人也接受外部订单,其中包括来自海外的订单,因为制作的手艺涵盖潮绣、木雕、大吴泥塑、潮剧盔头等非遗技艺,目前仅由国内艺人掌握(摄影/许佳钿)。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摄影 / 许佳钿
他们这种对待自然景观的态度,其实是把自然当作对象的“对象化”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摄影是一种“对象化”的摄影。他们这些外来人对珠峰的这些反应,并不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正常反应。而当地人对这些8000米以上雪峰的反应与他们完全不同,二者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对象化的世界,一个是生活的世界。图为卓奥友雪峰(海拔8201米,世界第六高峰)下的定日县岗嘎镇协嘎村,藏族女孩巴旦正在屋里专心织布,完全不为窗外的美景所动。她与卓奥友雪峰的关系,不是一种“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共存的关系。上下两幅图片形成一种对话,它们分别映射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头脑中带着一整套科学概念和理论的人与珠峰组成的对象化的世界;另一个是原住民与雪峰形成的生活的世界,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早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回到人间
图为测绘专家陈刚与儿子陈李昊登顶珠峰,在峰顶上进行北斗卫星导航测试的场景(摄影/明玛顿珠)。陈刚作为测绘专家登顶珠峰,具有一定标志意义——珠峰不仅是登山家的珠峰,也是科研工作者的珠峰。
图中一家三口正共进晚餐,窗外便是金字塔般的珠峰。但他们对珠峰、卓奥友峰、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等并没有形成像我们头脑中那样的概念,也不会把它们当作认识的对象、审美的对象……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还没有对象化、概念化……他们与周围的环境没有分离,他们对于生活是完全投入,无需反思的,他们一往情深地投入到生活当中。人生的意义在这种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从他们的笑容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信赖与满足。
回到人间
无人深潜器和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海底“海马”冷泉开展联合科考的场景示意绘图。“海马冷泉”是中国管辖海域内发现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性海底冷泉,为科学家开展“冷泉”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绘图/宋翰笛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在岗嘎镇东巴村,摄影师在村里偶遇了一户正在修建房屋的人家。对于藏民来说,建房是他们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往往全村的人都会过来帮忙。傍晚,忙碌了一天的村民们聚集在这间仍未完工的房间里,大家席地而坐,正在享用主人家准备的各式各样的零食和点心。这张照片真实而生动地揭示了每个人的精神风貌,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倦意,他们两两交流着,他们的手正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有的在抽烟,有的在划手机,有的端着茶杯在喝茶,有的拿着食物刚要送入口中……图中看似没有中心人物,又仿佛每个人都是中心……此刻窗外的雪峰也特别精彩,夕阳洒金,旗云曼舞,但是整个屋子里却没有一个人多看一眼。他们随着生活的节奏自由前行,而不会停下来去对象化地反思这些东西。对于珠峰和卓奥友峰,他们一出生就遇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些诸如海拔、雪峰等概念,也不会将其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山峰比较,因此他们不会觉得这些雪峰如何神奇、如何美……与雪峰顶飘舞的旗云相呼应,窗外有一个小烟囱正飘出袅袅炊烟,偌大的窗户向着雪峰方向洞开,光线好像发自雪峰,涌进了屋中,刚好有一个人手机的手电筒不小心开了,发出星星一样的光……一个房屋在雪山脚下建起来了,在天地之间,因为建造房屋,人们从四面八方来了,房屋敞开窗户,呼唤着神的眷顾,雪山就是藏族人心中的神灵……于是天地人神在此聚集。
回到人间
富钴结壳是一种宝贵的深海矿产资源,它们一般每100万年才增长1—6毫米。富钴结壳主要出产在深海的海山和海台顶部,西、中太平洋的海山区被认为是全球富钴结壳的最主要产区。世界各国对富钴结壳的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截至目前,已有日本、中国、俄罗斯、巴西和韩国五个国家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富钴结壳勘探合同。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可燃冰在地质上被称为天然气水合物,从中能分离出甲烷。有科学家提出,仅仅是海底的可燃冰储量就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摄影/郭俊峰
2017年,英国王储查尔斯和王妃卡米拉访问马来西亚时,也在潮艺馆向吴女士学习了一番铁枝木偶的技法。
供图/吴慧玲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阿里地区境内保留着大量的洞窟建筑遗迹,尤其是南部的札达、普兰两县。这些洞窟建筑规模大、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历史非常悠久,是西藏最有代表性的洞窟建筑形式。它们是由远古人类居住的洞穴发展演变而来,不仅代表了这一带古老的居住文化,而且是藏族建筑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札达县托林镇的古格王国遗址,它是一座集生活、军事、宗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洞窟建筑群。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香孜乡夏朗村洞窟群
这处洞窟群沿河而建,这也是阿里洞窟建筑的一大特色。这里的洞窟建筑群落主要分布在朗钦藏布(象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等河流沿岸的山体上。山体岩性疏松,河流在这里深切出了陡壁,于是人们在陡壁上开凿洞窟,依河而居。而且,虽然阿里地区平均海拔较高,但象泉河、孔雀河流域周边海拔较低,且气候较为温和,农牧兼宜,相对适宜居住,因此这些地方也是洞窟建筑的主要分布区域。在这些地方,能看到面对降雨降雪导致的水土流失,人们修缮维护洞窟的痕迹,也能看到渗水坍塌的废弃洞窟。这些痕迹的背后,是阿里的先民们面对自然努力求生的历史。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托林镇多香遗址
尽管大部分洞窟内早已空无一物,但从洞壁上厚厚的烟垢积炭,地面上的灰烬、动物骨头和鹅卵石块,以及一些洞窟内的壁画残像、甲胄残片,可以看出阿里洞窟建筑的丰富内涵。本跨页图片均出自札达县托林镇多香遗址,图中老人是多香遗址守护人顿珠次仁,他向摄影师展示了遗址内残存的匾额(下图)和象雄时期的盔甲残片(下图)。此外,根据《世界地理概况》一书中的记载,札达和普兰地区是古代象雄文明的中枢地带,这一带的洞窟也常作为修行者的修炼岩洞,所以留存着很多佛窟、经洞。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阿里地区地域辽阔,处于交通要道,自古便与南亚等地域保持着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频繁交流,是多种文化的交汇地。这里的洞窟建筑不仅是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所,也曾是邻国商人、工匠、僧侣的居所,见证了与周边地区的各种文化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反映在洞窟建筑的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阿里洞窟建筑的形式和内涵都变得越来越丰富,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香孜乡角孜村洞窟群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阿里地区还有不少居民居住在这些洞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修建起新房,到现在为止,几乎所有村民都搬离了洞窟,住进了新建的藏式平顶房。可以说,阿里的洞窟建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它们以遗址的姿态矗立乡村一侧,呈现出“一村一洞窟群”的景观。蓝天白云、土林奇观、洞窟群、新民宅、水泥路、牦牛群、田园绿苗,构成了阿里的新风景。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在阿里南部至今留存着规模宏大的洞窟建筑群遗迹,它们开凿在陡壁上,有的洞窟数量可以达到数千座,这是在西藏其他地方很难见到的。人们在山上掏挖洞穴居住或修行,这与当地缺乏石头和木材等建筑材料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简单的栖身之所变成了规模不等的洞窟建筑群,形式也逐渐丰富。阿里目前保存下来的大型洞窟群大多是古格王国时期的遗迹,如皮央东嘎、多香、香孜遗址等。图为皮央东嘎遗址中的皮央洞窟群。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穹窿银城
札达县的地貌以土林为主,究其构成,有的地方以半固结含砾卵石土层为主,有的地方以固结程度高的粉砂质黏土为主,形成形态不同、高度各异的土林,为洞穴的开凿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可能是土林中遗留了成千上万洞窟的原因之一。普兰县境内的地质情况相似,只是受到的切割不如札达盆地深,没有形成土林地貌。图为土林中的洞窟建筑群——象雄的都城穹窿银城。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托林镇皮央洞窟群
在大型的洞窟群中,洞窟的功能和用途更加细分,有普通民居、佛殿、藏兵洞、储存粮食的仓库等。这使得整个洞窟群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但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所需,还具备防御等功能。图为皮央洞窟群中现存唯一经洞的内景。由于洞窟靠近村子,里面冬暖夏凉,现在村里人还在把一些洞窟作为牲口圈或者储藏粮油肉制品的仓库。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札达县托林镇皮央东嘎遗址
皮央东嘎遗址的三座宗教类洞窟从东到西依次排开,一号洞窟居中,二号洞窟与三号洞窟分别位于它的东西两侧。这些洞窟内部保存着精美的壁画,藻井样式也极富特色。图为二号洞窟内的壁画,壁画以小佛像的形式呈现,每尊小佛像均坐于独立的莲花座之上,有圆形的头光及背光,样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一号洞窟的壁画则以曼陀罗题材为主(本图),顶部藻井为“斗四套斗”式样,即四层方形由大到小层层套叠(下图)。
藏西阿里 这里有宝贵而被低估的 西藏洞窟建筑
这只蜘蛛在生前并没有抓牢叶子,于是纺织器所泌出的最后蛛丝,将它悬挂在了叶片上。随风飘荡的感染者,同样可以作为虫草菌释放孢子的良好媒介。只是不知道这是偶然现象,还是这种蜘蛛虫草菌感染蜘蛛之后的必经流程。截至2019年,科学家们发现的寄生蜘蛛的虫草菌有90种,还有更多的蜘蛛虫草有待发现。摄影/温仕良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猫蛛科 Oxyopidae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图这个看起来像蝎子一样的动物还是蜘蛛的尸体,虫草菌将这只蜘蛛包裹得严严实实,在蜘蛛身体的末端长出了“蝎子”的尾巴,那就是虫草菌的子座。这只可怜的蜘蛛是一只跳蛛,是蜘蛛虫草菌主要感染的对象(摄影/温仕良)。
真菌:蜘蛛紫孢菌 Purpureocillium atypicola
蜘蛛:跳蛛科 Salticidae
蜘蛛虫草菌 森林里的微观蜘蛛“杀手”
摄影 / 温仕良
梅里雪山冰川的发育主要是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充沛的降雪为梅里雪山冰川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梅里雪山也是我国低纬度低海拔的海洋性冰川的代表,冰川补给多,消融也多,活动性强。海洋性冰川因为流速快,对所处的山谷有着强烈的切割与掘蚀,两边坡壁上的石块会不断地落到冰川上。冰川又将碎石输送下来,因此就在冰体中夹杂了大量碎石。曲那通冰川的冰舌缺少了冰清玉洁之感,更像是一条匍匐蜿蜒在山谷中的黑色长龙。摄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李世朋
梅里雪山共有冰川55条,有6条冰川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一条为卡瓦格博西北坡的甲兴冰川,在梅里所有的冰川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卡瓦格博东坡的明永冰川和斯农冰川。曲那通冰川虽是梅里第二大冰川,但却并未得到过多的关注,更是鲜有人至,所以关于它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并不多。曲那通冰川位于卡瓦格博峰的西南坡,从海拔6465.4米处“流淌”而下,通过冰川发育处的图片可以看出,越向高处,冰体就越显得洁白莹润。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当才错是位于卡瓦格博西南方约24公里处的一处高山湖泊。想要前往当才错,需要翻过多个垭口和牧场,本文作者就在路上遇到了大雪,大雪将石块湮没,判断不准的话,一脚下去,很容易踩空。上图雪山为从当才错垭口拍到的卡瓦格博,与人们熟悉的从东坡见到的卡瓦格博的峰形截然不同(摄影/李耀峰)。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李耀峰
当才错海拔4500米,面积约10.33万平方米,是梅里第一大湖。虽然是梅里第一大湖,但是真正见过它容颜的人却不多,因为地势险峻,很少有人能抵达当才错,这个湖还是十多公里外的阿丙村和崩嘎村村民求雨的神湖。湖周三面环山,只在西侧有一个小小的出水口。根据初步判定,它是冰川刨蚀形成冰斗后,冰川逐渐消退,冰斗内积水而成的冰斗湖。当才错是梅里民间地理考察项目发起人廖正通过卫星地图找到,队员们又实地到达的一个湖。摄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李世朋
图为考察队员翻越当才错垭口的碎石路,翻过这一垭口,就能见到闪烁着蓝光的当才错了(摄影/李世朋)。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李世朋
在梅里雪山南部,有一个水面平静、色如翡翠的湖泊,这便是许东错(汉藏翻译者亦将本文中的许东错、当才错译成许东措、当才措)。要抵达这个深藏在梅里群山中的湖泊,一睹她的芳姿并不容易。作者一行人由多克拉垭口(海拔4479米)到扎素通岔道(海拔3700米),再到拉卡卓拉牧场(海拔4055米)后翻越曲扎垭口(海拔4600米),才见到了许东错,由许东错过通坝垭口(海拔4470米)后,经过缅茨姆河谷营地(海拔3373米),翻越尼色拉古垭口(海拔4680米)后,经过尼色牧场(海拔3510米),抵达上雨崩村(海拔3200米),才算完成了对“梅里之心”的探寻。图为曲扎垭口两侧的岩石有水渗出,水量虽不大,却也能汇聚成溪。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许东错:神鸟眷念的“梅里之心”
许东错附近是察隅县察瓦龙乡阿丙村的传统牧场,许东错周长约1000米,水域面积约2.48万平方米,储水量为1万—1.5万立方米,湖面海拔3908米。在藏语里,许是鸟,东错是海拔较高的湖泊,这个得名与许东错的形状相关,因为从高处俯瞰,许东错就像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鸟。又由于许东错位于梅里群峰较居中的位置,且又像一个心形,所以又有“梅里之心”的说法。当然,绝色天成的许东错深藏在梅里群山中,只有附近察瓦龙乡和云岭乡的牧民,以及少数户外人见过她的芳姿。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图为从尼色拉古垭口东侧俯瞰山谷中的雨崩村,山下林草丰茂,山上白雪皑皑。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尼色拉古垭口是从梅里雪山由东向西唯一可眺望到的垭口,这处垭口也位于滇藏两省区交界处。图中便是从尼色拉古垭口西坡看尼色拉古垭口,垭口海拔4680米。有意思的是,垭口两侧的山体,南侧的向阳面和北侧的背阴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向阳面流石成“瀑”,背阴面冰雪覆山。翻过垭口便是当地牧民的传统牧场——海拔3510米的尼色牧场。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摄影 / 白继开
纳松秋根又被译成努松说根,在著名的卡瓦格博研究学者仁钦多吉先生所著的《绒赞卡瓦格博圣地·明镜》一书中就有“卡瓦格博的世界是座坛城,纳松秋根住坛右”的说法,在很多地图上,它还被标注为披子穆。纳松秋根雪峰位于梅里雪山的最南端,它西坡的冰川从海拔约5832米处沿山坡倾泻至海拔4364米处,冰舌处被大量的碎石覆盖,冰体中也夹杂了石块(右图 摄影/白继开)。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大多数人行走梅里走的都是转山线,转山线虽然也很精彩,但是却容易错过深藏在梅里深处的美。走进梅里雪山深处,通过一个个垭口探寻这座著名雪山的古道、冰川、湖泊和人文遗迹,就能发现非同寻常的美。这些年,梅里雪山的冰川和湖泊都在发生着变化,记录下这些变化中的美,呈现出著名雪山鲜为人知的一面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图为徒步者在前往纳松秋根雪峰的路上。
徒步梅里西南 著名雪山深处还隐藏着 哪些鲜为人知的美?
土楼生于乱世,是应潮客先民们聚族而居、集体防卫的需要产生的,生长发展于海盗、山寇、军匪作乱、宗族间大举械斗的历史背景中。今天,这种古老建筑的传统功能已经式微。许多土楼因缺乏保护和修复,正在快速地坍塌和消失。昔日高大强健的建筑巨人们,已难掩苍老和颓唐。图为潮州乡下一组坍塌严重的土楼群。摄影/许师毅
土楼“潮汕派” “省尾国角”的一块遗落拼图
摄影 / 许师毅
在热液周边,有一些与其伴生的生物类群,如甲壳动物、管状蠕虫和贻贝等,它们已经成功适应热液的极端环境。有研究者将全球的热液区划分为六个热液生物地理区,并认为东太平洋的海隆区是热液生物的起源中心,生物由此通过七条途径扩散形成现有的分布格局。
深海探秘 解读深海中的地球密码
如此壮观的云海景观,只有站在珠峰这样高海拔的山峰上才能欣赏到
站在珠峰往西瞭望,前景是珠峰似刀刃般的山脊,四周云海茫茫。那些海拔7000米左右的山峰,冲破云雾,耸立在云海之端,恰似无垠大海中的一座座孤岛。那些海拔更低的山峰,则无声无息地隐没在云海之下了。如此壮观的云海景观,也只有站在珠峰这样的8000米级山峰上才能欣赏到。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耸,成为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的一道天然屏障。由于地质构造抬升、河流与冰川的侵蚀切割等原因,山峰之间形成了许多南北向的高深峡谷,这些峡谷就成了暖湿气流进入高原的水汽通道。
珠峰顶上 登山之外的故事
登山向导扎西次仁先后登顶珠峰16次,是中国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之一(还有一位登山向导扎西平措也登顶了16次)。这是他在珠峰顶上用手机拍摄的180度接片(摄影/扎西次仁)。虽然多次登顶珠峰,但由于登顶时间、天气等不同因素的限制,这张图片是扎西次仁为数不多拍摄成功的峰顶接片。图片中,近处人们站立的平台,就是面积仅20多平方米的顶峰斜坡。
KOLK17傀儡艺术剧院与博物馆坐落于德国北部的吕贝克市,是德国五大傀儡艺术品收藏博物馆之一。这里收藏了4000多件来自亚洲的傀儡艺术品,其中约900件来自我国。图即为KOLK17在展览中陈列的部分中国傀儡,左侧戏台上的为布袋戏木偶,右侧后排较大的为床单戏木偶,其余的小型木偶,包括下图中的木偶均为铁枝木偶,属于一个名为“老梅春香”的潮汕老戏班。根据尺寸和制作工艺推断,这些铁枝木偶可能是在民国初期制作的,但经过了后人多次修补、吊地(即把破旧的绣品选择性地剪下来,再缝制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很少的几尊保留了原貌。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珠穆朗玛峰以其世界第一高峰的地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对于生活在珠峰脚下的当地人却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眼中的珠峰是什么样子?在岗嘎镇孔目村,一辆货车和一辆拖拉机满载着学生行驶在路上,迎风招展的国旗显示着这两辆车的“校车”身份。虽然交通条件简陋,但是孩子们的脸上依然洋溢着纯真快乐的笑容。每天上学、放学、回家,这样普通而平淡的生活场景日复一日地在珠峰脚下进行。尽管此时珠峰正上演着日照金山的美景,但他们似乎丝毫不为所动。也许在他们眼里,珠峰和自家的后山并没有什么两样。
回到人间
珠峰脚下的绒布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对于外人来说,在绒布寺转经一定有着不一样的特殊意义。但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而言,这不过是他们生活中最为普通的日常。珠峰只是在那里,或许他们都没有注意到珠峰的存在。摄影/王宁
由此进入洞中,翻过一个土坡,穿过一片崩塌落石区后,就会发现前方洞道下部已经充盈了一腔碧水。考察队员们必须换上潜水服游泳(摄影/王彤),或是用轮胎充气作为简易渡船(跨页图),才能继续通行。洞底水色幽绿、不知深浅,岩壁凹凸不平、石牙参差,所有人都小心翼翼,缓缓前进,以免剐蹭受伤。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摄影 / 王彤
提起珠峰,一些固有的概念和理论便会不自觉地进入你的头脑。我们很难不带前提,不受已有成见的影响去看待珠峰。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一个概念就是“海拔”,人们用海拔这个概念把全球的山峰排了名次,结果珠峰成为世界第一高峰,全世界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由此引发了登山热、旅游热,还引来了无数摄影爱好者。本文作者单之蔷与摄影师王宁来到珠峰脚下,当山顶出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象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架起相机开始拍摄(摄影/雷东军)。
在遵义城外东南方向的一片峰林谷地中,有一个因透水关停的采石场。在采石残丘的半山腰上,隐藏着一个月牙形的洞口(摄影/王彤)。
遵义、贵阳“双龙会” 发现贵州“地下黄龙”奇观
摄影 / 王彤
第五代
吴慧玲家族中的孩子们也开始参与铁枝木偶戏和潮剧的表演。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第三代
杨清音的女儿杜爱花12岁加入“老荣秀春”潮音班,这家戏班以木偶剧为主。1989年,年事已高的班主将戏班交给杜爱花继承,杜爱花将戏班改名为“金玉楼春”木偶剧团。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第二代
杨、李的女儿杨清音11岁随母亲下南洋与父亲团聚,加入“老赛永丰”,是新马一带广为人知的小生演员。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第一代
19世纪末,杨丙金携“老赛永丰”潮剧团下南洋至新加坡。“老赛永丰”是第一个下南洋的潮剧戏班。杨丙金的妻子李玉凤也是潮剧演员。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
第三代
杨清音的女儿杜爱花12岁加入“老荣秀春”潮音班,这家戏班以木偶剧为主。
第四代
1989年,年事已高的班主将戏班交给杜爱花继承,杜爱花将戏班改名为“金玉楼春”木偶剧团。
铁枝木偶戏 从潮汕来,往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