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下探险新时代 “中国考古01”号

    由于供给不足,无法在海上长期作业;船体甲板面积有限,不便晾晒和测绘出水文物;考古设备简陋,不能及时对文物做出保护……这些曾经一度困扰中国水下考古队的难题,随着“中……

    出自:2014年第09期

  • 斯普利特,“定居”在罗马

    当代建筑思想大师阿尔多·罗西在《城市建筑》的最后一章,赞扬斯普利特是一座“触觉之城”,这个形容颇令人费解。阿尔多这样解释:“似乎所到之处都在双手就能够建造的尺度之……

    作者: 周剑生   出自:2014年第09期

  • 声音

    “我在艺术中摸索中国哲学。”“适当的阅读难度是对读者的信任和尊重。”“老子的《道德经》对中国思想有四大贡献。”……

    出自:2014年第09期

  • 当落后成为一种力量

    梳理19世纪的中国史,会看见一条清晰的轨迹: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每往前走一步,都是挨了一次打之后:1840年鸦片战争后,几个先觉者发出“睁眼看世界”的呼吁;1856年第二次鸦片……

    出自:2014年第09期

  • 编辑们的私人历史

    中华遗产编辑们的私人历史。

    出自:2014年第08期

  • 开放 解禁后的众生相

    从阶级斗争中走出来,中国大地开始回春。冰封多年的欲望被打开,个体受到关注,缺席的自由也逐渐回归。人们疯狂地追逐财富、成功,追逐自我价值的实现。求职、创业、财富、摇……

    出自:2014年第08期

  • 重启留学的前前后后

    “文革”结束后,一些领导人表现出了强烈的改革愿望。往什么方向改?并没有全面、长远的明确设计。但即便是“摸着石头过河”,也必须先对外开放,打开眼界,引进新的思想、资……

    出自:2014年第08期

  • 开放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按钮。对内实行改革,对外开放。这是转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从“政治挂帅”到“……

    出自:2014年第08期

  • 1972.10-1974.10 顾准在读书

    1972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仍如火如荼。顾准,这位经济学家,却读了大量的书,涉猎哲学、历史、政治、法学、经济、科学等领域,并写下详细的读书日记、笔记……在阅读顾准这……

    出自:2014年第08期

  • 文革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一场长达十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封闭式的社会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

    出自: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