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地理
中华遗产
博物
官网首页
  • 首页
  • 杂志内容
  • 往期回顾
  • 全部
  • 中华遗产卷首语
  • 博物馆记
  • 历史拾遗
  • 发明与技术
  • 古代生活
  • 古迹探秘
  • 声音
  • 文化符号
  • 文化遗产
  • 文物故事
  • 有问有答
  • 民族与宗族
  • 消息
  • 秘档
  • 读史笔记
  • 读画笔记
  • 遗产风景
  • 风云人物
  • 食锦谈
  • 在凉山的天空下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

    出自:2010年第01期

  • 中国之门:合“礼”又合“理”

    站在一扇中国大门前,便总有熟悉之感荡漾心间。中国的门为什么独特?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掘开土层,出土文物;跨越东西,打开文献,回顾历史,以求线索。看大匠巧作,造出这合……

    作者: 徐晔  子今   出自:2012年第03期

  • 徐悲鸿秘札

    中华书局总编室里的这批旧信札,已安好地“沉睡”了七八十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们从大画家徐悲鸿的手下产生,被送到中华书局编辑所所长舒新城等人手中,接着又被秘书小心……

    出自:2012年第06期

  • 蔡国庆:收藏是一种艺术的修行

    他是一个端庄、阳光、多才的艺人,但他还有着不为大众所知的另一面——喜爱收藏和传统文化,而这一爱好又令他的艺术事业更为特别。

    作者: 邱栎洁   出自:2012年第06期

  • “门”的家族

    “门”是一个建筑物,又是一个造字者,建设起这一个又一个凝结心事、饱含情感的“门”族汉字。它们不单是汉字演进链条中的一环,也记载着前人对“门”——家的无尽诉求。

    作者: 秦海涛  沈卓娅   出自:2012年第03期

  • 清华园 就要一所洋学堂

    清华大学的创立以及早期清华校园的建设,利用的是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其名目是留美学生的预备学校(中学)。这样的洋中学,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锋中,怎样转身变为独立……

    作者: 刘珊珊  黄晓   出自:2012年第06期

  • 北大燕园 复制一座紫禁城

    1914年夏,37岁的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在紫禁城内流连徜徉,一连几个小时,他完全被这里庄严的建筑迷住了。事后他写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建筑群,其他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

    作者: 刘珊珊   出自:2012年第06期

  • 大学的诞生

    被叩开的大门、迷雾遮掩的前路,百年前的中国,在外敌欺侮中求新求变。而其最新一变,当属以近代科技教育为主的新式学校——大学。官办、教会办、私立、自立……虽皆属于“新……

    作者: 陈洪澜  刘坤太   出自:2012年第06期

  • 坏的遗产?好的遗产?

    一个优秀的民族,固然应当为正面的遗产感到自豪;于此同时,也要把负面的遗存妥善保护。这种保护,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作者: 李忠东   出自:2012年第03期

  • 丛林中的玛雅 墨西哥:帕伦克古城

    1839年的冬天,美国人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中美洲危地马拉、尤卡坦等地的热带雨林里,如愿以偿地邂逅了丛林深处的玛雅遗址。其中,也包括了9年前被西班牙人无意中发现的墨西……

    出自:2012年第03期

  • 394
  • 395
  • 396
  • 397
  • 398

中华遗产 V

叩击历史星空 梳理华夏文明
  • 杂志

    • 中国国家地理

    • 中华遗产

    • 博物

    • 杂志订阅

    • 读者服务站

  • 新媒体

    • 中国国家地理网

    • 中国国家地理官方客户端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 广告合作

    • 杂志广告刊例

  • 关于我们

    • 成长记忆

    • 工作机会

    • 联系我们

  • 关于网站

    • 版权声明

    • 隐私条款

    • 帮助中心

    • 意见反馈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订阅号

服务号

Copyright © 2001-2025 Chinese National Geography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全景国家地理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优秀科普网站 京ICP证090072号 京ICP备10014304号-4 京ICP备10014304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8871 新出网证(京)字 04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