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演化史


文章出自:博物 2019年第05期 作者: 语泰 

标签: 博物餐桌   博物广知   

大街上随便拉个人,问:“寿司长啥样?”,得到的回答肯定是“一疙瘩饭团上搁片生鱼”、“紫菜卷米饭,里面有鱼有菜”。如此极简的外形,让很多人以为寿司从一诞生就是这样的。其实不然,早期的寿司,不仅外形让人意想不到,连味道都一言难尽。

酸饭 老家在东南亚

寿司(sushi)的原义是“酸饭”,原本是一种将盐渍肉类和米饭放在一起发酵的食品。在日本,寿司往往被写作“鮨”(音‘义’)或“鲊”(音‘眨’),鮨在公元前中国的《尔雅》中,是碎鱼肉的意思。“鲊”在中国的《释名》中,是用盐、米、鱼腌制的食物,但是要做熟了吃。难道寿司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实追溯起正根来还真不是。

这种料理方法起源于东南亚湄公河一带,为了便于保存,当地人将鱼类、贝类和其他肉类盐渍并压上重物储存。一开始不加米饭,后来人们发现,加入米饭一起发酵,能产生大量乳酸,大大延长肉类的保存时间。后来,这种方法传入了中国,又从中国来到日本。

责任编辑 / 林依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