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 “条”里有乾坤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8年第10期 作者: 向衡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符号   

老北京的城市布局整齐方正,有序如棋盘,而北京的街巷-胡同,同样体现了这一特征。整齐、有序正是历朝统治者对治下的希望。

北京的内城,在元代就已建成,这项巨大工程的总设计师是汉人刘秉忠,他依据《周礼·考工记》中的营造理念,将大都(元首都)规划得极有规律。可以这么说,现代北京城方正规矩的模样,在元大都时期就初露端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对大都的街巷赞誉有加,他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这样写道,“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当时,连接各城门的主干道大街多为南北走向,枝干小路“胡同”则沿着大街平行排列,呈东西走向,且每条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这就如同一段音乐中的主旋律,在京城内反复奏响。

井井有“条”的北京胡同
图为北京妙应寺白塔西面的宫门口头条、宫门口二条、宫门口三条胡同。明宣德八年(1433年)此处建成朝天宫,天启六年(1626年)毁于火。人们在其废墟上构屋成巷。现在宫门口头条至五条胡同,即由此得名。
供图/视觉中国

明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营建北京城,嘉靖年间又扩建了外城。当时的人们将并列相邻的胡同,按顺序编次,命名为“某条”。随着此类情况增多,又在“某条”前冠以地名,以示区分,诸如廊房头条、长巷头条。清代开始,使用方位结合数词命名法,比如上头条、中头条、下头条。胡同名的数词化和系统化,体现出对当时某片区街道格局的整体规划。

责任编辑 / 张舒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