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九江位于长江中下游的交切点,拥有大江大湖、名山名人等宝贵资源和深厚底蕴,同时,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尴尬和错位也始终如影随形,制约着九江的腾飞。今天,伴随着现代交通网的发展、跨江跨湖大桥的建成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九江的战略地位和交通格局越来越重要,九江正在建构新的交通网络和城市骨架,辐射能力不断增强,逐渐绽放“江西北大门”的真正光芒。图为长江九江段上去往江心洲的渡轮。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傩在江西的分布极为广泛,这种现象在全国都非常罕见
傩遗存在江西全省分布广泛,其八个地级市、三十多个县区,现今或历史上都有巫傩遗存,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图为上世纪90年代南丰县石邮傩班表演的《跳判》傩舞,又叫《判官醉酒》或《钟馗醉酒》,是表演钟馗与大小鬼斗酒戏耍的三人舞。这个节目娱乐气息浓厚,常常在表演过程中和观众互动,小鬼把壶中之酒给孩子们喝,充满了“神人以和”的欢乐气氛。石邮村的跳傩从正月初一到十六,其中初一到初九是在本村跳,之后到外村跳。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瑞昌铜岭铜矿 最迟在商代中期就开始开采
通过出土文物和坑木的碳14测年数据可知,铜岭铜矿最迟在商代中期就开始了开采,后延续到战国早期。经过历次发掘考察,共清理出矿井103口、巷道19条、露采坑3处、探矿槽坑2处、工棚6处、选矿场1处、斫木场1处……这样年代如此之早、规模如此之大、而且还保存完好的矿冶遗址,世所罕见。我们根据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刘诗中《江西铜岭铜矿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一文,复原了周代时这里的采矿场景(绘图/吴筱兰)。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在全国各省区中,江西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属矿冶遗址数量最多
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我国金属矿的开采冶炼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众多文字记录和实物遗迹。我们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金属矿冶遗址标注在地图中,你会发现在全国各省区中,江西所拥有遗址的数量是最多的。而且其年代也非常久远,位于九江瑞昌市的铜岭铜矿,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采铜冶铜遗址。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是临川文化的发祥地,有多种不同文化在此交融共处
位于抚州市中心城区东北部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与主城区隔抚河相望,曾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这里古建密集,是临川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江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类型丰富的赣派古建筑,浓缩了临川的久远故事。从高空俯瞰该区,有代表儒家文化的文昌桥、汤显祖家族墓,道教文化的玉隆万寿宫,佛教文化的正觉寺,以及西方文化的圣若瑟天主教堂等,这些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一地,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今,在玉隆万寿宫里的古戏台,每到周末会有戏曲演出。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历史时期,特别是明清海禁和清“一口通商”时期,中国传统大商路是从运河而下,进入长江,再由鄱阳湖入赣江、逾梅岭,抵达广州的“京广大水道”。赣北与江西腹地联系最密切的商业重镇乃是赣江入湖处的吴城,而九江与江西腹地的经济联系并不紧密。九江开埠后,凭借长江商道,九江与江西政治中心南昌联手,成为江西的新贸易中心,快速崛起。然而好景不长,开埠虽打破了九江与江西腹地的经济隔阂,但随着长江上下商业重镇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九江在长江商路上的地位不断下降,逐渐被边缘化。本跨页上的图片为近现代九江的老照片。
图为九江码头。供图/宋小勇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立鹿耳四足青铜甗
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通高105厘米,上口径61.2厘米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从常绿阔叶林到亚高山草甸 这里有着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带
在武夷山保存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有着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布现象(本插图)。在海拔1200米以下,是茂密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提升,优势树种逐渐转变为南方铁杉等针叶树。而在海拔2160.8米的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山顶,景观则转变为开阔的亚高山草甸,大块的裸岩散布其中(下图 摄影/冯木波)。陡峭的山势以及随着海拔变化明显的水热条件,塑造了这里鲜明的植被垂直地带性,从而为各种动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境。绘图/徐亮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类型丰富,
完整地呈现了“成岩—成山—成景”的地貌过程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据当地村民说,20世纪50年代时,人们曾经用堆在这里的矿渣修建公路地基,令堆积厚度减少了约1/3。矿渣中较大者直径约50厘米、厚8—9厘米,单块重量超过50公斤,由于当年的冶银技术落后,矿石中的矿物成分并没有完全被提炼出来,矿渣中仍还有一定量的银、铅、锡、锰等金属。摄影/胡颖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胡颖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摄影 / 冯木波
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山峦叠错,水网纵横,形成一幅山环水绕的立体画卷
根据全国内河航道图,我国的内河航道大致分为京杭运河、鄱阳湖、洞庭湖、长江川江段和珠江五大航运区。由于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流能够保持足够的水量便于航行,因而我国的内河航运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纵观我国东南部的内河航运图,长江与珠江两条干流水道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构成我国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几条重要的支流如湘江、赣江、嘉陵江则向南北延伸,连通着广阔的内陆腹地,将整个东南部地区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山环水绕的立体画卷。插画/武锦森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铜岭的铜,铸就了江西本地甚至三星堆、中原青铜器的辉煌
考古学家们通过综合研判,认为铜岭的铜不仅是江西樟树吴城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九江龙王岭遗址中出土青铜器的原料,安阳殷墟的青铜器、甚至三星堆青铜器中有一部分也可能是用铜岭的铜铸成。而在对江西本地出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后,学界普遍认可它们同属于一个青铜文化——吴城文化,吴城文化是赣江鄱阳湖流域一支与商文化存在明显区别的地方文化,既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又带有一定的商文化色彩。
图为伏鸟双尾青铜虎 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通长53.5厘米,通高25.5厘米,体宽13厘米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位于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的鹅湖书院,有一座石牌坊,正面额匾上书“斯文宗主”(摄影/冯木波)。鹅湖书院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南宋理学家朱熹与心学创始人陆九渊等人在此举办过“鹅湖之会”,成为中国儒学史上一件影响深远的盛事。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冯木波
黄腹角雉是我国特有的雉类,分布于浙江南部、江西、福建、广东北部以及湖南东南部等地的森林中。与通常在地面活动的鸡形目鸟类不同,它们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繁殖。雄性黄腹角雉在繁殖期会令头顶两只天蓝色的肉质角充血竖起,并展开颈部如围脖一样的肉裾,红蓝相间的绚丽纹路如同火焰在一片蓝色海洋中跃动,尽显阳刚之气。当发现雌鸟时,雄鸟会先躲在大石头后面,当觉得自己“仪表得当”、处于最佳状态时,便一鼓作气跳出藏身处、冲到雌鸟面前,不停展示、炫耀自己,以获取对方的芳心。目前黄腹角雉共有50多个彼此隔离、呈破碎化分布的地理种群,其中栖息地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种群栖息在江西东北部的武夷山地。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根据不同时期的侵蚀量,丹霞地貌的演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发育,从海拔几十米的沿海低地到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均有分布。全国各省份中除吉林、天津、上海、澳门、台湾外,其他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都能看到丹霞的身影。丹霞地貌的演化始于红层盆地的抬升,在流水、风化、重力等外力作用下,沟谷不断展宽、崖壁逐渐崩塌后退、山顶面积不断缩小,山体最终退缩成孤立的石峰。根据“面积—高度比曲线法”,地貌学家彭华将世界自然遗产中提名的“中国丹霞”组成一个演化系列,划分为6个不同阶段,分别对应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插图/武锦森)。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图为婺源的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始建于南宋。桥长140米,由11座廊亭组成。彩虹桥周围青山如黛,碧水澄清。桥名则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意。摄影/蔡骁翔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摄影 / 蔡骁翔
双面人形青铜神器
出土于新干大洋洲商墓。通高约60厘米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冰丝馆刻本《玉茗堂还魂记》(即《牡丹亭》),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1550—1616年)创作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戏曲作品。汤显祖为临川(今抚州)人,被誉为“中国戏圣”、“东方莎士比亚”。他创作的《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四部剧作,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牡丹亭》成书后,明清两代多有刊刻,其中以清乾隆五十年冰丝馆的刻本最为精善。该刻本共收版画35幅,刊刻精细,绣像线条流畅,人物神态逼真,是古代版画史上的代表作品。《牡丹亭》里描写的金榜题名、才子佳人等内容,反映的都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理念。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亚热带地区充足的水热条件,使这里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一块宝地
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广大区域基本属于亚热带的范畴,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即不同区划单元之间的界线基本沿纬线平行分布。由南向北,我国的亚热带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三部分,不同亚带之间的自然景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根据竺可桢《中国的亚热带》一文,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基本以“秦岭—淮河—白龙江”为界,接近一年两熟的北界,南部则以台湾中部与雷州半岛一线为界,接近北纬22°。这一区域基本处于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优越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使得这一区域的经济长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成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一块宝地。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古徽州被称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博物馆,“徽文化”与敦煌学和藏学一起,并称为中国三大地方显学。然而,很多人都不了解的是,婺源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都一直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一部分。在位置上,婺源是古徽州最南的一部分,历史上名人辈出,文化深厚,缺少了婺源,古徽州文化便是不完整的。图为婺源江湾镇汪口村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江西一侧的武夷山西北坡山地,保存着我国东南部罕见的原始亚热带山地森林。除了黄腹角雉等各种鸟类,这里也是兽类的理想栖息地,记录有哺乳动物95种。在林间常能看到体型硕大、獠牙尖利的野猪悠哉游哉地闲逛觅食(摄影/刘璐)。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摄影 / 刘璐
图为考察人员使用探洞装备,对德兴金山矿区采金留下的竖井进行探察(摄影/李晋)。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李晋
古代江西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特别是在宋、明时期,江西迎来了名人辈出的文化井喷时代。在江西,人文鼎盛的两个代表性地区,是在吉安和抚州。图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吉安的白鹭洲书院,它位于赣江的一座江心洲上,于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由教育家江万里创建。书院创办近800年来,培养了文天祥等17名状元,2700多名进士。宋、明时期的江西文化,以吉安的庐陵文化和抚州的临川文化为代表,它们都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崇尚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文风昌盛,人才层出不穷。摄影/李军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李军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类型丰富,完整地呈现了“成岩—成山—成景”的地貌过程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徽饶水道和水口文化:徽商从这里走向鄱阳湖和长江
江西的山水孕育了婺源,这里的徽饶水道则曾是古徽州南部的重要水路。乐安河是婺源的主要水系,源于赣皖交界处山地南麓,流经婺源、德兴、乐平等地,后与昌江合为饶河,注入鄱阳湖,是古代徽商的大商道之一。纵横蜿蜒的水系给婺源古村落带来了无限清丽,尤其是水口文化独具特色。古徽州文化认为“树养人丁水养财”,村落水口关系着宗族盛衰、前程和财富,水流不宜笔直无碍,而要迂回曲折,寓意锁财不泄。图为山河环抱中的婺源汪口村。摄影/程政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庐陵文化的核心区域在吉水
在吉水县的中国进士文化园内,拔地而起的状元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朝士半江西,翰林多吉水”的往昔荣光。“朝士半江西”,说的是宋明两朝,朝廷的高官很多是江西人。“翰林多吉水”,则形容吉水出的文化人多。吉安古称庐陵,孕育了璀璨的庐陵文化。而吉安市下属的吉水县,就是庐陵文化的核心区域。“一门三进士、五里三状元、隔河两宰相、百步两尚书、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翰林多吉水”,这些民间说法,讲述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吉水。自开科取士以来,庐陵考取进士近3000名,吉水更是进士的高产地,有进士556人,状元6人。摄影/彭晓明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彭晓明
以连云港市与文山市一线为界,构成了中国水运的“胡焕庸线”
我国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规律,受到板块构造运动的强烈控制。根据地理学家吴尚时早年提出的“一带三弧”的结构理论,将我国山系大体分为昆仑山—秦岭山系与“蒙古弧”、“西藏弧”、“华南弧”。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向西凸出的弧形山地基本属于“华南弧”山系,相对于青藏高原,这一地区的山地海拔相对较低、起伏和缓,且无明显的山脊。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持续碰撞,在弧形山地之间往往会形成成串的断陷盆地和低地,大大小小的河流和湖泊发育其中。这些低矮起伏的弧状山系与山间河谷、盆地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一起,共同滋养着这片土地。如果从江苏连云港市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之间画一条线,那么这条线以东水运便利,河网密布,可以称之为“水行区”;以西则为“陆行区”,受气候、地形等因素的限制,这里水运不便,舟船不兴。因此,这条线基本可以作为划分我国水运强弱不平衡的界线,或者可以称之为中国水运的“胡焕庸线”。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篁岭晒秋和廊桥:山水之间的婺源画卷
比起古徽州的其他地区,婺源许多名村与山地的结合更为紧密,如篁岭古村就坐落在半山之上。山顶林地涵养水源,山泉水经村落中呈阶梯分布的池塘、水井层层下落,在一些街巷弯折处还会形成小型跌水景观,然后从水口出村,与自然降水共同灌溉梯田。此外,婺源的廊桥也是一道别致的景观。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但徽商从事商业活动却必须要走向四海,故而徽州文化中自古就有保护道路的传统,在今天仍遗留的古道网中,护桥、护路碑刻都颇为常见。
图为篁岭晒秋的美妙景观。摄影/刘剑聪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摄影 / 刘剑聪
德兴银山银矿,“掏空”山腹,采出白银过亿两
江西省德兴市银山银矿,是唐宋时期全国知名的大矿。据推算,唐元和初年,这处矿山缴纳的岁银,占到了全国总额的近六成。唐宋两朝一百七十余年间,这里共产出白银过亿两。元、明、清时,银山银矿还在断续开采。经调查发现,遗址采矿区内现存各朝代横坑、平巷、斜巷、竖井等古矿井188处,图为一处竖井的入口(摄影/李晋)。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李晋
王氏宗祠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家族祠堂,为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抚州市东乡区黎圩镇上池村,是王安石弟弟王安上的后裔所建,始建于北宋末年。王氏宗祠所在的上池村,作为王安石故里,现存100余栋明清建筑和十多处与王安石有关的遗迹。该村的王安石家族先后出了8位进士。王安石虽不在此村出生,但少年和青年都在该村生活,留下了许多诗篇。过去,上池村一直成立有文会(举人、秀才等组织的文人协会),每年正月初三,学子们要在村内的世宦祠内进行雅集,瞻仰、朝拜王安石遗像,以示后辈崇文尊祖之意。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江西航运 江西省内河航道及港口布局规划示意图
江西省水资源丰富,境内有大小河流2400多条,其中可通航河流有101条。根据《江西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1—2050年)》,全省内河航道规划总里程为5805公里。按照航道的功能、作用、自然条件及运输发展的需求,江西省内河航道分为高等级航道、地区重要航道和一般航道三个等级。其中,高等级航道是全省内河航道的主要骨架,成为区域间水路运输的主要通道。地区重要航道作为高等级航道的补充,对高等级航道拓宽运输腹地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一般航道作为全省内河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区域性中短途客货运输的功能。根据各港口的区位条件及水运发展潜力,规划以九江港和南昌港为主要港口,以赣州港、吉安港、宜春港、鹰潭港、上饶港为地区重要港口,逐渐形成“两主五重”的现代化港口体系。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徽州三雕(砖雕、石雕和木雕)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以精美、繁复而著称。当人们进入徽州古村的时候,常常有推开宝藏大门之感:处处雕梁画栋,连窗棂、隔扇、砖墙上也能看到大量的雕刻,极尽华丽,工不厌精。与建筑外表的朴素相比,仿佛是平淡序曲之后的百乐齐鸣。婺源三雕作为徽州三雕的一个支系,不乏精品。古徽州有“东南邹鲁”之称,徽商“贾而好儒”,故而三雕主题除了神话故事、梅兰竹菊外,还有大量关于仕学孝悌的内容。
图为江湾镇汪口村俞氏宗祠的精美木雕。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燕坊村隶属于吉水县金滩镇,是一个保存有明清赣派建筑群(宗祠、学堂、牌坊、民宅、古墓等)的古村落(摄影/肖克武)。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肖克武
林密谷深、云雾缭绕:复杂的小气候与地形的组合,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江西片区规划279平方公里,上饶市铅山县的南部便是其中一部分。这里位于武夷山脉的西北坡,初冬雨后,起伏的峰峦与山谷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西一侧的武夷山地势陡峭,降水与温度随海拔变化明显,使得直线距离不足30公里的峰谷间便可囊括多种气候类型,进而形成了环境垂直异质性,在一座山上创造了多元化的生态位,也为众多的物种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和安全的庇护,让这片山地成为了武夷山脉的生物多样性中心。摄影/丁铭华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摄影 / 丁铭华
婺源的文化脐带:千年古徽州的一部分
在地理上,婺源虽与古徽州其他地区有山脉相隔,水系也不同,但从文化、民俗、族群来说,古徽州却是婺源真正的母亲。婺源文化是古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上的婺源商人也是徽商的重要一支,在林木、茶叶贸易上曾拥有重要的商业地位。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曾在上千年的时光中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图为婺源段莘乡汪槎下村的油菜花及雅致的徽派建筑。摄影/熊盛文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摄影 / 熊盛文
山腹之中,洞道错综复杂,洞壁之上却布满了刀劈斧凿的痕迹,原来这些洞道竟非天然形成!这里是江西省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采矿区的地下世界。从南北朝开始,民间采银已经在这里兴起;唐宋两朝,这里成了全国最主要的产银区;及至元明清,采银活动仍在断续进行。绵延千年的采银历程,在这座“银山”中留下了数量众多、形制丰富的矿洞,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和作业痕迹。照片右侧近景中的断柱残梁,就是曾经用作矿洞支护的木柱遗存。摄影/李晋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李晋
“样式雷”建筑图档:雷氏家族技术传承的手段雷氏家族技术传承的手段
“样式雷”的辉煌最终随着皇家建筑告别历史和雷献彩无有男嗣而告终(见图表与人物绘图 绘图/宋翰笛)。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类型丰富,完整地呈现了“成岩—成山—成景”的地貌过程
如果用人的一生来类比地貌发育过程,以三清山为代表的花岗岩地貌已进入壮年—老年期,这里地表受到强烈的侵蚀切割,绝对高度达1000米以上。三清山现有的花岗岩地貌景观完整地呈现了“成岩—成山—成景”的地貌过程:首先,在大规模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形成了峰峦景观;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花岗岩岩体中充斥着大量的节理和裂隙,在地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整的岩体被切割成一座座峰墙、峰丛、峰林和峰柱等景观;最终,在一组近于水平节理的作用下,岩体进一步切割为立方体,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形成石蛋等形态各异的微地貌景观。图为三清山深谷中一根长达128米的花岗岩石柱兀然耸立,石柱顶部酷似蛇首,蛇身挺立在云海之中,气势逼人,“巨蟒出山”便因此得名。摄影/舒剑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蜀江村文风昌盛,单进士就出了21人,还有官居尚书的理学家
蜀江村的古祠堂——崇德堂,建于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该祠堂高大宽敞,正堂中悬挂着许多颂扬科举进士、尚书、督抚的牌匾,如“奕世翰林”、“鸣阳三凤”、“朝天八龙”、“二十一进士”、“父子进士”、“兄弟尚书”、“三世宪台”等。蜀江村隶属于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村庄建在赣江的一个江心洲上。明清时期,该村文风昌盛,经科举考试出的进士有21人,举人28人,官居尚书、翰林院大学士、庶吉士、侍讲、左侍郎、左布政、副使、知府等高位的,就有190多人,其中欧阳德为明朝礼部尚书、著名理学家,王阳明的重要弟子之一。
摄影/郭隆润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郭隆润
作为大型猛兽,我国很多山地的黑熊野外种群生存环境都不容乐观。但在这里,红外相机在各个海拔段的森林中都记录到了它们的身影。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庐山西海,数千座小岛与万顷碧波相映成画
庐山西海位于江西省北部九岭山脉的东端,地跨武宁、永修两县,区内最高峰高山尖海拔969.4米。由柘林大坝拦截修水而成,是亚洲最大的土坝水库,库区内一、二级阶地多被水淹没,海拔较高的山岭出露水面,交错分布,如数千座小岛星罗棋布、形态万千。图为庐山西海景区的柘林湖,湖水深邃纯净,水域面积3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其上,在碧波万顷中自由穿梭,通过近观更好地感受山水之美。
摄影/池晓虹
图为民国学者胡适,“我是徽州人”这一常用语多次出现在胡适著述和谈话录中。供图/海峰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上高蒙山银矿,元代皇太后的“汤沐邑”
蒙山银矿遗址主要分布在宜春市上高县太子壁峰方圆5公里范围内,已探察古矿20多个,图为一号矿井“扁漕洞”(摄影/胡颖)。蒙山银矿是元代最重要的银产地,其产银曾归为皇太后“汤沐邑”封地上的财赋收入。因此这里产出的大量银锭,主要是运到大都,然后被官府贮存,或以赏赐的形式流入贵族家中。这可能也是蒙山银锭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出土的原因。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胡颖
雷思起(1826—1876),第六代样式雷,修建了清定陵、清惠陵、盛京永陵,扩建了圆明园等。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图为湖南崀山丹霞地貌,目前正处于壮年早期,山块离散,山顶基本被侵蚀为锥状,如一座座峰林拔地而起。摄影/阿一行摄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雷景修(1803—1866),第五代样式雷,为家族重夺样式房掌案一职。修建了昌西陵、慕东陵,扩建了圆明园等。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由于独特的生境和气候条件,丹霞山的顶部往往发育着特殊的植物群落
在东部湿润地区形成的典型丹霞区,山体之间往往较为分散,崖壁陡直,山块之间缺少山脊相连,山顶和山麓地带往往覆盖着茂密的植被,如一座座孤立的“绿岛”耸立在林海之中。由于山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等环境特点,这里形成了特殊的微观植被分异带。在孤立山块的顶部,由于气温高,蒸发量大,土层较薄且保水性差,这里常常发育为耐旱的植物群落。随着土壤厚度由中间向四周逐渐变薄,植被在山顶呈环状分布,呈现出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异规律。在山麓和沟谷地带,由于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在湿热的环境条件下,这里往往形成偏暖湿的植物群落。摄影/阿一行摄
在婺源秀丽的山水间,众多古村落的布局和营造都格外讲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及美感,向世人展示着形形色色的“诗意栖居”。一村的水口往往是古村落的独特门户,水口林则是古老的“乡村公共园林”。古徽州风水文化认为,自然山水和环境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保护生态是自古以来的风俗。图为婺源山环水绕,云雾飘荡的小镇。摄影/刘剑聪
大城小镇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江西故事
摄影 / 刘剑聪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上世纪50年代,湘西酉水上正在举办热闹的赛龙舟活动。供图/武陵山影像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豫章出黄金”,江西的采金活动从汉代一直延续至今
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中出土了大量金器(图为出土的部分金饼 摄影/郭晶),其黄金来源成了考古界热议的话题。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郭晶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庐山和鄱阳湖这对湖山组合地处交通要道,对于来到江西的众多文人墨客来说,是颇具惊艳效果的山水开场。“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曾数上庐山,除了仰望视角的《望庐山瀑布》,还有俯视角度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以及“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的赞叹。张九龄眼中的这对湖山则是“一水云际飞,数峰湖心出”。图为庐山瀑布。摄影/潘立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摄影 / 潘立
1952年,湖南湘西保靖县的老码头。
供图/武陵山影像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蒙山银矿遗址采矿区西北部为冶炼区,有多处古代冶银后的矿渣堆积。其中堆积体量最大的,长约170米、宽112米、高出地面9—20米,俨然成了一座矿渣山,总重量估算约50万吨。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不是故乡亦情深:苏轼的“江西诗词集”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石钟山记》北宋·苏轼
苏轼一生中多次来到江西,写下了50余首相关诗词,几乎可结成文集。《石钟山记》诞生于元丰七年(1084年),那年苏轼送子苏迈前往饶州德兴任县尉,途经颇有争议的湖口石钟山,苏轼做了细致的地理考察,写下了这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除了湖口,庐山、德兴、赣江、赣州、大庾岭……都留下了苏轼的才思,而“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则是苏轼初访江西时的感叹。图为石钟山。摄影/袁新民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摄影 / 袁新民
银山矿床的银,主要赋存于方铅矿中,也可见少量的自然银,其状如宋《本草衍义》所描绘的“老翁须”,用现代矿物学的说法则是“树枝状”或“丝状”。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图为圆明园万方安和烫样(图片来源/华夏建筑意匠的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图为浙江江郎山的三爿石,三座石峰自北向南呈“川”字排列。这一地区的丹霞景观处于老年晚期,在漫长的侵蚀、剥蚀作用下,大部分砾岩地层已所剩无几,仅三爿石至仙居寺一带残余着部分丹霞景观。摄影/吴晓云
图为在铜岭铜矿进行考古探察时发现的含铜矿物孔雀石。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文章千古事:不朽的滕王阁和江西诗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唐·王勃
古代江西文学有一个明显现象,诗人多且杰出,且常有多篇歌咏一地。以滕王阁为例,自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例后,后来的历代文人登阁题诗作赋便相沿成习。令人唏嘘的是,在告别江西后不久,年轻的王勃乘坐的航船便被南海狂涛吞没,他的《滕王阁序》也成为了诗人才华的永恒丰碑。此外,江西还为中国文学孕育了无数大家,如出身江西的晏殊、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古代文学的高峰,且风格各异,星光璀璨。图为赣江边的滕王阁。摄影/路军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摄影 / 路军
在部分金饼上发现了“酎金”字样(右下图 摄影/郭晶),有学者据此判断它们很可能是在江西本地制作的。《史记·货殖列传》有言“豫章出黄金”,汉代,人们从江河中淘采沙金;到唐时,江西人开始在山中找到金脉开采岩金,位于上饶的包家金矿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开采年代最早的金矿。此外江西还有抚州宝山金银矿、德兴金山金矿等唐宋时期采金遗址。
1厘米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摄影 / 郭晶
除了家国情怀,辛弃疾还在江西留下了田园一梦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辛弃疾与江西有很深的渊源:早年他在赣州任职时,曾在赣江边抒写家国情怀和悲愤之情;后在赣东北信江之畔的乡间,仕途遇阻的他又前后生活了约20年,以文字白描了质朴而美好的田园生活,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一幅幅动人的乡居画卷。江西的田园抚慰了这位落寞的英雄,然而午夜梦回时,辛弃疾仍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伤感和壮志难酬。图为江西信江流域的田园与丹霞。摄影/顾萃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摄影 / 顾萃
从空中俯瞰,龙虎山如漂浮在浩瀚云海中的“绿岛”
龙虎山位于江西鹰潭贵溪市西南部,是我国壮年晚期—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丹霞地貌,既有壮年期崎岖险峻之壮美,也有老年期浑圆舒缓之秀美。从地面上看,龙虎山裸露的赤色崖壁和玉带般的清澈江水,组成了一幅“丹山碧水”的山水盛景。而在航拍视角下,龙虎山则呈现出缥缈梦幻的别样魅力:不见赤壁丹崖,取而代之的是漂浮在浩瀚云海之中的一座座“绿岛”。道教建筑兜率宫与“绿岛”融为一体,俨然自然天成的神仙居所。摄影/夏程琳
赣州是江西第二大城市,赣州城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着数量众多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赣州还是客家摇篮,这里既有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和闽西回迁入赣的“新客家”,赣州市现存客家围屋600多座,千百年来,客家人以此为据点走向了周边省份及世界各地。赣州还有非常深厚的红色文化,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要想了解江西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赣州是不可或缺的。图为章水和贡水交汇为赣江处的八境台,楼阁下瓮城为江南宋城原迹(其他大部分为后来补修),距八境台不远的郁孤台上,南宋词人辛弃疾还曾留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千古名句。摄影/李楠
江西历史上出过许多世家大族,这其中既有官宦世家,也有文化世家,还有技术世家,义宁陈氏除了清末领导湖南新政的陈宝箴、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一座高峰陈三立、著名书画家陈衡恪、现代最具影响的史学大师陈寅恪、植物学家陈封怀(绘图)外,陈氏子孙也多在文化领域有所成就,下图表为义宁陈氏家族谱系。义宁陈氏人才辈出与家庭教育不无关系,陈氏家族的文化奇迹归因于“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陈氏家族集中体现了士大夫重读书、重品行、重气节的精神,将读书与做人统一,既执着于学问精进,又在乎道德修为。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丹霞山,是中国丹霞走向世界的代表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地处湘、赣、粤三省的交会处,总面积约292平方公里。丹霞山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组成,以赤壁丹崖为主要特征。在地质历史时期,丹霞山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地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内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距今7000万年左右,地壳抬升,地层逐渐遭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多次发生间歇上升,并伴随着流水的下切侵蚀,盆地内的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片红色山群,形成现在的丹霞山地貌景观。摄影/阿一行摄
除了制作香料,樟科植物还有其他更为丰富的用途和作用(樟树主要用途示意图),等待着人类的探索。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客家民系、耕读传家,清廉之臣、栋梁之材
1733年,陈寅恪的六世祖、客家人陈公元由福建上杭迁到了江西义宁(今修水)。历史上,客家人与本地人曾发生过多次土客之争,本地人占有良田,迁徙的客家人只能分到一些薄地,这让很多客家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危机感,客家人只有勤俭持家方能安身立命,即使身居显位,也能劝诫子孙不要坐享其成。自陈公元始,陈氏皆耕读传家,到陈寅恪祖父陈宝箴走出江西时,义宁陈氏才登上了近现代史的舞台,之后连续数代都出现过影响中国的杰出人物,这与陈氏的家族教育不无关系。图为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的陈家大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王宁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摄影 / 王宁
樟树的生命力相当顽强,加上江西省有爱樟、护樟的传统,所以江西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古樟群落和古樟树,并已成为村庄中的镇村、镇宅之宝。
摄影/张泽群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摄影 / 张泽群
九江咏叹调,陶渊明与白居易眼中的山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东晋·陶渊明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唐·白居易
九江的文学史册中,陶渊明和白居易是两座丰碑。生于九江长于九江的陶渊明,以这里的田园为原型,加以艺术加工,著成《桃花源记》,构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国。这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逸诗人写下的众多田园诗,也给无数逆境中的文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灵抚慰。被贬谪到九江的白居易,在客居的三年时光中留下诗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琵琶行》可谓家喻户晓,诗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都是千古名句。图为九江大地上的蜿蜒江河。摄影/刘远庆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摄影 / 刘远庆
图为1939年,陈寅恪一家合影,左起:陈小彭、陈寅恪、唐筼、陈美延、陈流求。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丹霞在形成的过程中常与水相伴,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了赤壁丹崖的地貌景观
江西省是一个丹霞大省,目前已确认的丹霞地貌共有228处,集中分布在赣东和赣南等河流发育较好的地区。省内丹霞数量居于全国之首,其中以信江流域的龙虎山和龟峰两地的丹霞地貌发育最为典型。丹霞地貌在形成的过程中常与水相伴,在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赤壁丹崖的地貌形态。从高空俯瞰,碧水丹山与两岸陡直的崖壁交相辉映,清莹澄澈的泸溪河如一条玉带将两岸的丹霞组合在一起,河面上一叶叶扁舟从远方驶来,舟楫漂荡,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山水画。摄影/夏程琳
如诗如画的富春江在连绵青山和沃野平畴中蜿蜒流淌,依靠便利的水运条件,富春江已成为连接浙西山地和浙东沿海的重要水运通道。摄影/覃剑
江西省许多村落里的古樟树被当地人赋予了许多神话传说,当作神明供奉起来而保存至今(摄影/王蕾)。
图为1899年,陈宝箴携子孙在南昌合影。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宝箴、陈封可、陈衡恪、陈隆恪。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许多种类的樟科植物都能提炼出樟脑等天然香料(本图 供图/视觉中国),所以科研工作者会搜集樟科植物种质资源(下图 摄影/王蕾),通过科学研究找到香料成分含量高的种类。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我国东南方有一块“山环水绕”之地
在我国东南这片“山环水绕”之地,人们依水而居,靠水而生,便利的水运和丰饶的物产,让这里自古便是我国文化昌盛、经济繁荣之地。同时,山与水的组合也塑造了这里自然优美的环境,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寄情山水之间,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
婺源,被誉为我国最美的乡村,蜿蜒于群山之间的乐安河及其支流,串起了一座座粉墙黛瓦的古村落,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完美融合。摄影/熊萍
樟木家具不但香气宜人,还不生虫、不发霉,所以,直至今天,在江西仍然保留着将樟树的木材制成樟木箱,用来盛嫁妆的习俗(摄影/胡松郁)。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摄影 / 胡松郁
水给九江带来了通衢之地的便利和资源,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灾祸。九江地势低洼,在初到此地的唐代白居易眼中,乃“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九江城夹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每逢汛期,一面有滔滔江水的冲击,一面是汇聚了全江西之水的鄱阳湖的威逼。2000年的建城史中,九江城曾数次改换城址,保存下来的历史遗迹并不多,这与漫长时光中的多次大水灾和兵灾有关。图为长江边的锁江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人们希望能借助神灵的力量,锁住长江中的水患孳龙,保风调雨顺。摄影/刘萍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摄影 / 刘萍
在武夷山九曲溪,游人乘着竹筏漂流而下,在丹山碧水之中欣赏丹霞之美。摄影/唐银
九江是江西通江达海的“北大门”,也是一座名人辈出的历史名城。长江、鄱阳湖、庐山和纵横水网在大地上展开亦壮美亦灵秀的山水画卷,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佳地。这里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家乡,有他躬耕隐逸的田园;每年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可达近百万只;白鹿洞书院曾有宋代“海内第一书院”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也曾在九江山河间留下众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很难用一种主色,一种气质来概括九江,而这也正是九江的魅力所在。图为九江城之畔的长江航道。摄影/刘辉华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摄影 / 刘辉华
我国的东南部地区山峦叠错,水网纵横,形成一幅山环水绕的立体画卷
根据全国内河航道图,我国的内河航道大致分为京杭运河、鄱阳湖、洞庭湖、长江川江段和珠江五大航运区。由于东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河流能够保持足够的水量便于航行,因而我国的内河航运区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纵观我国东南部的内河航运图,长江与珠江两条干流水道横贯东西,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构成我国水运交通的大动脉。几条重要的支流如湘江、赣江、嘉陵江则向南北延伸,连通着广阔的内陆腹地,将整个东南部地区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山环水绕的立体画卷。插画/武锦森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他们将傩风传承至今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主体,亦是傩文化最具特征的符号,没有面具就不成为傩班。面具在驱傩仪式中是物态化的神灵,在傩舞、傩戏表演中则是角色的装扮。本文作者拍摄了108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世俗身份的傩汉,图为其中的几位。他们代代相继,人神合体,“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将意绪斑斓的傩仪、傩舞、傩戏传承至今。本页图为:①宜春市万载县潭埠镇沙桥村主神——欧阳金甲大将军;②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罗家堡——绿回回(即水回回);③萍乡市赖氏傩面具雕绣坊——龙生九子;④抚州市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魁星点斗。右页图为:⑤萍乡市湘东区麻山镇赖氏傩面具雕绣坊——寿星;⑥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长径村主神——八十大王;⑦抚州市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傩班大伯——搜傩司鼓;⑧抚州市南丰县白舍镇三坑村——和合二仙之文相。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图为《水浒传》的重要情节“浔阳楼宋江题反诗”,在九江这座江湖大舞台上,宋江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折,并结识了“黑旋风”李逵、“神行太保”戴宗、“浪里白条”张顺等江湖好汉。绘图/宋翰笛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赣江惶恐滩,中国人的精神地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历史上,从赣州到万安的赣江上曾有十八处险滩,惶恐滩就是其中最凶险的一处。过往船只往往要在纤夫和滩师的帮助下,才能闯过这段水路。对于在赣江边长大的文天祥来说,惶恐滩是他一生中多次经过的地方。早在1274年文天祥率军抗元途经十八滩时,他就写到过惶恐滩:“青山曲折水天平,不是南征是北征。……遥知岭外相思处,不见滩头惶恐声。”今因水库建成,惶恐滩早已没入水下,但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精神和气节地标。插图为古代惶恐滩想象复原图。绘图/Handi工作室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一个与长江连通的吞吐型湖泊。夏季涨水时,鄱阳湖一望无际的水面如同汪洋大海,湖中丰富的鱼类资源为各种鹭类和普通翠鸟等鸟类提供了食物。而在冬季,鄱阳湖的湖水向北流入长江,水域大幅萎缩,出露成片的洲滩,残存的湖水与陆地的交界处形成了浅水沼泽和泥滩。鄱阳湖是我国乃至东亚最大的候鸟越冬地,每年能容纳100多种候鸟,种群超过70万只,同时这里还有一些留鸟栖息。这些鸟类食性各异、偏好的生境也各不相同,而冬季鄱阳湖复合的生境能满足它们多样化的选择。各种鸭类在水面活动、寻找各种水生植物的种子,白鹤挖掘沉水植物的根茎为食,黑翅长脚鹬偏好泥滩中的底栖无脊椎动物,东方白鹳擅长在浅水捕鱼,而灰雁喜食洲滩上苔草的叶片……在这里,它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绘图/张海泉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摄影 / 孙仁贵
本图及下图为义宁陈氏的家族旧照。家世的影响使得陈氏很多子孙都追求着道德人格的完美,并将道德自律和治学精神结合起来,如陈寅恪就在“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治学外,秉持着极高的道德操守。国学大师吴宓曾评价义宁陈氏:“父子先生,秉清纯之门风……而无锦衣纨绔之习……非富人之骄奢荒淫。”供图/吴萌 本图为约1896年,陈寅恪兄弟姊妹合影。左起: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争议中的鄱阳湖:人类的发展与野生动物的生存应该如何权衡?
在鄱阳湖南岸的余干县,晚霞的余光为平静的湖水笼上了一层暮紫。湖岸边成排的树上停歇着密密麻麻的鸬鹚,结束了一天的觅食,它们此刻正在树枝上准备过夜。鄱阳湖不仅是种类繁多的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长江江豚和许多鱼类的栖息地,江豚每年都会在湖区和长江干流之间洄游觅食。如今,鄱阳湖面临着很多生态问题,例如采沙造成的湖盆下切,使得鄱阳湖的水位逐年下降。而在2022年的大旱之后被重提的“鄱阳湖水利枢纽”方案也让这片大湖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野生动物要生存,但沿湖的居民也有发展的权利,两者之间应该如何权衡恐怕没有确定的答案。生态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我们对鄱阳湖生态系统以及生活在这里的鸟类和其他物种的理解尚且有限时,更需慎之又慎。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傩是一种“驱赶”巫术,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它与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土地崇拜、生殖崇拜、文化英雄崇拜等信仰习俗相融会,并受后期宗教的影响,形成了历史悠远、遍及各地的以驱邪纳吉、禳灾祈福为目的的巫风傩俗。其中,傩舞表演在整个傩仪流程中占据的时间最长,地位也十分重要,目的是娱神娱人。图为抚州市南丰县甘坊傩舞中带有强烈杂耍色彩和诙谐气息的《猢狲悬梁》技巧舞,表演猢狲翻弄火纸铁叉和在单杠、双杠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技巧性杂技动作。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山之城:光芒万丈的庐山,却也是九江与江西腹地间的“隔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点出了九江主城和庐山之间的地理关系。九江虽被称为江西的北大门,但从山水格局来说,与江西腹地却存在着明显的隔阂。这里的水系不属于江西传统商路网络,进出鄱阳湖的江西船只多途经鄱阳湖东岸的湖口而不是九江主城,同时九江主城和江西广阔腹地间还隔着一个气势磅礴的庐山。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九江在江西的地位都较为边缘,文化上也较多元,连地方口音也多样,说赣语,更偏向江淮官话。图为云雾缥缈的庐山牯岭镇,山上留存有数百栋各国风格的别墅,是九江近代开埠的印记。摄影/吴越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甘坊傩祭中保留着古傩“索室逐疫”的形态,意在驱逐疫鬼和不祥
南丰县白舍镇甘坊村的傩仪保存十分完整,本图为甘坊傩祭中的殿解傩和户解傩(下图)。户解傩就是傩神到每家每户驱邪祈福,迎接新春到来。从正月初一开始,傩队走村串户进行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殿解傩是甘坊傩祭的高潮,正月十六的夜里在傩神殿举行,要进行到深夜,最后全体出殿送神,图中为叠罗汉。南丰各村的傩祭都有这个过程,送神后预示着新春到来。摄影/吴若峰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摄影 / 吴若峰
武夷山大峡谷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境内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峰谷之间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成为了许多物种的庇护所。江西一侧的武夷山,是我国大陆东南地区高山最密集的区域,丰富的山地小气候和多样的生境适于鸟类的生存繁衍,是它们历史上由西南山地向台湾山地扩散的中转站之一。同时,武夷山,特别是江西境内的西北坡还保留有我国东南部最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激发鸟类学者思考“武夷山现象”的诸多鸟类,都留存在这片云雾缭绕的密林之中,让这里成为了我们追溯鸟类物种扩散与隔离分化历史的博物馆。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晨曦微露,一小群站立在洲滩与湖水交界处的灰鹤开始伸展自己的头颈与翅膀,准备离开夜间的歇脚地前去觅食,过不了多久,清晨的静谧就将被它们以及其他鸟类的喧闹所打破,让整片湖区变得生机勃勃。这里是江西南昌市的鲤鱼洲,位于鄱阳湖畔。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是重要的世界级候鸟越冬地,每一年在这里度过严冬的候鸟最多可达70万只。这片大湖是江西省丰富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代表。摄影/肖戈
群鹤舞鄱阳,百兽栖武夷 在湿地与山地,探寻江西的生物多样性
摄影 / 肖戈
鸟类的分布格局,时常隐含着它们的种群在历史上扩散和隔离分化的信息。例如一些鸟类虽然主要分布于包括云贵高原和横断山等区域的西南山地,但同时还在远隔上千公里的武夷山脉拥有另一个孤立的小种群,鸟类学家将其称为“武夷山现象”。黄眉林雀和淡绿鵙鹛便是其中两种代表性的鸟类。而由于隔离时间较长,一些如红尾噪鹛这样的鸟类甚至在两地出现了亚种分化。不仅如此,近些年鸟类学家发现我国西南山地、武夷山和台湾山地这三个区域也间断分布着一些鸟类的不同亚种,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姊妹种,彼此相隔万水千山,但在演化上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形上只有细微的差别,可谓“武夷山现象2.0版”。煤山雀、金色鸦雀、高山短翅蝗莺和台湾短翅蝗莺,以及雀鹛属的三种鸟类等都是很好的例子。从强脚树莺这样的广布鸟类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武夷山作为扩散中转站的痕迹——台湾岛的强脚树莺亚种与武夷山的亚种亲缘关系最近,它们很可能是由武夷山扩散至台湾山地的。而棕头鸦雀在扩散过程中,还从武夷山的祖先那里带去了适应湿热环境的潜力。一些鸟类从西南迁往台湾山地的扩散通道可能曾经非常宽阔,而武夷山是其中的驿站之一。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扩散通道中散落各地的种群相继消失,只有武夷山的种群在这里完整亚热带山地森林的庇护下存活了下来,让我们得以追溯它们扩散与演化的痕迹(插图中彩色线条仅表示鸟类所分布的山地)。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除了傩舞、傩戏,江西还有资源十分丰富的傩俗、傩庙等傩文化群
江西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赣傩在历史上曾经遍及全省各地。除了傩舞、傩戏,江西还有资源十分丰富的傩俗、傩庙等傩文化群,图为传承近千年的南丰县“妆迎”傩俗。活动中,以童男童女装扮各类神话故事人物伴驾军峰山“三仙”巡游城乡,意在祈福消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在江西省南昌市的鲤鱼洲,一只刚刚吃完“早餐”的亚成体白鹤正慢条斯理地梳理着自己的羽毛。在清晨的阳光照射下,它舒展开的羽毛纤毫毕现,波光粼粼的水面跳动着耀眼的光斑。与成年个体相比,亚成体白鹤的头、颈和身体羽毛呈现棕黄色,面部和喙部的红色还比较浅。鲤鱼洲位于鄱阳湖畔,每年都会有成群的白鹤和其他种类的候鸟来此越冬。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在宋、明时期的江西大地上,耕读传家与学而优则仕的儒家传统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治水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来的一个永恒话题。位于吉安市泰和县禾市镇的槎滩陂,是由南唐金陵监察御史周矩父子凿石所建、长期发挥疏江导流灌溉功能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有“江南都江堰”之称,至今仍灌溉着当地上万亩良田( 摄影/康宏江)。
江西能否建立中国首个“儒家文化特区”?
摄影 / 康宏江
从清康熙年间到清末,“样式雷”的八代人都是皇家建筑设计机构样式房的掌案,“样式雷”是中国最后的古建世家,这个家族以传承200多年的皇家建筑营造技艺闻名于世。这个从九江永修县梅棠镇山村走出的建筑世家,成为了中国古建的集大成者。康熙年间,北京西郊畅春园修建时,大殿梁木安置不上,雷金玉上到屋顶将梁木安装好,受到召见后,康熙钦赐内务府总理钦工处样式房掌案一职(另有说法为故宫太和殿重修时,大梁无法安置,雷家工匠上梁封官,插画以这一说法为源绘制,绘图仅供参考)。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2012年,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伙伴关系协定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湿地国际(Wetland International)等国际组织以及来自整个迁飞区中各个国家的科学家对这一区域中的1030块大小湿地进行了贡献指数排名,鄱阳湖位列第一,是迁飞区中最重要的湿地。这里也是江西省的“生态名片”,每年都有很多观鸟爱好者前来观察、拍摄各种候鸟的生活。当冬季来临,除了取食浅水区沉水植物的根茎,灰鹤等鹤类也会来到紫色的蓼子草花海(本图),挖掘蓼子草的根茎为食。在鄱阳湖东岸的鄱阳县湖区草洲上,一个由东方白鹳和白琵鹭组成的鸟群在这里停留了许久(下图)。这两种涉禽主要以鱼类为食,草洲并不是它们典型的生境,但它们有时会在觅食结束后落在这里休憩。摄影/李哲民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李哲民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白鹤是一种全球性极危的大型涉禽,它们夏季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苔原繁衍后代,秋季南下越冬。在过去,南亚的印度、西亚的伊朗和我国长江中下游湿地都有白鹤的越冬种群,但由于生境丧失和偷猎等原因,如今全世界90%的白鹤都聚集在鄱阳湖越冬,每年的种群数量超过5000只,鄱阳湖成了这个物种延续最后的希望之地。白鹤不仅是鄱阳湖的明星物种,也是江西省的省鸟,是江西最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之一。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图为抚州市广昌县的曾家班社表演的广昌孟戏(摄影/吴若峰),图中为请神游神仪式。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摄影 / 吴若峰
晨光乍现,唤醒了云遮雾罩的山谷和连片的亚高山草甸。这里是武夷山的最高峰黄岗山山顶,海拔2160.8米(摄影/徐新宇)。武夷山山势陡峭,水热条件和植被的海拔梯度明显,保存着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森林,丰富的山地小气候与生境同我国的西南山地和台湾山地很相似。栖息于这三片山地的鸟类之间也存在相似性,一些鸟类的不同亚种,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姊妹种间断分布于这三片山地,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摄影 / 徐新宇
一对白鹤夫妇通常抚育一只后代,“一家三口”是白鹤家庭最常见的模式,如图中这样的“双胎”情形则非常罕见。由于缺乏经验,亚成体白鹤觅食效率比较低,因此成年白鹤需要耐心地为它们演示如何从水底的淤泥下挖掘根茎。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普通鸬鹚是游泳和潜水的高手,它们既能在水面捕鱼(摄影/唐文明),也能潜入水下追击猎物,因此它们常在水比较深的区域活动。而白鹤虽然生有一双长腿,但并不会游泳,只能涉水觅食,而且它们喜爱的沉水植物根茎也不会生长于深水区,因此它们常在水深40厘米左右的浅水沼泽活动。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唐文明
古村之中有乾坤:村落格局的背后故事
婺源的不少古村落的整体形状、房屋排布都很有讲究,背后隐藏着博大精深的风水文化和天人合一的营造智慧。一座座村落隐于青山古树之间,或枕山傍水,或夹溪而筑,有些还有人工开凿的水渠穿村而过,在各家各户门前流过。窗外是山,槛外是水,绿树掩映,鸟语花香,人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的村落筑有全村穿堂,哪怕雨雪满天,串门入户,从村头到村尾,衣裳可以不湿;有的村落布局看起来则有大船、八卦图等联想,饶有趣味。上图为婺源大鄣山乡菊径村,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村落形状宛如马蹄。摄影/刘剑聪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摄影 / 刘剑聪
凤头是鄱阳湖常见的水鸟,繁殖季它们会张开颈部的饰羽,并竖起头顶的黑色羽冠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摄影/木易先森)。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木易先森
白鹭常在湖边的树林中筑巢,进入繁殖季时,它们的颈部下方和背部会长出飘逸的丝状繁殖羽,常能看到它们站在树枝上张开繁殖羽、抖动着身体起舞(摄影/李丽珠)。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李丽珠
在鄱阳湖,人们往往会更关注白鹤、东方白鹳等体型较大,而且种群濒危的明星物种。事实上,诸如鸳鸯(摄影/高文刚)等许多相对常见的水鸟也有自己的精彩,在繁殖季尤其如此。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高文刚
水雉有着一手“水上漂”的功夫,能依靠长长的脚爪在浮水植物宽大的叶片上优雅地行走跳跃,甚至连巢也筑在植物的叶片上。进入繁殖季后,水雉会长出醒目的长尾羽,颈部后方的羽毛也会变成亮黄色(摄影/徐志伟)。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徐志伟
顶着“爆炸头”发型的黑麂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野外非常罕见。在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曾在海拔2130米的地方拍摄到黑麂的身影,这是它们在国内最高的海拔分布记录。供图/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在江西东北部
鸻鹬类候鸟多以底栖生物为食,因此沿海的潮间带湿地是它们最主要的栖息地。虽然鄱阳湖的鸻鹬类候鸟种类不多,但有几种鸻鹬类的种群数量却非常可观。反嘴鹬就是其中之一,反向上翘的奇特喙部是它们最明显的特征,适于在湖边的泥滩中搜寻淤泥下方躲藏的底栖生物。在湖区,常能看到数万只反嘴鹬群飞的壮观景象。摄影/袁文辉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袁文辉
2022年冬,鄱阳湖畔都昌县著名的千眼桥水域湖水逐渐退去,裸露出的湖床布满龟裂的痕迹(摄影/王宁)。在2022年夏天,长江流域的严重干旱曾让鄱阳湖的水域面积在短短40天内缩减了69%,裸露的湖床变成了草原。人们担心干旱导致的秋冬季枯水期提前会让候鸟的越冬受到影响。不过从目前来看,在这个越冬季,鄱阳湖区域的候鸟种群整体比较稳定,它们在残存的适宜生境间不断转移,或是前往人为控制着水位的碟形湖和农田、鱼塘等人类居住区寻找食物,对于偶发的气候波动,候鸟仍有应对的策略。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摄影 / 王宁
小鳞胸鹪鹛与台湾鹪鹛:虽为大海所隔,外形却难分彼此
鹪鹛属的小鳞胸鹪鹛(本图)与台湾鹪鹛(下图)的体型以及胸腹部羽毛的鳞片状纹路都很相似、难分彼此。小鳞胸鹪鹛的分布区从西南山地延伸到武夷山,而台湾鹪鹛则是我国台湾岛的特有种。它们都偏好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森林,喜欢在阴暗潮湿、长满苔藓的林下地面蹦跳着觅食,它们的尾极短,身体看起来像一个圆滚滚的鸡蛋。在西南山地、武夷山和台湾山地这三个区域间断分布着一些鸟类的不同亚种,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姊妹种,让鸟类学家对“武夷山现象”有了更深的思考。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烫样:中国古建中的“3D打印”
“样式雷”为清皇家修筑、扩建、重建了北京故宫、三山五园、承德避暑山庄、皇家陵寝、行宫等众多享誉世界的建筑。烫样是“样式雷”建筑图档的重要组成,烫样即按图制作的缩尺模型,“样式雷”烫样可像搭积木那样灵活自如地拆装,并能看到内部的各处细节,烫样上还贴有标注建筑名称、尺寸和施工方法的黄签,堪称数百年前建筑界的“3D打印”技术。图为河北唐山遵化市清东陵的慈安太后普祥峪定东陵和慈禧太后普陀峪定东陵烫样。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樟树树形高大,生长旺盛,寿命长(摄影/舒敏瑞),往往是一个地方最高、最老的树。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摄影 / 舒敏瑞
黄山:奇峰怪石的花岗岩地貌和苍茫云海的组合堪称一绝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西南距江西省的三清山仅100多公里,二者在地貌类型上同属典型的花岗岩峰林地貌,并称为“三清山—黄山型(高山)尖峰花岗岩地貌”。在距今约1.2亿年前的白垩纪,黄山地区地下岩浆上涌冷凝,形成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体,为黄山地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地壳的抬升,大约在1300万年前,黄山岩体逐渐展露在地表之上。由于花岗岩的垂直节理比较发育,在风化、寒冻、雨水冲蚀、重力崩解等外力作用长年累月的雕琢下,最终形成了黄山尖峰林立、危崖突兀、深壑峡谷的地貌景观。画面里海浪般涌动的云雾中,一座座陡峭的花岗岩尖峰如利剑般直指苍穹,呈现出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气势。摄影/方托马斯
雷氏在永修时便世代业儒、耕读传家,虽是建筑匠人,却坚守儒学本分,永修的儒学底蕴和家风教育给了后代做人立业的精神指导,他们通过技艺磨练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一代代帝王的信任。图为河北保定易县清西陵的道光帝慕陵图样,下图为安葬道光帝的孝静成皇后和妃嫔的慕东陵图样,图上将山川地形和建筑构造标识得非常清晰(摄影/吴西羽),图档是“样式雷”技艺传承的手段,后世子孙通过研习图档、现场实践,勤学苦练方能继承技艺。“样式雷”建筑图档存世约2万件,主要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中,是研究清皇家建筑和雷氏技艺传承的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图片来源/华夏建筑意匠的传世绝响: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展)。
永修雷氏 建筑世家的技艺传承如何延续200年?
桂林山水,我国“山环水绕”之地的最突出代表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唐代诗人韩愈对桂林山水的由衷赞美,同时也是对漓江和两岸山峰的生动写照。桂林山水风光之美,源自这里举世无双的峰林与峰丛喀斯特地貌。桂林所在的地区地层以可溶性的碳酸盐岩(石灰岩)为主,当发源于猫儿山的漓江流经这里时,对石灰岩山体产生强烈的溶蚀作用,使得山体不断后退,最终形成了千峰骈列、万山攒集的峰林峰丛景观。图为桂林阳朔兴坪镇的秀美风光,清澈澄碧的漓江如飘逸的玉带蜿蜒于挺拔峻秀的峰林峰丛中,山环水绕,山水相依,把桂林山水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摄影/阿一行摄
鄱阳湖 东亚最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七十多万只候鸟的越冬庇护所
虽然樟树的树高不是很高,但是树冠往往遮天蔽日,极具生命力和气势,不禁令人仰望。
一棵樟树从主干上又分出来几枝粗壮的枝条。樟树的萌芽和分蘖能力很强,所以人们往往把樟树视为多子多福、家族兴旺的象征,加以崇拜和敬仰。摄影/王蕾
农安县曾先后出土过两枚蒙山银锭,本图及下图分别展示了银锭的侧面和正面。从侧面看银锭呈亚腰形,中部微凹。正面錾刻的铭文清晰可辨,横排第一行为“蒙山银课”,第二行为“天字号”,然后竖排刻有提调官、库官、库子、炉户、销银匠的姓名,末行为铸造时间——至正十年(1350年),但具体月、日湮灭不清(供图/吉林省博物院)。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上世纪80年代,赣江支流贡水流域,人们挑着担子走在一座浮桥上。摄影/刘念海
图为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朱熹的家乡是婺源,一直自称“新安朱熹”(新安为古徽州代称),他一生广收弟子,徽州从其学者甚众。供图/丁海秀
边城婺源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诗意的长河,诗人的群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1084年苏轼被贬汝州,经过江西九江,云雾缭绕的庐山给身处政治漩涡的诗人带来了很多感触,他便写下了这首富有哲理的诗(诗名中的西林壁指庐山西林寺的墙壁)。江西的众多山水及相关诗词,也正如这首诗中所说的那样,气象万千,跌宕多变,耐人寻味。山水和诗词,如同琴与瑟、身与影,彼此唱和辉映,光耀千年。
江西山水 古代“网红”风景群,文学“顶流”地
樟树材质坚硬,木材纹理美观,富含芳樟醇、桉油素等芳香性物质,是制作樟木家具、雕刻佛像、造船等的上等材料。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清晨,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麻洲的一片古樟树弥漫着白色的雾气。近些年来,江西省各地在大力保护古樟树资源,发展相关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在努力发掘樟树的经济潜力,打造樟树经济产业。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摄影 / 张泽群
樟树的花很小(摄影/朱仁斌),但却含有丰富的香料物质。
从制箱到闻香樟树在江西的华丽转身
摄影 / 朱仁斌
图为1922年,陈三立和俞明诗夫妇(中坐)与子孙合影,前排三童左起为陈封雄、陈封举、陈封邦,陈封举后立男童为陈封政,后排左起:喻徽(陈隆恪妻)、陈封可、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黄夫人(陈覃恪妻)、陈封修、黄国巽(陈衡恪续弦)、陈衡恪、陈安醴、陈方恪、陈封怀、陈敬一。
四代五杰 陈寅恪家族代际传承的家教奥秘
九江万花筒,江湖之城的多元魅力
九江是一座万花筒般的城市,这里山河交织,人文璀璨。对于古代诗词来说,九江如一块磁铁,吸聚了大量的诗词华章,字里行间气象万千。对于山水访客来说,这里有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处处胜景。对于江西来说,九江则是非常独特的一扇北大门,其中隐藏着许多精彩的江西故事。图为从湖口远眺鄱阳湖和庐山,名山大湖,彼此辉映。摄影/张玉
读城九江 传奇“江西北大门” 跌宕“天下眉目地”
摄影 / 张玉
栗臀是一种树栖的小型鸣禽,喜欢沿着大树的树干上下攀爬,啄食躲藏在树皮里的昆虫。栗臀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中高山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包括藏东南、云南、川西、贵州西部等地。从地图上看,栗臀连续的西南分布区如同一大块粉刷的墙壁,但在距离这里上千公里的武夷山,它们另有一个“离群索居”的小种群,就像飞溅出的一滴油漆。在我国,还有一些鸟类也有类似的奇特分布格局,它们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地,同时在武夷山还有一个孤立种群,两个种群遥遥相望,鸟类学家称之为“武夷山现象”。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赣傩不死 一名学者30余年的田野调查记录
摄影 / 吴若峰
“武夷山现象” 中国南方三片山地, 鸟类物种“隔空相望”
以铜、金、银为笔 江西书写了中国矿冶史的 千年传奇
随着舟楫、帆船的出现,人类与河流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亲近密切起来
我国南方地区江河纵横、湖泊众多,舟楫便利的河道水系,为内河航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上,水路运输曾经是这里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江面上呈现出千帆竞渡、渔歌互答的热闹景象。
❶ 上世纪30年代,德国飞行员J.P.Koster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航空拍摄,拍下了汉口的长江江面上帆樯林立、舳舻相接的景象。
中国有块 “山环水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