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罗袍下的实用主义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7年第11期 作者: 春梅狐狸 

标签: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昆曲有个著名的曲牌叫“皂罗袍”,这三个字中的前两个,已经几乎从我们的生活里消失了:“皂”是一种可以染黑色的果实,“罗”是一种轻薄透明的织物,只有“袍”,还偶尔出现在衣柜里,作为传统服饰实用性的见证。

与服饰相关的诸多字词里,“袍”字颇有几分古意。如果查阅探究字义名物的《尔雅》《说文解字》《释名》等书,会发现远在汉代,“袍”的意义已经十分宽泛。

西来的“洋装”
图中男子身穿的绿色圆领袍,系根据文物复原而成,代表了唐代最常见的男装款式。这种袍服并非中国土生土长,据专家推测,可能由西亚传入,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落脚扎根。供图/中国装束复原团队

最早,它可能是一种有絮的夹衣。与那些絮以丝绵的“襺”(jiǎn)不同,“袍”内絮的是麻类纤维。这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古代社会,显然更有群众基础,以至于“襺”字许多人一辈子也没见过更用不到,而“袍”字却得以跨越千载,流传至今。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