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的珍珠产业主要集中在距离诸暨市区半小时车程的山下湖镇,这里是业内鼎鼎大名的世界淡水珍珠之都。珍珠产业是这里的特色和支柱产业,全镇80%以上的人从事与珍珠相关的工作。山下湖镇的珍珠市场不断吸引着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珍珠批发商和珠宝爱好者,淡水珍珠通过这里进入世界珠宝市场。图为山下湖镇的淡水珍珠养殖塘(摄影/胡学军)。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摄影 / 胡学军
图为哲勒克买尔沟中一个典型的干燥剥蚀残丘。从高空看,残丘呈现出“千足龙”的形态。这条“千足龙”伸出的众多“触角”,就是流水侵蚀冲刷形成的密集冲沟。摄影/张鹏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摄影 / 张鹏
上图手稿是“2017年12月上海螺沟冰川大冰瀑布冰崩地貌解译”,手稿中的遥感影像揭秘了海螺沟冰瀑布的更多特征。在这张遥感影像图中,海螺沟冰川已经是完全断开了,受到观察角度的限制,冰瀑布下部的基岩陡坎在这张图上出露得并不全面,冰瀑布上的冰崩体和下部巨型的冰崩堆积扇掩盖住了绝大部分景象。与过去相比,冰瀑布“上天窗”附近的巨型冰崩的始发区已经逐渐由西向东(图中由左向右)扩张,与之相应的冰崩延展区也日益增大。如此来看,冰崩或将愈演愈烈,海螺沟冰瀑布将千疮百孔!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图为沉船残骸全景(供图/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华光礁一号”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有六层船体构件的古船,展现了我国古代造船工匠的精湛技艺,为我国独创的水密隔舱船传统技术又增添了一个新的例证,对评估古代中国的造船技术、世界航海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从空中俯瞰,哲勒克买尔沟的侵蚀沟发育极为密集,令人叹为观止。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对坡面、沟谷与河谷均可产生侵蚀作用。流水对沟谷的侵蚀作用,主要有下切、侧蚀与溯源侵蚀等三种形式:下切主要针对谷底并使谷底加深,侧蚀可以使谷坡后退,谷底拓宽,溯源侵蚀则会使沟谷向源头方向伸长。侵蚀沟又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的发育阶段,即切沟、冲沟和坳沟。切沟的宽度、深度一般在1—2米,沟缘较明显,沟底纵剖面与沟身所在的坡面大致平行。切沟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冲沟。由于侧蚀作用,冲沟沟槽加宽,横剖面呈宽展的“V”形。在哲勒克买尔沟内,侵蚀沟发育的三个阶段都可以见到。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目前淡水无核珍珠和淡水有核珍珠的母蚌主要都为三角帆蚌,养殖时间从半年到5年不等。最常见的养殖时间是两年或五年,超过五年,随着蚌体老化,养殖珍珠的质量常常开始下降。珍珠取出后,育珠蚌的生命也告终结,蚌壳一般会用作有核珍珠的珠核或工艺品等,蚌中的软体部分则被做成菜肴。上图为蚌农划着小船打捞发育成熟的珍珠蚌(摄影/胡学军)。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摄影 / 胡学军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黎飞艳
手稿图示名为“海螺沟冰川大冰瀑布崩毁的烟囱效应”。海螺沟山高谷深,山谷风效应、狭管效应和烟囱效应在这里都非常显著,简而言之,它们使海螺沟峡谷内的空气流动变得活跃。然而,受到峡谷两侧高陡山坡的约束,空气向两侧山坡爬升受到了抑制,其主要沿着沟谷爬升,这促进了热空气从低海拔的位置逐渐上升到高海拔位置。当这些热空气遇到陡峻的冰瀑布时,热空气流速减缓,最终造成了冰瀑布的强烈消融。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白志毅
上海海洋大学 教授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 专家
绘图/李亚龙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相比于大陆性冰川,海洋性冰川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底床有水膜。左上图中基岩陡坎处的流水瀑布正是从冰体底部流出的,而其下方的白色斜坡堆积物正是冰崩和岩崩形成的锥状堆积体(摄影/任岷)。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摄影 / 任岷
“华光礁一号”沉船的出水,标志着我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在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图为考古人员在水下沉船遗址处进行细部清理(摄影/李滨);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李滨
我国的所有淡水豚和海豚,以及各种抹香鲸、喙鲸都属于齿鲸,它们都生有细密的牙齿,主要以鱼类、乌贼为食。而布氏鲸、蓝鲸等则属于须鲸。它们以鲸须代替了牙齿,主要以大群的小鱼或磷虾为食。上世纪20年代,我国学者正式对鲸类开展研究,但受限于有限的研究条件,鲸类研究水平长期落后于国外。近十年来,我国鲸类研究工作才得以飞速发展。
本跨页插图/李维娜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手稿绘图是“海螺沟冰川大冰瀑布峡谷数据及剖面图”。冰瀑布不同于水瀑布,它实际是在陡坡段运动的冰舌,因为远视宛如凝固的瀑布,故名曰“冰瀑布”。从剖面图中我们看到,贡嘎山海螺沟冰瀑布平均坡度在30°左右,顶部和底部高差达到了1080米。如此陡峻和高差的冰瀑布是世间少见的:美国著名的Stairway冰瀑布虽然高度达到了2100米,但其平均坡度只有16°;法国最大的Bossons冰川冰瀑布(高差1100米)的中部有一个长度超过500米的缓坡平台,其能够和海螺沟相媲美的陡峻段高差只有600余米。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在西沙群岛永乐群岛永乐环礁最西侧的金银岛,水下摄影师吴立新听说该海域水下有一艘沉船,当地渔民打捞出不少船上的残存物件当废品卖了。他潜水到水下30米处,发现了这艘铁质沉船。后来有专家推测,这是一艘二战时期沉没于此的日军炮艇,现在水下残存的还有沉船的巨型铁锚(本图)、锅炉(下图)和舰艏(右图)。金银岛是永乐环礁第二大岛,被当地人称为钱财岛,据说岛上曾出土了不少古钱币,还发现过元、明、清时期的瓷器等文物。在历经上千年的时间内,由于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南海海域不仅沉没了许多古代贸易商船,还有不少二战时期的军舰。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很多搁浅鲸的骨骼会被博物馆回收处理,最终制作成鲸的骨骼标本,用于科学研究和科普展览。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崔之久教授的论文手稿
这是自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崔之久教授为研究海螺沟大冰瀑布断开机制所写的论文手稿。手稿的纸张大多为各种废纸粘贴而成:医院处方笺、挂历、小区广告、外孙的草稿纸,等等,条条缕缕,如同打满了补丁的旧衣服,看上去仿佛是一摞已保存多年的旧稿件。然而,这并非旧文,反而是一篇3万字的、热腾腾新出炉的科学论文。更令人赞叹的是,崔教授在手稿中所画的几十幅科学说明图示,全部是手绘作品,不论是对地貌的素写,还是规整的表格,均一丝不苟,连图例都不马虎。出于对崔之久教授治学精神的敬佩,我们决定将版面中的科学示意图,全部用手稿照片表示——论文手稿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比科学知识本身要丰富得多——希望读者和我们一样,深深为这部手稿之美所打动。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由于鲸类特殊的生活习性,以及经济条件、研究条件等的限制,我国的鲸类研究严重落后。在近海分布的鲸当中,只有中华白海豚开展过长时间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摄影/郑康华)。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郑康华
这是手稿中所绘制的“海螺沟冰川及大冰瀑布原状示意图”,这一带的地层和基岩地形研究还比较模糊。贡嘎山的主峰是花岗岩,而在冰瀑布底部所见的基岩陡坎却又是深色片岩,因此可以断定这里的岩性在粒雪盆下的某一个位置发生了变化。易碎的岩性特征、复杂的褶皱构造和强有力的冰川磨蚀形成了如此巨大规模的冰坎。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截至目前,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已经识别并记录了52头布氏鲸。这些鲸在这里频繁出现,而且每年都有新出生的幼鲸,说明在涠洲岛海域生活着一个健康而稳定的布氏鲸种群。这个布氏鲸群体的发现也表明,我国近海其实一直有大型鲸类生活,只是这些信息仅有当地人知晓,外界少有人知。摄影/陈默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陈默
磨西台地位于贡嘎雪山东麓,南北长约10公里,宽0.2—1.2公里,高约120米,主要由冰碛、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等堆积而成。根据苏珍、施雅风等人对贡嘎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相关研究表明,贡嘎山东麓磨西河流域共发育了三次冰期,其中,中更新世晚期的冰期是这一区域最大冰川作用时期,这一时期贡嘎山东坡的冰川曾经到达磨西台地。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冰川以山谷冰川为主,其间海螺沟冰川末端位置下降至海拔2000米以下,比现代冰川的位置向下延伸了近1000米,燕子沟冰川末端降至海拔2400米,南门关沟冰川末端在海拔2760米左右(绘图/Handi工作室)。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贡嘎山海螺沟冰川地质剖面图
从这张海螺沟冰川地质剖面图中可以看出,海螺沟冰川各段的地层岩性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花岗岩与石英片岩(由沉积岩变质而成)交错分布的特征。在冰川尾碛中,各种碎屑物质大小混杂,缺乏分选,堆积在冰舌末端。其中大部分冰碛物的粒径在1米以下,粒径在1米以上的似斑状花岗质岩石也普遍存在,它们极有可能是由冰川从粒雪盆附近搬运至此的。绘图/王航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有孔虫现生的种类至少有6000余种,它们大多生活在海中,或者栖居海底,或者浮游于海面,以孤单弱小的单细胞之躯,面对生活的挑战。有孔虫的壳多种多样:有管状、螺状、斗笠状、球状、多球状等很多形态。有孔虫拥有很多种“户型”:有的壳体只有一个“房间”,有的壳则被分割为多个彼此独立的“小房间”。这些外壳体积小、多样性丰富、化石保存较多,为古生态学、古海洋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线索。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2017年4月的上海南汇东滩,人们正在搬运一头在此搁浅的长须鲸的骨架(摄影/何鑫)。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何鑫
这些星砂状的有孔虫外壳样本,来自于我国台湾南部的垦丁国家公园。通过用显微镜调整对焦点,摄影师张超拍下一组星砂照片,不同照片的清晰部分各不相同。把这组照片叠加,只呈现每张图最清晰的部分,一张高清晰度、有景深层次的星砂照片就呈现出来了。相比于拍摄与后期叠加,从沙子中分选出这些直径1—3毫米的有孔虫,更加考验摄影师的眼力与耐心(摄影/任远方)。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摄影 / 任远方
夏季的辽宁长海县大长山岛附近海域,两只东亚江豚出现在玩桨板的游人身旁。很多人以为我国只有一种生活在长江中的长江江豚,实际上我国还分布着两种海江豚——东亚江豚和印太江豚。这两种海江豚在我国近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由于难以观察,并缺乏研究,因此目前人们对于它们了解甚少。
摄影/张忠民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张忠民
漂砾是指冰川作用带来的大大小小的岩块,经过冰川搬运至冰舌末端消融处停积下来,并可以经流水的推移被运送至远方,孤立或堆积在某地。海螺沟冰川漂砾的产生和搬运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❶ 由于海螺沟冰川粒雪盆后壁地势陡峭,山体坡度多在30°以上,地形切割强烈,加上区域降水丰富,这里经常会有雪崩发生,雪崩的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岩石崩落,便为冰川表面提供了重要的碎屑物质来源;
❷ 大冰瀑部位的岩坎以及冰川两侧崖壁上不断滚落的碎石作为新的补充不断加入;
❸ 冰舌部分冰面水流和冰面裂隙广泛发育,一些漂砾可能会滚入裂隙之中,在冰舌末端,随着冰体厚度变薄,冰川的搬运能力减弱,冰川上累积的一些大的冰碛物便逐渐卸载并堆积起来;
❹ 接下来,部分冰碛物会由冰川的固态搬运转变为冰水搬运,一些粒径相对较小的冰碛物还会被冰川末端的融水继续向下搬运进入河流,或暂时搁置在冰舌末端的冰碛湖中;
❺ 随着冰川末端融水的增加或是夏秋季节一场骤降的暴雨,这些冰碛物可能会通过洪水、泥石流、冰湖溃决等形式进行二次搬运。
绘图/吴筱兰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有孔虫分布广泛。在我国,它们不仅生活在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海域,即使在北方的黄海和渤海,也能在海边找到它们形态各异的外壳。朋友在大连的夏家河子海滨公园附近取了一些沙样寄给摄影师张超,在细沙和贝壳残骸间,赫然混杂着多种有孔虫的外壳。有些有孔虫的壳经过显微镜放大之后形似飞碟,仿佛神秘的星际文明搁浅在大连的沙滩上。如有机会在沙滩上仔细观察,不妨试着找找有孔虫微小的外壳,那是比捡贝壳更具难度的挑战。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目前,我国对赏鲸等旅游活动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在鲸鱼活动频繁的区域,虽然开展了一些观赏的旅游项目,但是各种不规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台湾省,赏鲸的项目则相对成熟和规范。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由于冰川融水和冰川泥石流对磨西台地的重塑改造,使它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的冰水阶地
在贡嘎山东坡的河谷中,一块平坦台地屹立其间,这块长舌状的台地即为磨西台地。磨西台地主要是在冰退和冰川发育过程中由海螺沟、磨子沟和燕子沟冰川融水携带的冰碛物堆积而成,后来随着贡嘎山的快速隆起,台地两侧受到雅家埂河和燕子沟河的强烈侵蚀下切,形成了相对于河床两侧较高的大规模的冰水阶地。两河在磨岗岭西侧交汇之后称为磨西河,再往下便进入大渡河。磨西台地东侧的磨岗岭台地遗留的冰碛物,表面有红色黏土层,是目前保留的贡嘎山东坡第四纪以来最早的冰川遗迹,时代约为中更新世中期,大致相当第四纪倒数第三次大冰期。第四纪末次大冰期时,贡嘎山东坡山麓地带河流下切,冰川融水和冰川泥石流对磨西台地进行重塑改造,使台地两侧形成深切河流沟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的一块冰水阶地。摄影/流云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所史馆中,可以看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的办公旧址。李四光是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图为李四光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研究的中国北方类化石标本玻片(摄影/泱波)。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摄影 / 泱波
摄影师在飞机上围绕着贡嘎雪山旋飞7圈,终于将贡嘎山东坡几条硕大的冰川沟谷与磨西台地淋漓尽致地呈现了出来。在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的范围内,贡嘎山东坡山地的垂直落差近6000米,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垂直地带性景观。画面左侧的第一条沟谷便是海螺沟,全长30.7公里,其上的冰川从贡嘎山东坡喷薄而下,冰舌部分早已隐入茫茫林海之中(摄影/张翙羽)。海螺沟冰川也是我国东部地区距离大都市最近、最易到达的低海拔现代冰川。来自冰川上游的漂砾通过下游沟谷冰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到达磨西镇附近,然后通过磨西河进入大渡河,再进入长江,最终逐渐变小磨圆,直至成为大海中的一粒细沙。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东北地区湿地分布广泛,被大量人为开垦、破坏后,我国逐渐认识到湿地在调节水位、提供生物栖息地、调节气候和固碳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以东北为首逐渐展开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工作,地图标注了目前东北已重点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湿地。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而像弗氏海豚这种主要在太平洋深处活动,偶尔才在近岸区域成群出没的海豚(上图),几乎没有开展过系统的科学研究。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图为通过偏光显微镜看到的不同种类有孔虫的壳。它们有的像棒棒糖、有的像松塔、有的像聚集的肥皂泡、有的像鹦鹉螺、有的像铜钱……很难想象,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能够塑造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挠力河在湿地中蜿蜒,形成形状各异的河曲和牛轭湖。水分充盈的沼泽上长满了湿地植物,水草丰美,郁郁葱葱。这也呼应了挠力河的名字:在满语中,它的意思是“河道流荡不定”。挠力河湿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地处乌苏里江左岸支流挠力河流域,沿岸建有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集中连片的淡水沼泽湿地,也是“北大荒”湿地修复的一个代表性地点。摄影/姜明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摄影 / 姜明
观赏的时候,严禁人们下水观赏和拍摄,所以人们只能在船上将相机放入水下,来拍摄鲸的照片。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图为磨西台地上出露地表的巨型漂砾,长径达10米左右,当地人以此为地基,直接在巨石上修建了一座观音庙(摄影/任岷)。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海上活动,记录到很多与鲸相关的信息。例如成群的东亚江豚长期在辽宁大连的长山群岛出现(摄影/张忠民);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张忠民
海螺沟冰川,基本被泥沙砾石所覆盖,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冰川的模样
海螺沟冰川源自贡嘎主峰东侧,如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飞奔而下,尾端伸入绿色林海之中。由于海螺沟冰川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冰川,具有冰层温度高、运动速度快、消融强烈等特点,同时贡嘎山高大的山体和丰沛的降水为冰川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补给条件,再加上周围地势特别陡峭,雪崩、冰崩等灾害频繁发生且伴有大量的岩崩,因而整个冰体表面、内部及冰川底部堆积有大量的砾石和碎屑物质。海螺沟冰川的一大特点,便是看起来脏兮兮的,基本被泥沙砾石所覆盖。它不是一般人心目中的冰川,不像青藏高原内部的那些大陆性冰川,各个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仿佛未沾染一丝尘土。摄影/任岷
在我国南部海域,一些海岸边的海沙中可以找到像星星一样的“砂”,它们被称作星砂。星砂并不是普通的海沙或者贝类,它们是有孔虫碳酸钙质地的保护壳。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三江平原上的挠力河湿地是我国目前退耕还湿面积最大的湿地。作为我国湿地修复工程的一个重点项目,挠力河湿地有了很大的改变。本跨页的两张图是挠力河湿地中的同一个地点,上图拍摄于2016年,当时修复工作尚未开始,地上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目前,除了半目大蚕蛾、乌桕大蚕蛾和冬青大蚕蛾这三种大蚕蛾受我国相关法律保护之外,其他的大蚕蛾种类都可以人工采集、饲养(摄影/刘馨阳)、繁殖和贸易。长尾大蚕蛾后翅拖着长长的尾翼,造型优雅,颜色鲜艳,所以在交易市场上很受欢迎。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刘馨阳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长尾大蚕蛾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各龄期—蛹—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它们具有典型的雌雄二型性特征,如雄性长尾大蚕蛾整体为黄色,而雌性则为水青色。绘图/李小东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在贡嘎山东坡的沟谷中,红色的石滩遍布其中
冰川犹如一个超大型的传送带,不断地将一些碎屑物质包括大的冰川漂砾运送到冰舌末端,当它的力量不足以搬运这些巨石时,便会卸载下来并慢慢堆积。在海螺沟冰川的冰舌末端覆盖有大量的表碛,冰川融水从冰舌末端的冰下河出口——冰洞涌出,状若城门,故取名为城门洞。在城门洞附近,遗留下大大小小的冰川漂砾,摄影师站在这堆红色的花岗岩漂砾之中,显得格外渺小(摄影/任岷)。
海洋中栖息的类数量众多,然而到了二叠纪末期,类全部灭绝。如今我们看到的类化石,它们所处的地层一定是石炭纪与二叠纪时期的地层。通过大量的化石研究,李四光创立了鉴定类化石的十个标准,相关标准之后在国内外地质构造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这段时期的地层往往埋藏着煤炭和石油,因而类化石对矿产勘测有着重要作用。在久负盛名的南京雨花石中,同样能找到类化石的痕迹。化石图案成为雨花石上别致的风景,也昭示着这块雨花石最初形成的年代(摄影/丁鼎)。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摄影 / 丁鼎
2016年9月,科技部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东北地理所的科研人员开始尝试用各种技术手段修复受损的湿地。2020年,东北地理所王国栋副研究员及团队在挠力河流域开展“退耕还湿”工程湿地恢复效果调查评估。湿地中的很多地块已无法从陆路抵达,科研人员们需要划船前往(本图),然后采用土钻法采集湿地土壤样品(下图),并采集样方调查湿地植被恢复情况(下下图)。评估的指标主要包括植物群落盖度、组成、多样性、生物量等植物结构指标和土壤碳、氮、磷元素储量及循环、土壤容重、有机质累积等土壤功能指标。
摄影/王国栋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摄影 / 王国栋
岩性是判断一块岩石是否为冰川漂砾的重要依据,如果它与周围山体的岩性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它很有可能就是由冰川或者河流搬运而来的漂砾。由于花岗岩质地坚硬,耐侵蚀,因而是构成大型漂砾的主要成分。在贡嘎山东坡冰川下游的沟谷中,几乎随处可见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堆砌在河床上,而且多被一种藻类“染”成了红色,成为峡谷中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图为海螺沟下游河谷中的一处花岗岩石堆,不难看出,它们与其身后崖壁的岩性截然不同。这说明这些花岗岩石块并不是从河谷两侧的崖壁上崩落下来的,而是由冰川搬运而来的漂砾。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藤豹大蚕蛾色彩鲜艳,被誉为“凤凰蛾”( 摄影/刘馨阳)。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刘馨阳
图拍摄于2020年,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已经恢复了湿地原本水草丰美的状态,芦苇群落和狭叶甜茅群落分布在湿地之中。摄影/王国栋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摄影 / 王国栋
海螺沟冰瀑下一块 形如坦克的大漂砾,它的下落至今成谜
1986年10月,在海螺沟大冰瀑附近的一块花岗岩漂砾上,一群游客站在大漂砾上欢呼,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摄影/赵宏 供图/林强)。这块漂砾体积巨大,长约20米,高近10米,因形如坦克,故被人们称为“坦克石”。然而,一年之后,关于这块大漂砾的相关报道和照片就几乎销声匿迹了,关于漂砾的去向更是无果而终。它会不会随着冰川的搬运陷入冰裂缝中,或是在冰水搬运的过程中被带到了沟谷下游,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尾大蚕蛾属的物种在我国分布广泛,无论城市周边还是偏远山林,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1947年,我国第一个公营农场在黑龙江建立,此后,数十万名青年先后从全国各地迁往东北地区,开发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北大荒”。大量湿地被开发为农田,为我国粮食供给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导致湿地迅速减少,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于是,东北地区面临着这样一个矛盾:既要承担守住耕地红线、维护我国粮食安全的重担,又要作为北方的生态屏障,守住珍贵的湿地资源。本跨页展示了一些反映“北大荒”开发利用的照片。
❶ 1994年,黑龙江佳木斯抚远市,人们在耕作时会将土壤深挖、翻起,土壤中残存的湿地植物种子库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在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中,路边的路灯上聚集了很多飞蛾(摄影/范毅)。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范毅
它拥有很独特的羽状触角。触角是大蚕蛾雌雄识别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雄性触角宽而短,雌性则细而长。在大蚕蛾的繁殖季,雄性通过触角探测和接收雌性释放的信息素来定位雌蛾的位置。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2010年,摄影师鸟瞰三江湿地时,发现许多湿地仍然在被开垦。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历史上,惠安石雕还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马来群岛、中南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海螺沟冰川上的巨型漂砾,来自哪里,又去向了何方?
上世纪80年代,在海螺沟大冰瀑附近,一群游人攀上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漂砾,兴奋地振臂欢呼并拍照留念,这些人或许是最早进入欣赏雪山冰川时代的人。以人为参照,可见这块漂砾的体量之巨。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深灰色的花岗岩漂砾中竟然夹杂着数条如飘带般的白色岩脉。当花岗岩(属岩浆岩)未完全凝固时,岩石内部充满大大小小的节理与裂隙,后期上涌的岩浆便会沿着裂隙灌入岩石之中,形成石头上一道道浅色的排列整齐的岩脉。这块巨大的冰川漂砾或许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审美对象,应该放在博物馆供人们观赏。然而现在这些巨石却不知所踪,无人问津。它们来自于哪里,又去向了何方,这些被忽视的大漂砾是否能成为一种新景观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我们今天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呢?摄影/赵宏 供图/林强
佳木斯城郊,蜿蜒的河水游走在平坦的松花江畔,这种城郊湿地缓冲区在松花江流域十分常见。河流涨水时,湿地缓冲区可以有效地调蓄水资源,避免洪水侵入城市。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水下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占地球总面积70%的水域,是考古学触及较少的地方,蕴藏着许多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据估计,全世界的海底沉船多达100万艘。法国水下考古先驱费尔南·伯努瓦说:“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是在海底。”借助水肺潜水装备、水下影像设备等,考古人员可以在水下开展探方布设、测量绘图、拍照摄影、提取发掘等工作(绘图)。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进入近现代以来,惠安石雕也在全国多地留下了精品杰作,我们在地图上将一些与惠安石雕有关的知名近现代建筑做了标识。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燕子沟冰舌末端的大漂砾,周围的岩石上早已被橘色藻染成了红色,开始接受下一轮的风化和侵蚀(摄影/胡廷辉)。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摄影 / 胡廷辉
它们最明显的识别特征就是后翅上都长有飘带一样的尾翼(摄影/雷波)。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雷波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9月12日制出了“9.5泸定地震海螺沟冰川形变雷达卫星遥感监测图”,图中的海螺沟冰川形变结果是利用泸定地震前8月26日的地表形变量和震后9月7日SentineL-1雷达卫星升轨强度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踪技术(POT)计算得到的(供图/李为乐)。李为乐教授团队在海螺沟冰川冰瀑布位置监测到较大范围的连续形变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位移量最大约30米。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刘巧研究员多年观测的结果是:海螺沟冰川冰瀑布上游附近多年平均流速高达2一3米/天,夏季流速更高,超过4米/天;而冰瀑布主体区域,流速更高。因此本次地震期间探测到的冰川流动(形变)应属正常范围,这说明9.5泸定地震对海螺沟冰瀑布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图为沉船残骸全景(供图/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沉船及出水文物,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陶瓷史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南海一号”的始发港为福建泉州,这充分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曾是我国东部沿海的一座世界性大港,也为坐实福建是我国古代航海大省提供了有力实证。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惠安石雕的起源与历史上几次大的北人南迁有关,早期石雕风格有着明显的中原石雕特色。随着唐宋时期,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等有着闽地烙印的神佛信仰的出现,再加上宋元时期,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与世界联系的加强,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织,惠安石雕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并渐渐成为了中国为数不多有着海洋文化的石雕流派。惠安石雕见证了宋元时期,泉州与世界交往的历史。图中的五件元代文物便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外来宗教与惠安石雕结合后,雕刻出的造像(供图/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冰川犹如一条巨型的传送带,将漂砾由粒雪盆运送至远方
贡嘎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整个横断山脉的最高峰,海拔7556米,被誉为“蜀山之王”。贡嘎山及周围有92条现代冰川,面积近267平方公里,是川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冰川作用区。贡嘎山东坡较大的冰川有海螺沟冰川、磨子沟冰川、燕子沟冰川和南门关沟冰川,其中以海螺沟冰川长度最长。海螺沟冰川全长13.1公里,由粒雪盆、冰瀑布、冰舌三部分组成。粒雪盆面积近19平方公里,是冰川形成的积累区,盆壁周围布满巨大的雪崩槽,为冰川漂砾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冰瀑布宽0.5—1.2公里,垂直落差达1080米,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为高大的冰川瀑布。冰瀑布以下的冰舌部分长约5公里,冰川末端伸入到森林之中。发源于贡嘎山的这些冰川,犹如一条条巨大的传送带,将漂砾从粒雪盆运送至远方。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乌桕大蚕蛾翅膀反射超声波强度示意图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托马斯·尼尔博士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乌桕大蚕蛾前翅尖端的波纹和折叠结构,能够强烈反射来自夜间活动的天敌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红色区域表示超声波的强度最大,黑色区域则最小),诱导蝙蝠将攻击目标集中在翅膀最末端,远离最致命的身体躯干部位,从而提高保全性命的几率。绘图/李小东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及欧洲等地相互往来的海上航线,基本都要经过南海。因此,经由南海的海上航线,被誉为现今中国能源、贸易运输的“生命线”。而在历史上,南海也是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重要海域。据专家推测,历经上千年,沉没在南海海域的船舶应该不少于2000艘。这些沉船不仅有古代参与全球贸易的木质帆船,也有近现代在战争中被击沉的铁质军舰(本图、下图)。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地图展示了泉州遗存的与惠安石雕有关的著名历史建筑。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本插画分别对应海螺沟冰川大冰瀑布演变至断开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冰瀑布正常发育,此时“上天窗”时隐时现并不稳定;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冰瀑布频繁的冰崩期,这时候“上天窗”发育的冰崩区规模日渐扩大(下图手稿中a所示的位置),冰瀑布实际上“衣不蔽体”,但降雪和冰崩常遮掩踪迹,迷惑世人;第三阶段就是现在大冰瀑的状态,经过近二十多年的消融和冰崩,此时“下天窗”(下图手稿中b所示的位置)完整出露,下部扇形冰崩堆积体相连成裙(下图手稿中c所示的位置),海螺沟冰川彻底一分为二,令人惋惜。绘图/宋翰笛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萨吾尔山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跨境山脉,特点是南侧陡,北侧缓。从卫星影像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萨吾尔山南麓的洪积扇密集,但单个洪积扇面积小;哲勒克买尔沟所在的洪积扇,位于北麓东段,面积是萨吾尔山所有洪积扇中最大的。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在圣杯屿海域,考古队员穿戴整齐,准备入水进行水下作业。圣杯屿原本是福建漳州莱屿列岛南面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岛礁,因为圣杯屿元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而名震全国。该沉船遗址所在的圣杯屿海域潮流复杂,暗礁众多,因处在海上丝绸之路南洋航线和东洋航线的交会处,是船只南来北往的重要门户和通道。出水的船体残长13.07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元代海船遗址。船舱内发现大量瓷器,主要以龙泉窑瓷器为主。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元代航海史、造船史、海洋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等,以及证明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和发祥地之一,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证据。摄影/肖达顺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肖达顺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它们的前翅尖端还有一个独特的“蛇头”纹样,周边生有一系列的波纹和折叠结构。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哲勒克买尔沟位于萨吾尔山北麓的一个巨大洪积扇上,是在平坦的洪积扇上凹陷下去的一个沟谷,周围都是荒芜的戈壁滩。因此这条沟还是“藏在荒漠人未识”,除了当地牧民,很少有外人光顾,摄影师沈久泉也是听当地人偶然说起才知道了它。这条南北向的沟谷,正好避开了当地冬季盛行的偏东风以及其他季节盛行的西风,相对封闭、暖和。而且由于沟谷是在洪积扇上形成的,洪积扇本就具有蓄水池的作用,因此沟谷较为湿润,生长了许多荒漠植物,被当地牧民相中,成了重要的春秋牧场。只是牧民们也许不知道,他们的牧场是在一个巨大的洪积扇上、被流水“掏挖”出来的。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失事沉没的一艘木质古沉船。它从福建泉州港驶出,沉没在广东江门海域,因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海底沉船遗址而被载入考古史册。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底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且有不少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图为沉船中出水的金缨络胸佩(摄影/黎飞艳)。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云南南部原始森林深处,一只明目大蚕蛾停歇在一株桫椤的干枝上,等待着夜幕降临。我国约100种大蚕蛾科物种当中,除了极少数广泛分布的种类之外,其他都严重缺乏科学研究。摄影/范毅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范毅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海南省西沙群岛华光礁环礁内侧,后经考古发掘,依据一件刻有“壬午载潘三郎造”字样的青白釉碗及其他器物,推断该船是南宋时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驶向东南亚的贸易商船。从泉州港始发的华光礁一号,只是历史上从福建几大海港出发的众多海船之一,也是福建作为我国古代航海大省的重要实物证据。目前,在南海水域发现的外国沉船很少,大部分都是中国古代沉船,以沉船考古就足以证明,最早经营、开发南海的国家是中国。我国海域周边分布的众多古沉船遗址,记载着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最早开创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有力物证。摄影/李滨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李滨
几百年前,惠安石匠就在海外开设石雕店铺,承接海外业务。马来西亚槟城寺庙的廊柱、石狮、香炉等石雕就出自惠安石匠之手(摄影/韩寒)。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韩寒
图为海螺沟冰川末端的景象,在这里冰川融化成水,并汇聚成涓涓细流在宽阔平坦的U形谷中蜿蜒流淌。在冰舌下游的不远处,冰川融水在低洼处滞留,形成了一方面积不大但景色秀美的小湖(摄影/任岷)。
这两条在人类看来仙气飘飘的尾翼,其实是它们安身立命的秘密武器。它们在飞行的时候会诱导捕食者攻击尾翼,以“勇士断尾”式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插画绘制的是一个高空视角下的海螺沟冰川。冰瀑布上的“上天窗”、“下天窗”以及“下天窗”下面的“冰崩堆积扇”被插画师着意绘制得很清楚。这幅插画的原型照片是从单之蔷主编2022年5月29日发布的微博“#建构风景#之六我与海螺沟大冰瀑”中选择的。我们认为,这个视角的海螺沟冰川,能够清晰地显示大冰瀑布的位置、结构,贡嘎山主峰与海螺海冰川的关系也一览无余,我们使用插画的形式替换照片,是因为插画师能够比较好地将自然山岳的雄浑之气渲染出来(绘图/宋翰笛)。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短时间内迅速暴发的季节性水流,形成了暴流侵蚀和堆积地貌,成为当地一种自然景观。画面中,地表不同的色彩,是因为被侵蚀切割出露后的岩层,其构成物质不同而形成的。暴流是一种呈线状流动的暂时性水流,侵蚀力强,会使流经的坡面产生众多侵蚀沟。在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干燥,由于缺乏植被覆盖的保护,容易遭受风化、风蚀等作用而变得疏松。赶上暴雨或积雪融化形成的瞬时暴流,地表就容易遭受强烈侵蚀,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观。相比平地,具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因为流经水流的流速更快,往往更容易遭受侵蚀,侵蚀沟发育迅速,导致坡面遭受强烈切割,沟槽纵横交错,由此也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图为水下考古现场,考古人员在从凝结块上剥离铜钱圈(摄影/黎飞艳)。“南澳一号”还揭示了一条古代中国前往东南亚、对接美洲的马尼拉大帆船新航路。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黎飞艳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深秋时贡嘎山下的磨西镇(摄影/胡文凯)。如今,磨西镇已发展成为川西地区重要的旅游小镇,是从泸定进入海螺沟、燕子沟、磨子沟的必经之地。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摄影 / 胡文凯
大蚕蛾幼虫的物理防御方式的多样性很高,包括身体上的各种构造和各种行为。让人类普遍害怕的幼虫身上的刚毛,有的能够提高捕食者捕食的难度或引起捕食者过敏反应,有的能够在从高处跌落时起到缓冲作用。有的幼虫身上还会布满蜜蜡,可以降低天敌取食的口感,从而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从这幅卫星图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海螺沟观光索道最高可以到达的地方与海螺沟冰川的位置关系,以及站在海拔3600米的索道站台远眺海螺沟冰川和大冰瀑布是在一个怎样的角度上。从这张海螺沟冰川峡谷的俯视图中可以看到,冰川峡谷的全长约2公里,我们所说的冰瀑布和冰舌都在于此。这张图中冰瀑布上部的冰舌有着密集的冰裂隙。相比之下,在冰瀑布以下的冰舌上,我们看见的是与冰舌延伸方向一致的纵裂隙,犹如牛毛一般。此时,“上天窗”呈现出了半圆形,而冰瀑布上雪白、发亮的部分是冰崩流通区,它们是冰崩物质向下滚落磨蚀了冰体表面的结果。在俯视图上,冰瀑布的基岩陡坎并没有那么明显,但能够依稀辨认出来,表现为灰黑色的粗线。粗线的下部就是巨型的冰崩堆积扇形体,是冰瀑布下方冰舌的物质补充。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在这张图片中,画面左侧一座座凸起的小丘陵,是剥蚀裸岩残丘;右侧纵横交错的网格状条纹,则是季节性流水(也叫暴流)冲刷所留下的痕迹。其中浅黄色的区域,是暴流流经此地后形成的河床或水道。这是摄影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的哲勒克买尔沟航拍到的画面。哲勒克买尔沟是一条至今仍鲜为人知的沟谷,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这是在萨吾尔山区最大的一片洪积扇上,由暴雨、积雪融水等季节性水流,以及风蚀等其他作用,长期冲刷、侵蚀而形成的一条大沟谷。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李滨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作为在洪积扇上发育的一条大沟谷,哲勒克买尔沟颇具观赏性,具备了成为网红景观的潜力:在沟壑纵横的崖壁上,流水冲刷、雕刻出了极为精致的侵蚀沟。经流水切割、侵蚀而出露的第三系色彩多样,呈现出一些彩丘景观才有的斑斓韵味。除此之外,哲勒克买尔沟所在区域,还有萨吾尔山山麓巨大的洪积扇群,色彩斑斓的剥蚀残丘,沟壑纵横的山脊线等景观。当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些沟壑纹路,它们就如同漫长岁月中大自然孕育的深深浅浅的褶皱,沉稳地布满在红色或黄色的岩层里。我们端详它们,就像欣赏一件件人造的雕塑艺术品……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这幅手绘图是“海螺沟冰川‘一分为二’图示”。海螺沟冰川的平面形态如图所示,像一把弯巴蒲扇,也像一条鳐鱼。大冰瀑布实际上已经处在蒲扇的把或鳐鱼的尾巴上。一分为二的海螺沟冰川以冰瀑布为界,“上天窗”以上为“上海螺沟冰川”,它还有一段短短的尾巴,也称为短冰舌冰川或断尾冰川,前者指的是形态特征,后者指向了一个动态特征。基岩陡坎以下为“下海螺沟冰川”,它是一个“无源”的冰舌,但可以接收冰崩下来的冰体,这种冰川被称为再生冰川。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图为典型的剥蚀残丘地貌。基岩经长期风化、季节性流水侵蚀以及风蚀等作用,原始地面被不断侵蚀,面积缩小,最后残留下一些孤立小丘,就称为剥蚀残丘。这是由多种外营力,如水蚀、风蚀、风化、冻融、重力崩塌等,共同参与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从画面中可以看出,这些岩层具有平缓展布、软硬相间、抗风化能力不同、厚度多样等特点,经剥蚀后形成各不相同的形状,以桌状平顶形、流线覆舟形居多,也有尖塔状的,外观差异主要是与岩层产状和构造有关。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冰瀑布表面可见明显的流线(槽),其蜿蜒而连续的走向是冰崩体难以形成的,考虑“上天窗”是基岩与冰川的接触面,料想此处亦有流水流出。正如我们看到深浅不一的流线(槽),正是流水的结果,它们会加剧冰川的进一步消融。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照片是摄影师杨建于2019年12月拍摄的海螺沟冰川基岩陡坎以下的冰舌,对应于崔教授的图示,我们可知,照片中的这条冰舌已经成为了“下海螺沟冰川”。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南澳一号”沉船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明代晚期的商船。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南澳一号”是从福建漳州月港出发,驶向东南亚一带。古船是较为平稳地沉在海底,船体保存较为完好,因此船体的研究价值甚至要比船上装载的所有文物价值还高——沉船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帆船的舱室布局。船上瓷器主要出自福建漳州平和窑,图为青花立凤纹盘(摄影/黎飞艳)。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黎飞艳
现在山下湖镇养殖的部分淡水珍珠的质量已经完全不输有“小灯泡”之称的日本AKOYA珍珠,淡水有核珍珠的大小和质量也并不逊色于南洋的海水养殖珍珠。山下湖人在发展淡水珍珠产业的同时,通过海外拍卖会等形式,将海水珍珠也引入到市场,拓宽贸易渠道。所以,这里不单是世界上淡水珍珠的最重要批发基地,也是国内海水珍珠(如金色及白色南洋珍珠、黑色大溪地珍珠、日本AKOYA珍珠)的主要批发基地。图为交相辉映的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摄影 / 孙键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说到福建惠安,很多人都会想到惠安女、崇武古城等。其实在惠安,还有一项在全国,乃至在海外都有深远影响的产业,那便是惠安石雕。在中国民间有北派石雕和南派石雕的说法,北派石雕以古朴雄浑、凝重端庄、刚劲简洁的风格取胜,以河北省的曲阳石雕为代表。南派石雕以纤巧灵动、繁缛精致、巧趣结合著称。作为中国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全国、远播海外的石雕流派,因此在中国石雕界也有“北曲阳、南惠安”之说。图片右侧的女性身着典型的惠安女装束,在与他人协作下,一尊线条流畅、灵动出神的佛像从石中浮现出来。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石雕匠人在为佛像精心地“点睛”,四目相对中,匠人与神佛仿佛在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摄影/王小红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1987年6月摄影师林强拍下了手稿中这张难得的海螺沟粒雪盆、冰瀑布的全景照片。在这张照片里,“上天窗”没有出露(下图片中的冰瀑布照片上用黑色箭头所指示的位置),此时的冰瀑布相当的饱满、完美,如同一个神圣的舌头。海拔7556米的贡嘎山主峰、海拔4900米粒雪盆和向下倾泻1080米的冰瀑布三者呼应,构成了一幅世间罕见的美景。
基于如此状态的冰川特征,可以判断海螺沟冰川的冰瀑布并没有断开。海螺沟冰川的主流线,也就是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向,自西北指向东南,这在冰瀑布的南侧形成了一系列挤压裂隙(下图片中的冰瀑布照片上用红线标示出来)。正是这些在冰川表面发育的纵向裂隙,导致冰瀑布南侧的冰层相对脆弱,发生了许多大型的冰崩事件。2014年11月,摄影师胡廷辉在同一地点拍摄了这张跨页大图,此时,“上天窗”已经清晰可见。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大蚕蛾中的巨大蚕蛾属的物种拥有其他昆虫无法比拟的巨大双翅,如其中冬青大蚕蛾的翅展长度可达28厘米。冬青大蚕蛾的翅膀上长着超级艳丽的斑纹,因为它们前翅末端有极像蛇头的纹样,所以也被称为“蛇头蛾”。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而鸮目大蚕蛾则只有后翅长着酷似猫头鹰面部的眼斑(摄影/刘馨阳)。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刘馨阳
惠安共有1800多家石雕企业,从事石雕的人也有11.8万,这些石雕匠人多集中在山霞、洛阳、张坂、崇武、黄塘等惠安所辖镇,全县石雕产业年产值超百亿。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作品,就在能工巧匠的技艺下,从一块块石料蜕变成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图为石匠塑造出的佛像在缭绕的粉尘中更显仙气。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洛阳桥上的石将军造像(摄影/冯木波),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北方洛阳江入海处,始建于1053年,相传为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造。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冯木波
图为泉州湾中部石湖半岛烟墩山上的六胜塔,为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是商船由泉州湾主航道驶向内河港口的地标,塔身上有众多石雕造像,雕工精湛(摄影/陈英杰)。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陈英杰
2021年,在福州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这项世界遗产包含了22处遗产点,其中与石桥、石像、石塔、石码头相关的遗产点就有19处,这些石雕既保留着刚劲古朴的北派石雕风格,又有着向灵动纤巧风格转变的特点,还深深印刻上了海洋文化的烙印,是早期惠安石雕的代表作。图为位于泉州城东南方宝盖山上的万寿塔,为五层八角楼阁式石塔,万寿塔又名姑嫂塔,是商船抵达泉州港的地标(摄影/王泽松)。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王泽松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城北的清源山上,是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造像,老君岩造像与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也是泉州被列入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摄影/张弛)。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张弛
图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位于泉州城南15公里的华表山东麓,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摄影/冯木波)。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冯木波
淡水珍珠分为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在育珠前都需要“插核”,只不过,无核珍珠的“核”是有机组织,在育珠过程中被吸收了。图为工人们在给育珠蚌插入外套膜片做的珠核,具体方法是,把蚌壳用工具撬开一条小缝,然后快速向蚌内插入珠核(下图),这相当于给蚌做的一个“微创手术”。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提到中国的淡水养殖珍珠产业,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地名,那就是诸暨。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早在2000年左右就有统计表明,世界上98%的淡水珍珠产自中国,而中国80%以上的淡水珍珠来自诸暨。这里不但是国内珍珠养殖的最早发源地、加工处理基地之一,还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淡水珍珠集散地。图为诸暨珍珠市场中销售的淡水珍珠。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如果开蚌后不进行清洗等后期优化处理,让刚取出的珍珠直接自然晾干,一段时间后,珍珠光泽就会逐渐暗淡,珍珠表面的黄色污渍就很难再清洗下来。十几年前,中国的优质珍珠要运到日本去进行后期优化,如今,都是在山下湖镇本地进行了。之后,再经分选、打孔等,通过展会采购等形式销往世界。本图和下图分别为珍珠的清洗和分选。摄影/高卫海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摄影 / 高卫海
对于珍珠质量的判断,宝石学上一般采用光泽、颜色、形状、大小、表面瑕疵、匹配性等指标,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光泽,也就是“珠光”强。虽说珍珠越大越好,但是越大往往光泽越弱,越小却越明亮,这也就是小而亮的珍珠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而经过多年的研究,山下湖镇终于培育出了光泽强、直径大的淡水有核珍珠。图为当地人为我们展示的一颗直径18.2毫米的淡水有核珍珠。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图为工人在选择大小、色泽、颜色匹配性强的珍珠制作成项链。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淡水有核珍珠与淡水无核珍珠最大的区别是:插核手术时植入的不是外套膜小片,而是蚌壳做成的圆核。此外,插核的部位不是蚌体两侧的外套膜处,而是蚌体内,因为靠近蚌壳会受其阻挡,很难生产出大而圆的珍珠。早期,无核养殖在淡水养殖珍珠中曾占有绝对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有核养殖技术不断完善,淡水有核珍珠的比例逐渐上升,其中优质者的质量并不逊色于南洋的海水养殖珍珠。图为育珠蚌中孕育的淡水有核珍珠。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图为泉州一座寺庙前,信众在迎取上了彩绘的石雕佛像。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张弛
一些比较大的石雕造像往往都是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图即为叉车将雕好的佛头石像移位。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历经千余年的发展,汲取晋唐遗风、宋元神韵和明清风范,汇聚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了南派石雕的代表。惠安石雕的题材也很丰富,既有神佛造像,也有石质建筑。如今,惠安石雕也结合时代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题材,包括西式雕塑、仿古建筑、纪念碑等。图为一辆燃起鞭炮迎取神佛石雕的车经过一家石雕厂门外时,恰巧与厂门外摆放的仿圆明园大水法石雕错位结合在了一起。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上世纪90年代末,应台湾省嘉义县玉虚宫的邀请,惠安石雕匠人还跨越台湾海峡,在嘉义雕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石质九龙壁(摄影/林水坤)。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林水坤
台湾海峡西岸山清水秀、气候温暖,养育了聪慧平和的闽南人,孕育出了南派石雕舒缓柔情、细腻收敛、雅致通透的风骨。惠安可耕种土地资源缺乏,但石材却相对丰富,以雕石为生的惠安匠人由此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石雕文化。闽南特有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造就出了惠安这处石雕中心。图为石雕匠人攀上操作台打磨佛像,佛像高约二十米,石雕佛像面容祥和、仪态端庄、衣带飘逸,是惠安石雕超高技术的体现。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这些石材跨越万水千山后会被运到泉州南安市的水头镇,水头镇位于泉厦交界的围头湾内湾中,这里的海西石材交易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摄影/王小红)。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王小红
历史上,惠安石雕延续着父子相继、家族相携、师徒相传、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惠安石雕造型优美、工艺精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石雕或大或小,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鱼虫蝉蛙,或是腾龙翔凤,或是神佛人物……都闪烁着纤巧灵动的南派石雕艺术风采。图为石雕匠人正在雕塑妈祖造像,下图为石雕匠人在为佛像精心地“点睛”,四目相对中,匠人与神佛仿佛在进行着穿越时空的对话。摄影/王小红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王小红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图为燕子沟药王庙上的花岗岩漂砾,它似乎早已融入当地环境,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摄影/范晓)。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风力强劲,对当地地貌塑造起主要作用的应该是风蚀。但事实上,在西北的一些地区,流水对地貌的塑造却起到了主导作用(其他风蚀等起的是辅助作用),这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些地区虽然降水少,比如说哲勒克买尔沟所在的萨吾尔山北麓,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却有夏季暴雨和冰雪融水形成的季节性流水。这些流水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具有暴发性。它们在山谷里不断汇聚,蓄积能量,最后从山口呼啸而出,冲下山麓地带,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地貌。摄影/吴静
哲勒克买尔沟 洪积扇上“刷”出来的 暴流地貌景观
摄影 / 吴静
图为海螺沟冰瀑布发生的一次大规模的冰崩,巨量的冰雪沿着陡峭的基岩滑落,基岩上的大量碎石也会随之一起崩落到下方的冰川上,成为漂砾的主要物质来源(摄影/马千尧)。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摄影 / 马千尧
北礁位于西沙群岛的最北端,是古代中国海船经西沙群岛前往东南亚所经过的第一个大型礁盘。自唐代起,这里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西沙海域暗礁众多,海船稍有不慎就会触礁沉没或搁浅,因此该海域古代沉船颇多。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北礁海域发现35处水下文化遗存,其中沉船遗址10处,年代上可达宋代,下可至近代。图为北礁海域沉船中出水的佛像。西沙群岛发现的众多水下沉船,是我国最早发现并持续经营南海及该海域各岛礁的历史证物。
摄影/韩寒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图是在羚羊礁海域水下一处沉船遗址发现的一尊铁质岸炮,推测年代为明清时期。近些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在羚羊礁、华光礁等西沙群岛多个岛礁附近海域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了多处沉船遗址。
谁是古代航海第一省?沉船给福建增了底气
而那些彩色的斑纹,则是由不同颜色的鳞片拼接排列而成。摄影/章叶飞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在海螺沟冰川冰舌中段两侧的基岩谷壁上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冰川磨光面,高度距离现在冰川表面有200多米,磨光面上布满密密麻麻的冰川擦痕与刻槽,其中最大的一道刻槽长30多米,高1.5米。图中的这处磨光面经过冰体本身及冰体内所携带的砂砾石碛的长期打磨,变得平整光滑,成为古冰川曾经到达这里并与周围岩壁直接接触的明显标志。摄影/任岷
几块巨大的冰川漂砾散落在湖中,从其上生长的厚厚苔藓和零星灌木可以看出,这些漂砾在很久以前就已经被冰川搬运到这里了。它们静静矗立在湖水中,几只水鸟在湖面上自由游弋,这样的景致颇有几分江南园林的淡雅韵味(摄影/任岷)。只是,这方湖景不知还能在这里留存多久。
图是摄影师任岷于2022年7月7日拍摄的“上天窗”位置照片。“上天窗”的大小和形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季节和降水、温度等的环境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有时候,已经出现了的上天窗会被表层的冰雪遮盖住。
可疑的冰川断裂 下落三千尺的海螺沟冰瀑布巨变探因
在贡嘎山东坡的沟谷中,一些大型漂砾随处可见
在海螺沟沟谷两侧,随处可见滚落在河流边上的大漂砾(图❶)。在一号营地与二号营地之间,一块巨型漂砾呈半倾斜状停留在河流旁边,漂砾顶部几乎全被植物覆盖。这块漂砾是如何被带到这里的,又经历了怎样惊涛骇浪的变化(图❷) ?在海螺沟沟口的四和藤桥旁,一些漂砾巨石静静地伫立在河水之中,经受着河水的冲刷和侵蚀(图❸)。在二号营地附近,一块花岗岩大漂砾已滚入树丛之中,显然这块漂砾与开篇图中的漂砾岩性基本一致。从粒雪盆算起,这块漂砾已经被搬运了十多公里,它是否就是那块花岗岩大漂砾的一部分也无从知晓(图❹ 摄影/范晓) 本图为图1
海螺沟冰川上的大漂砾 哪里去了?
不同的大蚕蛾,翅膀上的眼斑数量也不同。像粤豹大蚕蛾前翅和后翅都长有宛如怒目圆睁的眼斑(摄影/雷波)。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雷波
1996年,黑龙江兴凯湖农场。人们将杂草焚烧,致使已经被开垦为农田的湿地土壤愈发受损,土壤水分进一步丧失。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甚至鲸浮到海面换气喷水形成的难得一见的鲸虹,也被记录下来(摄影/Sarah Nichols)。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由于大部分鲸类动物都生活在远离陆地的海洋中,而且活动范围很广,难得一见,所以鲸类的科学研究很难开展。在我国,与鲸类相关的信息长久以来主要来源于鲸搁浅。鲸搁浅的现象在全球普遍存在,目前,各国科学家们对鲸搁浅的原因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摄影/周佳俊
寻找中国的鲸鱼 国内观鲸赏豚不是梦
摄影 / 周佳俊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有孔虫起源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并在石炭纪至二叠纪演化出极为丰富的古老类群。到了中生代初期,有孔虫大量灭亡。至侏罗纪,有孔虫家族迎来复兴,并在白垩纪重新兴旺繁盛。进入新生代之后,有孔虫又演化出很多新类群。插图表现的是距今1500万年的中新世时期,生活在海洋70米深处的几种有孔虫。在那个时间段,地球上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多样性快速提升,人类开始出现。当时的有孔虫类群有很多延续至今,如今在海洋中仍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有孔虫的体长通常只有几毫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小而细腻的形态结构。在距今5亿多年前,海洋中就出现了有孔虫的身影。如今有孔虫在世界各个大洋都有分布,它们属于单细胞动物,身体由一团原生质构成。原生质分为内质和外质两层,内质中有细胞核以及各种细胞器;外质薄而透明,可以伸出树枝状或者丝状的伪足。在海水中,伪足起到捕食微小生物和运动的功能。外质还可以分泌形成钙质、硅质或假几丁质等成分的外壳,或者分泌胶状物粘黏沙砾等形成保护壳。壳表面有一个或多个开孔,伪足可从孔中伸出。因为有孔虫外壳以及外壳不同房室间的隔板上具有孔道,这类单细胞生物被命名为有孔虫。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类是生活在古生代石炭纪与二叠纪的一大类有孔虫。当时地球上植被茂盛,海洋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也空前繁盛。
有孔虫 开启地层宝藏的“秘钥”, 海洋中最美的“繁星”
辽宁盘锦的辽河口湿地,可以说是现存“辽泽”的核心地带,茂密的碱蓬草群落在此形成了艳丽的“红海滩”。这里的滨海湿地是丹顶鹤、黑嘴鸥和斑海豹等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也是许多迁徙候鸟的必经之地。然而,当地大量滨海湿地已被改造成了水产养殖场(图中那些形状规则的格子就是养殖场),所以相比内陆湿地的“退耕还湿”,辽河口湿地的修复更侧重于“退养还湿”,清退养殖场,恢复红海滩,营造滨海生物喜欢的生境。摄影/田继光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摄影 / 田继光
通过显微镜放大观察明目大蚕蛾的眼斑(本图),可以发现它是由一个圆形的、近乎透明的膜质翅与繁密的不同颜色的鳞片组成(下图)。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章叶飞
水禽是湿地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湿地修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水文连通、植被恢复、微地貌修饰等方式恢复水禽栖息的生境,让水禽“用翅膀投票”。图为向海湿地的东方白鹳,下图为莫莫格湿地的白鹤,这两种涉禽都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的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东北湿地中。未来,包括向海湿地和莫莫格湿地在内的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望跨省区连通,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摄影/杨树青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摄影 / 杨树青
其中的黄珠大蚕蛾体型硕大,翅膀上的眼斑和纹样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大蚕蛾多在夜间活动,所以人们知之甚少。近些年来,随着大蚕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像大尾大蚕蛾(摄影/周闲庭)等很多受人喜爱的种类会被人工繁殖和交易。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摄影 / 周闲庭
在有“南大荒”之称的辽河流域,湿地的修复工作也在持续开展。当地除了疏通水道和平整地形之外,也特别重视补种乡土植物,也就是在没有人为影响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物种选择与演替后,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高度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在辽河流域的湿地,人们会种植千屈菜、三棱藨草、杞柳和柳树等。图中,辽宁沈阳康平县的工作人员正在辽河沿岸湿地种植当地乡土植物杞柳和河柳,这些耐湿的植物可以守护河岸土壤,有利于湿地蓄水。
供图/李丹峰
复活“南、北大荒” 东北湿地修复进行时
乌桕大蚕蛾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飞蛾之一(摄影/王聿凡)。
锦衣华服的大蚕蛾 美丽装扮实乃生存妙招
淡水珍珠 从被贴“廉价”标签到与海水珍珠争辉
摄影 / 李耿
泉州南安石材码头:惠安石雕所用石材取自世界各地
福建多山,可耕种的土地资源有限。闽南农民,特别是惠安一带众多百姓和从中原而来的移民们便把目光转向另外一种资源,这就是遍布全境的山石。他们就地取材,以石建屋、筑城、造桥、修庙、造像,成为了以石雕技艺谋生的工匠。以前,惠安石雕多为就地取材,随着现在我国对山林生态的保护力度加大,大规模的开山采石已越来越少了,惠安石雕所用石材便多从南亚、西亚、南欧等地运来。本图和下图即在南欧某采石场挖石后,石材装船的场景(摄影/韩寒)。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惠安石雕 源自中原、影响全国、 远播海外的闽南石雕艺术
摄影 / 吴云轩
图拍摄于燕子沟的红石滩,在一片针叶林中,红色的石头上布满约利橘色藻,这种藻类往往喜欢附着在新鲜的花岗岩上。作为石头上的“先锋植物”,它们在砾石表面生存下来,使得贡嘎山东坡的沟谷中呈现出大片的红石景观(摄影/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